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新加坡,人們都以爲·是亞洲“四小龍”,一個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如果換一個角度,從其他方面上來說,新加坡還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是一個現代化的“舊社會”。
首先,爲什麽說新加坡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國家?
一是從曆史上來說,新加坡曾經多年是英國的殖民地,二戰時期一度還是日本的殖民地,後又成爲英國的殖民地,可以說是新加坡是一個“雙料”的殖民地,至今英國對新加坡的影響還是非常大。
二是從管理上來說,上世紀五十年代新加坡雖然獨立了,但是 國家管理制度一直延用英國的管理體制,李光耀曾經也是英國殖民政府中的管理人員,並且被英國人譽爲亞洲最開明的人士,李光耀一直也以此爲榮。獨立後,李光耀擔任了新加坡的總理,一直延用英國的管理方式,至今還是英聯邦的成員國家之一,一直尊英國女皇爲“最高領袖”。
三是從軍事上來說,新加坡雖然獨立了,但是一直有外國的駐軍。開始獨立時,英國駐軍一直想撤回去,新加坡多次挽留,不讓英國軍隊撤回,英國反複說,在新加坡駐軍,負擔太重了,英國“負擔”不起,堅持要撤軍,新加坡才不得已,“允許”英國軍隊撤軍。
英國軍隊撤軍後,新加坡認爲,給新加坡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主要指爲駐軍服務的“三産”都沒有了,一大批人都“面臨失業”。後來,美國軍隊“填補”了這個空白,現在新加坡一直有美國駐軍。所以李光耀說,新加坡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
三是從語言上來說,獨立後的新加坡,以殖民地時期的英語爲第一語言,國家的辦公用語、教學用語都是英語,國家發布的文件、公告,教學使用的課本、語言都是英文。凡是在公共場所,馬路牌、公告牌主要是英語、交通指示也全部是用英語,在極少數地方,才加華語等其他語言。曾經在南洋理工大學出現了食堂上的飯菜目錄告示全部是用英文,在一些華人學生的“抗議”下,學校才加注華文。
四是從文化上來說,新加坡到處可以見到殖民地的“遺迹”。
一是尊稱殖民者爲“國父”,很多人都以爲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國父”,其實,新加坡還有一個“國父”,他就是最早“發現”新加坡的英國人—萊佛士。
1818年,萊佛士帶領一支探險隊,探索從印度到中國的海上貿易路線,1819年,他來到馬來亞南端的一個島嶼—新加坡“登陸”,發現此處具備天然港口的條件,又有淡水供應和木材,可以修船,更重要的是,此地還未被荷蘭人染指,于是,他趕緊與當地馬來王族簽訂協議,在新加坡建立一個自由貿易港,不收稅,吸引了東南亞一帶的大批商人,後來萊佛士成爲新加坡總督。
1823年1月,萊佛士正式宣告新加坡爲自由港。今年新加坡將隆重紀念萊佛士開埠新加坡200周年。萊佛士爲新加坡帶來了現代文明,所以萊佛士又被譽爲 “新加坡之父”。
在新加坡公共場所,沒有李光耀的雕像,但是卻有萊佛士的雕像,萊佛士的雕像就是當年登陸新加坡的地點。
萊佛士這個名字,在新加坡是家喻戶曉如雷貫耳,新加坡最好的五星級飯店之一的萊佛士酒店。萊佛士坊地鐵站、萊佛士城……甚至,新航商務艙一度還稱“萊佛士艙”,總之,就喜歡把好東西命名爲萊佛士,有以他們命名的名校 ,新加坡也有以萊佛士命名的學校,萊佛士書院、萊佛士女中、萊佛士初級學院,被合稱爲“萊佛士家族”。
萊佛士書院一直都是新加坡最頂尖的學校之一
其實,在新加坡,不但是隨處可見的以萊佛士命名的地方,以英國殖民者命名的地方不勝枚舉,如以英國女皇伊麗莎白命名的學校、以女皇名稱命名的單位名稱、地名、車站名稱,如史丹福路、女皇鎮等等。
甚至,新加坡在中國重慶的投資, 在中重慶的興建的地標建築物,也命名爲“萊佛士廣場”。
從英國對新加坡的影響上來說,筆者認爲:新加坡還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國家。
再說爲什麽新加坡還是一個“半封建”的社會?
李光耀說過,社會越發達,中國的傳統儒家文化的作用就越大。新加坡的管理是英國的“模式”,但是文化精髓卻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新加坡面積只有714平方公裏,沒有中國的一個普通縣大,卻有264所中國的廟宇,隨處可見中國的廟宇,不但有觀音廟、城隍廟等等,甚至還有一個“包公廟”。在新加坡的裕華園,裏面還有孔子、嶽飛、林則徐、鄭和等等中國傳統人物的雕像。
新加坡的中國廟宇天天是香火不斷,每逢哪個大神的紀念日,都舉辦祭祀活動。組屋一樓是空著的,給人們辦紅白大事,喜事一般不在一樓辦,喪事卻經常在一樓辦。家中哪位老人去世,都請和尚道士來做法場、念經文,都很隆重。
新加坡的“組屋”邊上都會有一個“標配”,那就是供人們燒香用的“大鐵桶”,一年到頭。都有人在鐵通裏燒紙錢。旁邊擺放祭祀物品。新加坡的許多飯店,都供有財神爺的雕像,前面擺放香火與供品。
組屋之間一般都有大片的草地,經常一是建一個臨時建築物,紮一些神像佛像,給人們祭拜,活動後建築物拆除,神像佛像一把大火燒掉。
草地上還經常搭台唱戲,唱的都是過去的老戲,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等,唱的歌曲也是老歌,主要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的老歌和一些港台歌曲。
馬路上還經常看到人們祭拜神靈的遊行隊伍,全部都在“裝神弄鬼”,吹吹打打熱鬧非凡。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力弘揚封建的傳統文化,提倡“仁義道德”尊老愛幼、鼓勵老人與子女住在一起或者附近,提倡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封建思想”。
如今年春節期間, 2019年2月13日是大年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在道教信仰中,新加坡華人認爲,玉皇大帝是天地的主宰。信奉道教的閩南語族群等人,會在這一天“拜天公”以示慶祝,並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初九拜天公,主要就是閩南語族群的風俗。後來新馬一帶的其他福建人(如福州、莆田、閩西地區)也拜天公。各家各戶都放置八仙桌,搭起了祭壇。在新加坡,初九拜天公一定是非常隆重的。除了在自家擺設祭壇拜天公,新加坡還有一些道教寺廟會組織盛大的拜天公活動。
天福宮是新加坡閩幫第一大廟,因此,天福宮拜天公的儀式也是全島最隆重的。通常,正月初八都已經開始預熱了,到了晚上10點左右,新加坡福建會館理事都會被請去天福宮參加起壇儀式,通俗講,就是把天公(玉皇大帝)從天庭請下人間。初九一大早,就開始敬拜天公。
洛陽大伯公宮,除了天福宮外,新加坡洛陽大伯公宮也是拜天公的一個熱門場地。初八晚上,洛陽大伯公也會舉行集體敬拜天公的儀式(儀式活動很有講究,感興趣的可自行了解哈)拜天公之前,先來拜拜大伯公,然後轉身拜天公!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的國家,各種宗教的信徒都能在這裏朝拜到自己所信奉的神明。當生活有很多煩惱和困惑時,需要求簽解謎的新加坡人總會去四馬路觀音堂拜拜。
想發財的人一般都會去拜財神,新加坡的財神爺廟在水廊頭鳳山寺 ,想要脫貧致富的朋友,必然要去鳳山寺拜拜財神爺!
鳳山寺建于 1908 年至 1913 年間,由新加坡的福建人社群興建,專門供奉財神爺廣澤尊王。鳳山寺建築堪稱中國南方寺廟建築風格的典範,整個屋頂不見一顆鉚釘。燕尾屋頂、以剪粘雕塑裝飾的屋脊、寺內隨處可見的精工木雕和石柱充分體現傳統工藝美術之精髓。鳳山寺在1978年被列爲新加坡國家古迹,2006至2010之間進行大重修後榮獲聯合國亞太文化資産保存卓越獎。
還有韭菜芭城隍廟拜太歲的,太歲即歲神,又稱太歲星君,傳統民俗相信,一個人如果“犯太歲”,在那一年裏就會百事不順,事業多困厄,身體多病變,因此要安奉太歲星君,以保“本年平安無事,萬事如意,福運亨通。”每到過年時期,新加坡的韭菜芭城隍廟便擠滿了“拜太歲”的人群。
在粵海清廟求姻緣的,如果想來年桃花旺,一定要在粵海清廟拜拜月老。粵海清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道教寺廟之一。19世紀20年代,下南洋的商人和漁民爲祈求“海路清平”而建了這座潮州風格的廟。它還有一個別稱,叫“愛之神廟”。這是因爲寺廟裏除了主奉的媽祖和玄天上帝外,還供奉著新加坡相當靈驗的月老。曾經就有一對本地年輕男女,通過在這裏拜月老而結緣,成爲夫妻。兩人還重返粵海清廟舉行了婚禮。
如果你是學生,或者是爲人父母,天福宮是一個“點智慧、保平安”的地方。天福宮主殿供奉的“天妃”媽祖,保佑出入平安,大有來頭。
1840年4月,天福宮還沒有完全建成時,新加坡慈善家陳笃生等福建籍華人便耗巨資,舉行了一次盛況空前的迎神會,迎接“天妃”從中國駕臨新加坡。廟宇名氣大增,光緒皇帝在 1907 年還親自題字寫“波靖南溟”匾牌送給天福宮。
金碧輝煌的後殿裏,還供奉著高 1 米的孔子坐像。在特殊的節日,寺廟還會爲孩子們誦經祈福,進行“點智慧”儀式,祝福孩子聰明智慧,學業有成。
新加坡唯一“冥婚”舉辦地是丹戎巴葛都城隍廟,是的!你沒有看錯,在現代化的今天,居然還會有人在這裏舉行冥婚!單身男女過世後,他們的父母可以通過廟方介紹,幫助逝者結成姻緣。
丹戎巴葛都城隍廟的前身是一間建于1898年的簡陋木屋,1905年重建成一間完整的廟宇。創立過程中最主要的兩位人物是釋瑞于上人與新加坡早期傑出商人邱菽園。城隍爺掌管陰陽兩界,職銜區分五等,丹戎巴葛都城隍廟屬于“省都級”,供奉的是威靈公。寺廟內有大香爐,可以燒冥婚時需要的“金紙”、移動電話、紙車等。
很多人不理解,現代化高度發達的新加坡,怎麽還會出現這麽多“封建迷信活動”, 其實,社會就是一個“萬花筒”,你說這是“封建迷信”,新加坡就是對這些“神明”“頂禮膜拜”,以中國傳統文化來“治國”;你說帝國主義是“侵略者”,他們卻把“侵略者”當做“國父”,豈不是“認賊作父”了?
新加坡是 一不“反帝”、二不“反封建”,反而能夠做到“古爲今用、中西合璧”,現代化與“舊社會”也可以“長期共存、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