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榴梿業者將面臨嚴峻考驗。(互聯網)
作者
李國豪
去年3月由于馬國天氣異常炎熱,導致許多榴梿樹在非傳統旺季居然也大肆地開花結果。當時紅螞蟻就介紹了新加坡八家價格公道的榴梿攤,位列其中的包括了一家坐落于錦茂路一帶的“阿城榴梿”。
不過“阿城榴梿”最近的日子恐怕不好過,合夥經營“阿城榴梿”的兩兄弟,哥哥徐寶生(60歲)和弟弟徐寶忠(57歲)因爲涉嫌逃稅而吃官司。
根據控狀顯示,徐寶生和徐寶忠涉嫌在六年內漏報約70萬8000新元的收入,並少繳16萬1600余元所得稅。徐寶生也被控在公司營業額超過100萬元時,未向消費稅署注冊。兄弟倆並將漏報的收入用于個人開銷和支付在馬國的房貸。
徐寶生最終被判坐牢3周、罰款5000元和需繳付7萬7000余元罰款,徐寶忠則被罰款1萬元和繳付罰金4萬6000元。
徐寶生被判坐牢3周、罰款5000元和需繳付7萬7000余元罰款。(海峽時報)
逃稅只是個案,按規定報稅就無需擔心
賣榴梿賣到吃官司,無疑引起本地榴梿業者的關注。不過,《海峽時報星期刊》的一篇專題報道顯示,許多業者都認爲”阿城榴梿”的官司只是個案。一名在芽籠經營榴梿攤長達18年的業者Alvin Teo告訴媒體:
“每一年我們都需要呈報我們的收入,我們在新加坡必須繳稅。所以,我當然必須聘請一位會計師。要不然我怎麽有辦法應付?”
“我們已經繳付消費稅(GST)10年了。”
另一名同樣在芽籠的榴梿攤主也告訴記者,過去30年至少20年聘請專業會計師來做賬:
“我們的會計師建議我們注冊消費稅,而我們也繳付了消費稅長達3年時間。然後我們的生意在過去5年一落千丈,所以我們才又取消注冊消費稅。”
本地榴梿攤位數量大增導致競爭白熱化
《海峽時報》訪問的新加坡榴梿業者不約而同表示他們面對的最大難題不是國內稅務局(IRAS)。
2018年,新加坡一共進口了2萬2382公噸,總值達1千860萬新元的榴梿。這個進口量比起2016年的1萬7848公噸,總值1千180萬新元多出許多。其中,超過95%的榴梿都是從馬來西亞進口。
表面上看來,進口量大增,意味著本地的榴梿需求增加,然而榴梿業者在這波“榴梿熱潮”中討不了半分便宜。
隨著新加坡人對榴梿的瘋狂程度與日俱增,越來越多人選擇投入榴梿生意,意圖分一杯羹。這種趨勢反而造成同業間的競爭更爲激烈。一名榴梿業者告訴《海峽時報》,本地2014年只有20至30個榴梿攤位,但如今新加坡已經有80至100個榴梿攤位:
“許多榴梿攤位的助手現在也已經開了自己的攤位。”
新加坡榴梿攤位數量近年大增。(Sindy Durian 面簿)
《新明日報》報道,除了其他攤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榴梿業者也必須面對網上賣家的競爭。這些網上賣家會直接向榴梿供應商拿貨,並直接送至買家要求的地址。另一方面,賣榴梿這門生意也隨著時代演進而變得複雜。
早期的榴梿攤位基本上只需要2名員工負責經營,售賣過程簡單,開榴梿、向顧客展示裏頭的果肉、然後將榴梿放入一個褐色紙袋稱重即完成所有流程。
今檔口的運作流程更繁複,包括開榴梿、包裝、使用機器密封等,再加上處理垃圾,使得一般攤位至少需要5至6人經營。
中國也來“搶”貓山王
除此之外,榴梿業也面臨“中國因素”的影響。
2011年,占本地進口榴梿總數高達95%以上的馬國開始出口冷凍榴梿果肉到中國。《海峽時報》引述一位榴梿業者黃耀倫(譯音)的說法:
“現在很多馬來西亞榴梿都到中國去了,中國能拿多少是多少。跟其他供應商一樣,馬來西亞的(榴梿)供應商會遵循價高者得的原則,而中國給的價錢都很不錯。”
黃耀倫補充,大量馬國榴梿流向中國將導致本地的榴梿供應量減少,價格進而上揚:
“因此當我們的供應減少,價格就會上漲。”
雪上加霜的是,中國很有可能在今年底前開放讓馬國的帶殼新鮮貓山王榴蓮進口。
《東方日報》報道,馬國與中國簽署了《中國海關總署與馬來西亞農業與農基産業部關于馬來西亞冷凍榴梿輸華檢驗檢疫要求的議定書》,一旦經中國海關總署發布公告,馬國的新鮮貓山王榴蓮即可大舉“入侵“中國。
目前,基于擔心榴梿殼可能含有細菌和害蟲,中國只允許馬國將冷凍榴梿果肉和榴梿純果肉出口到中國。
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盡管進口數量有限,馬國特有的“貓山王”和“D24”榴梿品種很快在中國引起熱潮。馬國采用自行掉落的“瓜熟蒂落”采收方式,因此比起從樹上采摘的泰國榴梿來得可口動人。所謂“物以稀爲貴”,馬國榴梿品種在中國的價格和需求自然也水漲船高。
目前中國尚未開放馬國的帶殼榴梿進口。(互聯網)
《透視大馬》報道,聯合國貿易資料庫顯示中國2018年的榴梿進口量比2017年多15%,達到35萬公噸,價值1億1000萬美元。其中40%來自世界最大的榴梿生産國泰國,馬來西亞所占的比例不到1%。然而,馬國對中國的榴梿出口量預計到2030年會躍升至2萬2061公噸。
隨著中國開放馬國的帶殼貓山王進口,本地的榴梿供應量預計將進一步被壓縮,榴梿業者引進榴梿的成本勢必進一步高漲。
除了必須面對收購榴梿成本的提高,一名不願具名的榴梿業者也告訴《新明日報》,一些來自馬國的“搶灘者”會在本地承租檔口賣榴梿。這些“搶灘者”采用的方式是拿著入境卡在本地逗留一個月後,即回馬然後重新入境或由其他員工以同樣方式進入新加坡“頂替”其位置。
這些來自馬國的“搶灘者”售賣的榴梿通常都是甘榜榴梿等普通獲得,然而由于價格便宜而吸引不少消費者。也有部分攤位打著“貓山王”和“D24”的名號,賣的卻是泰國榴梿。該業者稱:
“泰國榴梿的成本很低,例如1公斤有時只需要3元,但小販的標價卻可能高達10多元1公斤,從而賺取暴利。然而,泰國榴梿與馬國榴梿相比,除了香味遜色,在口感方面也較幹。”
本地競爭業者增加,中國允許馬國新鮮榴梿進口導致收購價成本提高和來自馬國“搶灘者”的”搶食”都是我國榴梿業者面對的難題。也難怪有30年經營榴梿攤位生意經驗的黃耀倫(譯音)會告訴媒體:租金、員工薪資和公積金才是他真正面對的真正難題,稅務問題相對比起來自然顯得渺小許多。
本地熱愛貓山王等馬國“名牌”榴梿的老饕恐怕也是“心驚驚”,怕是一頓貓山王飨宴下來,荷包也要大縮水了!
今後想吃馬國“貓山王”,恐怕荷包得先大出血了。(透視大馬)
【更多好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