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生命究竟值多少錢?
圍繞一條生命而建立起的“産業”從中能撈多少?
都說“生命無價”,
但現實的回答,卻是“明碼標價”。
凍卵技術,一直被認爲是這世界上唯一的“後悔藥”。
對于那些已過適婚年齡,尚未成家的女性來說,“凍卵”技術的宣傳,其實一直在強化一種認知——沒有孩子的女性將來一定會後悔。
“生育”的背後是一條億萬産業,從不孕不育到有生育能力,幾乎每一個人都要經曆這條産業上的服務。
(圖源:紀錄片《生門》)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巴納德學院現任主席黛博拉·斯巴(Deborah Spar)曾估計:
“在美國,生育産業通常來說針對的是不育人群,這部分人群約占美國女性人口的15%。想要擴大這項産業,就要將目光投到那些’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身上。”
于是,冷凍卵子成爲了市場的新風尚。
據報道,40多歲的林志玲前幾年爲了讓母親放心,特意到台醫大,在婦産科主任吳明義的幫助下,前後三次冷凍了九顆卵子。
而這種焦慮不僅在少數有錢人身上存在,而是一種普遍現象。
連蘋果和“臉書”都投入到了“凍卵”的行業中。
爲鼓勵女員工投身工作、不要急著生孩子,新添一項“福利”——爲她們報銷冷凍卵子費,人均2萬美元。
圖片來源:georgianewsday.com
職業女性往往存在生育時間與職業生涯時間沖突的尴尬,爲了能讓女性安心,美國很多公司會頒布相應規章制度。
但是,“凍卵”這項技術真的不是另一種“智商稅”嗎?
對于一些經濟能力相對較好的女性,她們可能過于相信某些醫療機構和醫生。
但美國絕大部份的私立診所都有盈利需求,也許他們不會主動騙人,但他們也不會告知你100%的真相。
(圖源:dailymail)
據DailyMail報道:女性是否被一個昂貴的謊言出賣?一次凍卵不足讓女性成功懷孕的幾率不足60%。
面對“凍卵”,究竟有多少人可以成功呢?
一份研究表明:
34歲之前凍卵移植,成功誕生嬰兒的幾率在60%左右;35歲驟降到30%;38歲降到8%;41歲則降到2%。
換句話說,一旦超過了35-38歲,靠凍卵成功懷孕的幾率近乎爲0。
(圖源:dailymail)
但是,凍卵的女性到真相需要的實際年齡,很容易就過了。
全球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將自己的卵子冷凍,以備不時之需。一次凍卵所需的費用大概在9000美元到12000美元之間,每年還需要500美元的保存費。
由于這一過程很新,幾乎沒有研究表明,這一投資回報的可能有多大。
(圖源:dailymail)
爲了方便女性凍卵,美國很多私人診所開設了“廉價凍卵”服務,可即便是相對廉價的服務,對于很多人的錢包來說也是一次“打擊”。
延長女性生育周期的第一次費用爲5500美元,其後的周期爲4000美元,激素的價格在2000-4000美元之間。
當然,價格還不是最終的問題,關鍵的問題是,凍卵這項技術,到底是否成熟?
現年46歲的美國企業家亞當斯(Brigitte Adams)用自己的經驗給出了一個強有力的回答——
“凍卵,完全是一場昂貴而無用的欺詐。”
2014年,亞當斯曾登上彭博商業周刊,文章標題是“凍結你的卵子,凍結你的事業”。商業女強人用這種方式,來填補自己的年齡缺憾。
她曾在39歲,自豪地把11顆卵子冰凍起來,做了生育治療所宣布的事情:女性要先有事業,再有孩子。
但當她去年想要懷孕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所做的投資是多麽失敗。
(圖源:dailymail)
除了一顆卵子外,其余的全部損壞嚴重,或者說,都無法正常受精。
當她和醫生進行溝通的時候,醫生竟然不以爲然,還說:“這很正常。”可是,當初勸說亞當斯冷凍卵子的時候可不是這麽說的。
據《每日郵報》報道,這些機構很少告知你真相,它們只宣傳好處和極度誇大成功率,賭的就是你到時候不會去用。
除此之外,機構還有保存凍卵的時間,英國、香港等地最多10年就會自動銷毀。期間如果聯系不上客戶,機構也會提前銷毀。
甚至,有的中介機構在三年內如果顧客不來取,就私下賣掉。
此外,還要多次去卵,對于女性來說每一次都伴隨著疼痛的代價。傳言,林志玲做了至少三次,葉璇做了2次,連徐靜蕾也做過。
這些年輕的女性都是以“透支卵子”爲代價,結果卻是大失所望。
美國專欄作家Hannah Selinger曾花1.7萬美金在34歲前做了凍卵,6年後得知它們全部被銷毀。
因爲這些機構心知肚明:34歲凍卵,還有什麽意義嗎?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員與一家調查公司曾對女性生理知識進行過調查:只有20%的女性知道她們的生育周期只有三到六天。
只有14%的人能准確地描述月經周期,只有27%的人能猜出自己最能生育的日子。
實際上,只有16%的女性認爲她們在經期最能生育。
很多美國女性對生育這件事還存在很大的疑惑,其實不光是美國人,也不光是女性,男性也應該理解“生育”這件事兒在女性生命中的重要性。
甚至,有時還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紀錄片《生門》,圖源:豆瓣)
前段時間,紀錄片《生門》熱播,鏡頭下極具爭議的並不是“醫療現狀”,而是對于“生育”這個問題,男性與女性,長輩與晚輩之間,不可調節的矛盾和思維模式。
大年三十,孕期40周,胎死腹中的劉麗(影片化名)被送到了婦産科,劉麗已經出血好幾天了,生命垂危。
然而,面對如此危急的情況,她身邊竟然沒有一個人陪伴,只是一個人在病床上叫著痛,醫生詢問病情和家屬信息是她都遮遮掩掩。
(紀錄片《生門》,圖源:豆瓣)
她自稱26歲,不願通知家屬,執意自己簽字,最後醫生無奈,找來了警察見證,簽字做了手術,幸運的她活了下來。
住院期間,沒有一個人來看過她,只有最後一個自稱“老公”的人替她交了費用,最後獨自出院。
鏡頭下,她只是默默流淚,始終不願多說一句。可以想象,她的“懷孕”對于她來說有多麽絕望。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這裏不是宣揚所謂的“女德”,而是認真的對待自己的生命和他人。
鏡頭下,二婚老夫妻老來得子,精神病人生子後的慘淡人生……
真正的“生育産業”應該是爲了更好的幫助女性和她們背後的家庭,而不是像吸血鬼一樣榨幹她們的希望。
每一個女性都有是否選擇當母親的權力,她們的身體並不應受到道德的逼迫、綁架、甚至威脅。
大家對此怎麽看?
圖 / 網絡
資料參考 / 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領導說了您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
點好看,真的會變好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