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美國這隔段時間就對中國說三道四的秉性,還真是改不了了。
這段時間大火的中美貿易摩擦就不說了,3月23日,針對中國全面禁止洋垃圾這件事,美國一個官員又出來「找存在感」了。他說,中國限制進口可再用商品嚴重干擾全球廢舊物資的供應鏈,不利用廢舊物資的再利用和處理。原因也很驚人:過快改變規則,使相關行業無法及時調整,「中國似乎正在違反WTO義務……」
Oh, my god. 這都什麼邏輯?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做出了正面回應,稱美方有關說法「上綱上線」,非常虛偽,所謂關切「於情不合,於理不通,於法無據」。
一番「怒懟」可謂十分提氣。其實,關於洋垃圾,俠客島早就做過調查,今天推薦一篇舊文,歡迎甩給對中國「說三道四」的人!
野蠻生長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是貿易順差大國,向世界源源不斷供應了「中國製造」。但實際上,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垃圾進口國家,每年進口的垃圾約占全球貿易量的56%。
英國的《每日電訊報》曾在一篇報道中這樣描述:從中國到英國的貨櫃貨船通常載滿各種生活消費品,但許多船隻在返回時則裝滿英國的廢舊物品和回收垃圾。
2016年,僅中國進口的廢棄塑料就高達730萬噸,總值達37億美元(約合250億元人民幣)。全球每年產生5億多噸電子垃圾,其中70%以上進入中國。
中國的垃圾進口說來話長。
20世紀80年代,為緩解原料不足,我國從境外進口具有較高回收利用價值的固體廢物,並逐步建立了進口管理制度。進口廢塑料可以節約石油,進口廢紙可以節約紙漿,進口廢舊金屬可以節約礦石。在原料與產能均不足的發展階段,進口洋垃圾不失為一種可取的經濟行為。
舉例來說,根據《中國造紙工業年度報告》,即使2016年進口廢紙量較2015年下降,但我國依然有24%的紙漿由進口廢紙製漿。這些再生紙漿多用於生產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商品與物流包裝,而那些進口廢紙的造紙企業也獲益匪淺。
「裡應外合」
但是,經濟利益會催生各種逐利行為,洋垃圾的價值也被「聰明人」逐漸深入「開發」。
比如,廢棄針筒、輸液管以普通廢舊塑料的名義進口後,通過重新清洗包裝上市銷售;含有各類有色金屬的礦渣進口後,可以重新冶煉提取高純度產品獲利……
舉個例子,電子垃圾是其中的進口大項。根據央視報道,在某些洋垃圾產生國,在其本國處理電子垃圾每噸要花300元,但走私到中國僅需100元。對於國內的「進口商」來說,他們不但不用花錢購買電子垃圾,反而得到對方給的100元,稍加處理後還能再賣一筆錢。
於是,「裡應外合」下,一條黑色經濟鏈條就這麼形成了。隨之而來的是假冒偽劣產品、衛生健康風險;土壤、水體、空氣等長期的不可逆的破壞。
當然,中國也曾採取了一些治理措施。
2001年、2002年,商務部(時為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海關總署、環保部(時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先後公布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禁止進口貨物目錄》,明確禁止了各類金屬灰渣、醫療廢物、有機化工廢物、舊衣物、廢舊電池、廢輪胎和各類廢舊電子產品的進口。
然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紙目錄又算得了什麼呢?「廢舊灰渣」不讓過,可以以「二手產品」的名義申報啊!海關不讓「二手產品」過,還可以走私啊!
即使在今天,新聞中還時常爆出走私舊服裝後翻新倒賣、某些地區洋垃圾違法傾倒、「進口」的電子垃圾土法拆解冶煉造成污染……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次出台的《方案》既是對固有進口政策的強調與重申,亦是在此基礎上的全面深入改革。
長效機制
凡事都有利弊。洋垃圾非法入境的直接危害是環境污染和公共衛生隱患,直接收益是低價獲得部分生產原料。
從《方案》中可以看到,政策制定者還是充分考慮了危害與收益的輕重緩急,制定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時間表」。
第一步是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到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最終,大幅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種類和數量。
同時,從洋垃圾進口到利用的各個環節,《方案》均有詳細的規範和整治措施,比如,從嚴制定標準,完善法律制度,嚴厲處罰、持續打擊走私行為,全程監管進口利用,清理整頓固體廢物集散地等。
但是更治本的還是像《方案》中提到的,要「提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水平」。
這是有更長遠的考慮。
國內情況
洋垃圾為什麼屢犯走私的法律底線?因為相比國產垃圾,洋垃圾性價比高。
洋垃圾出口國多為已開發國家。例如美國為全球最大的廢紙出口國,年出口量近兩千萬噸,其中一大部分來到了中國。在日漸擴大的國內需求背景下,大量的廢舊資源出口意味著其國內較高的資源回收率,比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廢紙回收率均在60%以上,而中國不到40%。
更高的回收率也意味著更完善的資源分類回收體系,從而帶來更低的單位回收成本。即使在相近價格下,部分洋垃圾的分類、切割、包裝也要比國產垃圾有序得多。
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資源消費國和固體廢棄物生產國之一,但國內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還沒有高度產業化,呈現「小、散、亂」的特點,既無規模效益,甚至還會導致黑灰色利益鏈條相互保護。
島妹幾年前曾走訪過一家持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規範處理廢舊鉛蓄電池的企業,經營者就面臨原料不足的問題。非法經營的回收者通過逃避工商稅務監管來降低成本,以更高價格同合法經營的回收機構競爭性收購原料,再向同樣逃避監管的違規小作坊銷售。這樣,對於一部分合法企業而言,那些漂洋過海而來的洋垃圾顯得更加可得而具有性價比。
洋垃圾走私屢禁不止,與國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整體管理思路也有關。
垃圾的非規範化利用通常會嚴重污染環境,但是當其成為地方支柱產業時,環境問題就會被「經濟發展」和「民生問題」拖延下去。
廣東省貴嶼鎮就是典型。
貴嶼鎮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拆解國內外電子垃圾、土法冶煉貴金屬,犧牲環境質量和居民健康換取經濟增長,媒體早在十幾年前就曝光過,但直到近幾年,才真正開始全面規範化整治。類似的垃圾再生利用集散地如果不進行產業轉型,洋垃圾走私的土壤將始終存在。
因此,對部分洋垃圾說no的前提是要先修煉自己的內功。
綠色可期
很明顯,《方案》的出台,意味著對垃圾非法利用產業鏈條的全面打擊。那些以此為業的個人、企業、「專業」村、「專業」鎮免不了首當其衝,大概要經歷一段「失業潮」、「關門潮」、「轉型潮」。
但這種「」陣痛「是值得的。
如果我們換一種思維,禁止非法洋垃圾進口是為國產垃圾打開了市場,是對國內垃圾回收利用產業的保護和激勵。
最直接的影響將體現在國產垃圾價格上。
國內市場對紙、金屬、橡膠、塑料等原材料的巨大需求依然存在,洋垃圾少了以後,國產垃圾價格會上漲,隨之而來的將是國產垃圾回收率提升和行業平均收益率增長。
以廢紙為例。
2015年國內消費了1億噸紙製品,但2016年消耗的紙漿中只有4000萬噸為國內廢紙製漿,還有2400萬噸的紙漿為進口廢紙製漿。如果進口廢紙全部由國產廢紙替代,最樂觀的市場需求預測將直接增加60%。為了滿足這一需求,必然會驅使更多的人才、資金、技術將投入到廢紙回收利用產業,從被白白丟棄的那6000萬噸廢紙中淘寶。還會有更多職業垃圾回收人員、專業回收機構、專門回收運輸物流體系和自動化程度更高的垃圾分類處理工廠。
現在,各地政府正在試點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兩網融合」等工作。相信在斷了「洋奶」後,中國的垃圾回收產業會有更好的發展。這個同樣可以套用在工業固廢與危險固廢的循環利用上。
讓更多的垃圾變廢為寶,點石成金,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更好地保護綠水青山。已開發國家做得到,中國也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