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15日報道 美媒稱,中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農業奇蹟,它可能會養活地球。
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3月14日報道,這項研究規模龐大。它耗資5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4億元),大約1000名科研人員以及6.5萬名地方官員參與其中。不過全球各地的學者將這一研究結果稱為農業上的奇蹟。
報道稱,該項目10年來已經給中國農民節省了超過12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71億元)。
從2005年到2015年,科研人員在中國農業大學的指導下,在中國各地開展了1.3萬多項現場實地研究,記錄當地農耕方式。研究過後,科研人員針對各地的地理情況,給農民提供了在種植水稻、玉米和小麥方面的建議。該建議強調了這樣一種觀點,即一套通用的農耕方法不像專門針對特定農作物、地區以及氣候條件量身打造的方法那麼高效。
比如,科研人員建議中國東北地區的水稻種植者將使用的氮肥數量平均減少20%,他們不應該在一年當中平均分配對氮肥的使用,而是重點對暮春時種植的作物施肥。他們還建議,在播種時縮短種子的間隔。
該項目的負責人崔振嶺(音)在研究報告中寫道:「農民半信半疑,不過我們得到了他們的信任,之後他們開始信賴我們——這是對我們的最高獎賞。」
按照研究人員的建議去做取得了效果。本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報告說,水稻、玉米和小麥的產量平均增加了11%,對化肥的使用量則減少了15%。總體來看,進入自然環境當中的氮肥數量減少了大約120萬噸。
報道稱,這一研究結果引起轟動,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有望在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的同時,還能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編譯/李鳳芹)
【延伸閱讀】外媒關注中國發布「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謀求農業現代化
參考消息網2月6日報道 外媒稱,政府發布的一份政策聲明稱,中國希望到2035年實現農業部門現代化,這是提高農村收入和生活水平計劃的一部分。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2月4日報道,聲明呼籲,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年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50年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政府今年的第一份政策聲明說。
報道稱,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農業部門,農民多達數億人,但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
新華社2月4日晚發布的聲明被稱為「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政府這一年的重點工作。
中國近年來已經採取措施推進農業部門現代化,力爭提高效率並更好地為日益富裕的城鎮人口供應豐富多樣的農產品。
報道稱,在連年豐收使政府的糧食儲備充足之後,政府一直在全面改革對糧食生產的扶持方式,放棄了國家收儲制度,降低小麥和大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支持性價格。
報道稱,中國還正努力把重點由數量轉向質量,辦法是推廣需求更高的品種,比如高筋小麥和用來生產奶牛青貯飼料的玉米。
文件還要求對農業機械升級換代、加快培育現代作物和發展數字農業。
它還重申了最近為更好地保護水和土壤、加強資源管理所做的努力,稱中國將深化土地改革、允許更多的土地流轉。
報道稱,中國正在努力改善農村地區的融資來支持現代化。文件說,政府將確保鄉村振興的「戰略財政投入」,公共財政將優先考慮農村地區。
文件還說,政府希望改善中國的農業貿易政策體系,支持建立大型糧食進口企業和農業企業。(編譯/何金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資料圖片:2018年2月4日,江蘇省盱眙縣明祖陵鎮現代農業科技園的工人們在管護蔬菜。新華社發
(2018-02-06 00:23:01)
【延伸閱讀】港媒稱中國最高科技獎項指明發展方向:軍事醫療農業是重點
參考消息網1月12日報道 港媒稱,中國今年最高科技獎項的最大贏家包括武器研發者、疾病鬥士和食品工程師,從中可以看出政府的研發重點。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10日刊登題為《槍枝、病毒和水稻:中國最高科技獎項得主指明了未來》報道稱,清華大學研究科學政策的副教授梁正說,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對科研成績的認可,不過也指明了未來。
梁正說:「看了獲獎名單上的姓名與頭銜,無疑能體會到決策者的想法。這不只是對過去成績的獎勵,也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暗示。」
中央政府每年頒發五大類科技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以及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報道稱,今年最高科技獎的500萬元獎金分別由兩人獲得,其中一人是被稱為「火藥王」的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
報道稱,不過王澤山只是因為對中國迅速增長的軍事實力作出貢獻而得獎的眾多科研人員中的一位。
報道稱,一種大規模生產高性能碳纖維材料的設備——由大連理工大學教授賈振元主導的研究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這種材料可以大幅增加高科技武器的威力與性能,廣泛應用於核彈頭、飛彈防禦系統、攻擊型直升機以及噴氣式戰鬥機等領域。
報道稱,不過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側面。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頒獎活動中,獎勵在敏感的軍事應用領域所做工作的情況占到40%以上。
另一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是89歲的病毒學家侯雲德,他因為在抗擊像禽流感這樣的傳染病方面作出貢獻而獲獎。
報道稱,對於強調社會或經濟效益的科技進步獎這一獎項而言,醫療衛生領域勝出的情況多於其他學科。
中央政府在醫學研究方面投入巨額資金,再加上許多中國科學家離開國外的製藥企業或生命科學研究所返回中國,這些因素推動中國取得了多項突破,比如研製出了一系列治療心臟病的新藥。
報道稱,一個有可能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的植物基因學研究項目贏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由中科院研究員李家洋主導的這一研究被認為對中國的糧食供應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時刻想著要養活十多億人口的中央政府對一系列農業研究項目給予了認可,其中包括播種與收穫花生的自動化設備、用來澆灌農田的新型水泵以及對西紅柿的工業化處理等。
報道稱,其他獎項頒給了在能源生產、製造業、網際網路以及人工智慧領域開展的研究。
王澤山院士在南京理工大學湯山科研試驗中心介紹爆炸試驗(2017年1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2018-01-12 11:46:42)
【延伸閱讀】港媒:無人機進軍內地農業服務領域 種地或告別「農耕時代」
參考消息網11月2日報道 港媒稱,專注於在中國內地提供農業服務的無人機製造商廣州極飛科技有限公司日前推出了四種新的無人機機型,旨在提升其在這一領域的主導地位。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31日報道,極飛科技的CEO和創始人彭斌說:「未來三年,你將看到(農業無人機市場的)爆炸性增長。」他說,他已經向日本和韓國等市場的農民推廣了自己公司的產品。
彭斌說,目前有兩個主要障礙阻礙著中國內地農民使用作物噴灑無人機,即費用和易操作性。鑒於這些新無人機產品的售價在人民幣19999元到59999元之間,其價格並不便宜。但是他說,公司的無人機產品的維修和保養相對比較容易。
彭斌說,公司希望不久以後能夠讓無人機變成大多數農民能夠負擔得起的產品。
參加了極飛科技的新產品發布活動的24歲湖北果農張子揚(音)說,他想試用一下這種無人機產品,而且可能會買一架。張子揚說:「如果我購買了這種設備,那麼它不僅能給我自己的地噴藥,而且也能給我家鄉的其他農民的莊稼噴藥。我相信大多數種植者都會願意向我付費換取農藥噴灑服務,特別是年輕一代。」
報道稱,無人機能夠在短期時間內對大面積的土地進行農藥噴灑,較之人工和傳統耕作設備來說都更有優勢。極飛科技稱,在2015年開展的一場試驗中,無人機能夠在三天時間裡噴灑1650英畝(約合1萬畝)稻田。
報道稱,使用無人機在內地農民中已經變得日益普遍。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使用無人機進行作物噴灑的地區已經達到470萬英畝(約合2853萬畝),是前一年的兩倍以上。
今年6月,中國內地規定重量在250克以上的無人機必須註冊。重量在這個限制以上的無人機機主必須在8月31日之前對其進行註冊。但是,儘管面對一個正在發展的監管環境,卻擁有一個正在繁榮發展的無人機製造市場。距離極飛科技總部所在的廣州不到一個小時車程的深圳是全球最大的消費無人機製造商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所在地。這家企業去年的收入為100億元人民幣。
極飛科技的彭斌說,儘管「競爭很激烈,生存不易」,但是他希望今年能夠將公司收入從去年的4700萬元增長到3億元。(編譯/張琳)
(2017-11-02 00:16:01)
【延伸閱讀】中國倡導「無豬村」 英媒:治理農業污染 調整「豬周期」
參考消息網12月31日報道 英媒稱,中國南方新崗村的農民許多世紀以來都在養豬,幫助滿足中國人對全世界近一半豬肉的需求。但近年來,一場旨在減少水污染、穩定豬肉價格的全國性整治行動導致豬場大規模關閉。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25日報道,養豬是中國農村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從字面來看,漢字「家」就是「屋頂」下有「豬」。如今,中國的許多地區都已經發生了變化。
報道稱,村廣場上懸掛的橫幅自豪地宣布,新崗村已經是一個「無豬村」了。
兩年前,全世界養殖的8億頭生豬中,中國占了一半左右——其中大多是在規模少於500頭生豬的農村養殖場中。在拆除豬場行動的影響下,中國生豬養殖數現在是3.5億。當局希望,減少養殖將有助於遏制污染。
自2014年以來,中國在全國範圍內劃定了63.6萬平方公里的畜禽養殖禁區,這相當于波蘭面積的兩倍。當局陸續關閉或搬遷了數十萬個養豬場和禽類養殖場。據官員介紹,僅今年上半年就關閉或搬遷了養區內逾20萬個養殖場。
報道稱,多年來,未經處理的污水污染了河流,近年來的數次疫病爆發使死豬被丟棄在河道中或被集中填埋,導致問題進一步複雜化。「就在幾年前,到處都是惡臭的味道,附近的水都是黑的,死豬被堆在路邊……那真的很可怕,」42歲的何連宏(音)說。
占市場主導地位的許多小型豬場被拆除,已經對豬肉價格產生了影響。由於中國的豬肉消費量極大,豬肉價格在中國的通脹數據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
搜豬網分析師馮永輝表示,拆除豬場導致去年豬肉價格上漲至每公斤逾30元(合4.50美元)的歷史高位。
同時,大型農業企業擴大了生產,屠宰量比上一年增加1500萬頭(只)。去年,上市公司在豬相關的新項目上投資了410億元人民幣,其中大多數在中國東北。
報道稱,根據歐睿諮詢的數據,中國的豬肉消費總量在2014年達到頂峰,全年消費豬肉4200萬噸,隨著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轉向更多的牛肉與雞肉,豬肉消費量已降至4100萬噸左右。但由於消費者更多地選擇優質豬肉,居民在豬肉上的開支仍在上升,去年達到了8500億美元(約合5.6萬億人民幣)。
許多村民都在抱怨「豬周期」——養殖減少導致豬肉價格上漲,反過來又給農民增加養殖的動力。
這種盛衰交替的周期性波動可能會毀掉農民的生計。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新建立的「戰略性豬肉儲備」——當價格上漲時,投放儲備豬肉到市場上——以及推出豬肉期貨市場和擴大豬肉進口,都有助於平抑周期。
「豬周期依然存在,但這個周期正變得越來越長。主要原因在於生產規模擴大了。」馮永輝說。
資料圖片:規模化養豬。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