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今天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爲表彰先進、鼓舞鬥志,弘揚敢闖敢試、敢爲人先的改革精神,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這裏面也有不少海歸人物。一起來看看這些海歸學長的業績和風采吧。
“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 王大珩
王大珩(1915.02.26-2011.07.21)應用光學專家。原籍江蘇蘇州。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38年-1948年在英國學習,獲得碩士學位。王大珩爲了祖國的光學事業,毅然決然在1948年回到了當時還處于戰火之中的祖國。建國初期,他用折合700萬公斤小米的經費,建成了新中國的第一個光學儀器館,並選定長春作爲中國光學産業的搖籃。1986年和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聯名,提出發展高技術的建議(863計劃)。“863”計劃作爲我國高科技的一面旗幟,使得在20世紀末的15年裏,我國在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領域都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由瞄准世界前沿、跟蹤起步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王大珩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推動依法治國的理論創新者 王家福
王家福,1950年8月就讀于北京大學法律系;1955年-1959年在前蘇聯列甯格勒大學法律系學習;1959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工作;其中,1988年-1994年任法學研究所所長。“法治國家”這個涉及國家基本治理模式的思想,是王家福以及他所領導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對于國家法治事業重大貢獻。王家福曾獲改革開放三十年首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特別貢獻獎,榮膺“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稱號,是公認的“中國法學界的一面旗幟”。
外交領域國家利益的忠實捍衛者 史久镛
史久镛,1926年10月9日生于浙江。早年就讀于上海聖約翰大學,獲政治學學士學位,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修法學,獲國際法學碩士學位,1951年畢業後留校從事國際法學研究。 1994年2月6日,任聯合國國際法院大法官,2000年2月至2003年2月任國際法院副院長,2004年2月6日當選聯合國國際法院院長。這也是自聯合國國際法院1946年成立以來首位中國籍法官擔任院長。
他長期工作在外交和國際法戰線,全程參與中英香港問題談判,參與設計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法律制度安排,爲香港平穩過渡與順利回歸作出貢獻。在任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委員和國際法院法官,特別是院長期間,以精湛學識、公正品格和勤勉作風履行職責,贏得國際社會和國際法界普遍贊譽。
航天科技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孫家棟
孫家棟,1929年4月生,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1948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1951年,孫家棟被派往蘇聯茹科夫斯基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專業學習。1958年,畢業並獲得全蘇斯大林金質獎章,回國後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第一次,孫家棟都親自參與。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09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孫家棟說,“生在中國這片熱土上,能有幸從事航天事業的發展,這種成就感確實一生都忘不了。”
海歸創業報國推動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 李彥宏
李彥宏,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全面負責百度的戰略規劃和運營管理。1991年,李彥宏畢業于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隨後前往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2000年1月,李彥宏創建了百度。2013年,當選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李彥宏說:我最明顯的標簽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因爲改革開放,像我們這種普通人家,又是山西的小城市,能夠接受非常正規的好的教育,又有一個比較公平的平台去考大學,考到全國最好的大學,然後又出國留學,最後學了一身本事之後回來,能夠有這麽大一個市場,這麽好的一個舞台讓自己來施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非常感恩這個時代。
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吳良镛
吳良镛,建築學家,1922年5月7日生于江蘇南京,1944年畢業于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獲工學士學位。1948—1950年吳良镛在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建築與城市設計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建築系任教;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镛先後獲得“世界人居獎”、國際建築師協會“屈米獎”、“亞洲建築師協會金獎”、“陳嘉庚科學獎”、“何梁何利獎”以及美、法、俄等國授予的多個榮譽稱號。2012年2月14日,吳良镛獲得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吳良镛說,“探索中國人如何能有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能夠更好地生活、學習、研究和工作,這是我莊嚴的責任,也是應盡的義務。”他的老師梁思成和林徽因如是評價他:“少有的刻苦、淵博,少有的對事業的激情,多年與困境抗爭中表現出來的少有的堅強。”“你要到哪一個國家,說起中國的建築,大家都說我認識吳良镛。”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學家貝聿銘曾說。
對外開放法制建設的積極實踐者 張月姣
張月姣1968年獲法國漢納大學學士學位。回國後在國家機械工業部技術經濟研究所工作。1978年起,張月姣律師在中國國家進出口委員會、中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參與了起草中外合資企業法、經濟特區條例等。1998-2004 年任亞洲開發銀行助理法律總顧問、東亞局副局長、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局局長等職務;2007年11月27日,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DSB),正式任命張月姣爲上訴機構成員(大法官)這是中國人首次在世貿組織中擔任這一重要職務。
“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推動者 陳馮富珍
陳馮富珍,祖籍廣東順德,長期在香港政府工作,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首席顧問,第一位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的中國人。陳馮富珍分別于1973年和1977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獲得文學士及博士學位。1985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接受研究生培訓,取得理學碩士學位。于1978年加入香港衛生署,並于1994年6月成爲香港衛生署首位女署長。2003年8月陳馮富珍出任世界衛生組織人類環境保護局局長,她主要負責傳染病防控事務,成績卓著,受到許多國家的稱贊。 2005年6月出任傳染病監控及反映局局長,同時兼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人類大流感特別代表。
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探索者 林毅夫
林毅夫,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首任院長,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1979年至1982年,北京大學經濟學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82年9月至1986年9月,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師從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西奧多·舒爾茨,學習農業經濟博士研究生;1986年9月至1987年9月,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博士後;1987年回國。林毅夫說,“我一直認爲,要奉獻的地方是中國而不是美國,要做就做中國自己的經濟學家。”
“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 南仁東
南仁東(1945年—2017),1963年就讀于清華大學,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博士學位。天文學家,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曾在荷蘭德雲格勒天文台擔任訪問學者,系日本國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負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科學技術工作,1994年起,一直負責FAST的選址、預研究、立項、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2016年9月25日,其主持的FAST落成啓用。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國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爲“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爲“南仁東星”。
資本市場發展的實踐者 禹國剛
禹國剛,1944年2月出生,陝西安康人,畢業于陝西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批選派日本學習證券的留學生,深圳證券交易所第一任副總經理(法定代表人)、籌備者、創建者之一,深圳證券交易所早期的理論專家和專家組組長。
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 程開甲
程開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程開甲晚年說:我如果不回國,可能會在學術上有更大的成就,絕不會有這樣幸福。而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量子信息研究的創新者 潘建偉
潘建偉,安徽歐美同學會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至1999年赴奧地利留學,獲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作爲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系統性創新工作贏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率先突破量子信息處理關鍵技術,全面解決了量子保密通信在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問題。牽頭研制成功國際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建成國際上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構建了首個空地一體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使我國量子保密通信的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潘建偉說: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個人的命運總是和國家緊密相連的,所以我經常跟去國外學習的年輕人說,學成了要回國。
留學人員獲得的這個巨大榮譽,是全體留學人員的光榮,相信大家都會以這些海歸學長爲榜樣,砥砺前行,在新時代更有新作爲。點贊學長!
來源 | 歐美同學會
往期精選
科研崗位、學術同仁、合作平台?學聯高層次人才中心爲您牽線搭橋!
感謝您對學聯長期以來的支持和關心
長按圖片即可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