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沒來新加坡之前,我印象中它是一個保守的亞洲國家。但後來到坡教書,真真見識了這裏強大的性教育課程。全年級一百來號男生一組,一百來號女生一組,一起學習“兩性課程”。有些勁爆圖片,瞬間引爆全場……兩性知識豐富,但新加坡的性侵非常少。這也讓人思考:該如何給青春期孩子做好引導?孩子們需要什麽樣的科學教育?
作者:Wong Sir和韋老師是一對夫妻,曾在新加坡中學執教,現居澳洲。
對每一個家長來說,早戀是一個繞不掉的坎,也是一大隱憂。
我還記得上中學的時候,母親大人每天叮囑的便是不許談戀愛啊!好像身邊很多大人都覺得“早戀毀終生”。
但做教師之後,我明白孩子們進入青春期後,總會面臨生理的一些變化,這是無法逃避的一個事實。何況現在的社會環境,早戀已經司空見慣,中學生可能都已經有好幾個前任了……
01
身邊開明的家長會進行引導,幫孩子渡過這一時期;但更多的亞洲父母卻覺得,性與兩性關系始終是個難以啓齒的話題,不知道該怎麽談。
回避問題,卻沒有解決問題。青少年婚前性行爲的比例更高了,還有墮胎、未婚先育等等各種社會問題……新加坡教育部門看到這個現象,特地給小學五年級到高中的學生開設了性教育課程。
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講“性”這一回事需要講那麽長時間嗎?其實我切身了解實踐下來,是非常必要的。
先說說新加坡的性教育涵蓋了哪些層面?其中包含了五大主題:
1)Human Development 個人發展。例如在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和自我形象。
2)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人際關系。例如怎樣和異性交流、交往。
3)Sexual Health 性健康。例如如何避免性病和未婚先孕等,並提倡婚後性行爲。
4)Sexual Behaviour 性行爲及其後果。
5)Culture, Society and Law 社會文化民風和法律。例如社會如何看待婚前性行爲,以及性行爲的合法年齡等。
孩子的學習分年齡段進行:初一的學生剛進入發育期,面對身體變化,有的孩子會感覺自己長得沒別人好看,有自卑的情緒,這時的課程側重幫學生勇敢面對自我、建立自信;
到了高年級,青少年有的開始戀愛了,這時候的引導側重談異性關系、如何處理分手、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如何邁向婚姻等話題;還會幫助那些認爲畢業就等于分手的情侶,做一些規劃。
這樣一來,新加坡的性教育不單單是“性教育”(sex education),而是“性方面的教育”(sexuality education),從生理問題,一直到心理與社會層面,並啓發學生思考一些人生的重大問題。
02
作爲一名老師,我覺得新加坡的性教育有五點可取之處:
第一,教育者在討論話題時,態度是相對中立的,不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說教。
比如說婚前性行爲,雖然敏感,但我們的立場既不鼓勵,但也不會簡單強制說不可以,激起孩子們的逆反。在教導過程中,老師更多是通過各種案例,把問題呈現清楚,再把選擇的主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權衡利弊。
例如,少女未婚先孕但男女雙方都沒有經濟能力撫養小孩,墮胎又對女生身體傷害很大,該怎麽辦呢?家庭和周圍的人會怎樣看待這件事?小情侶面臨什麽樣的人生壓力?如果當初沒有發生性行爲,生活會有多麽不同?
最終引導孩子們看到問題,理性思考和權衡。
第二,不強制,給予學生和家庭選擇的權力。
既然是涉及到“個體”、“文化”的問題,新加坡政府不強求每個學生都上這個課程。有些家長可能覺得這是很私密的事,由自己說比較合適;又或者是宗教的原因,不清楚學校教的東西是否跟家裏信仰的宗教一致,所以選擇不上。
開課之前,學校就會征求家長或監護人的同意。不過絕大部分的家長都願意讓孩子上這門課,課程大綱是由新加坡教育部統一制訂的。
第三,對教育者的安排考量。
學校在某些話題上,會安排男老師教男生,女老師教女生,就好像爸爸和青春期的兒子談論某些性話題,媽媽需要回避,避免尴尬。同時,對于某些話題,學校連老師是否已婚也會考慮在內,因爲學生可能會問到老師的婚姻經驗、性經驗。老師與孩子們平等的探討,需要他/她本身的人生閱曆。這樣一來,教學才不是說教,而是成年人和孩子們平等的探討人生必經問題。
第四,隱私保護特別重要。
上課時,師生會分享自身的經曆。爲了確保孩子們在討論個人問題時不會受到傷害,特別是二度傷害,教育部規定老師和學生們,都必須保證對上課時講的東西保密。遇到難以啓齒的問題,老師會准備一個信封,讓學生把字條放進去,通過私密空間傳遞給老師。
第五,所有教授性教育課程的老師,都必須接受教育部的培訓。
教育部要求老師有充足的准備應付各種突發場面。沒有充分確認老師的理解,是不允許教這個課程的。例如,對老師的要求包括:如果學生說了他被性侵的事情,老師該如何處理?如果血氣方剛的學生談到性時,群情洶湧,老師該如何把握?
現在資訊科技發達,家長不清楚小孩在互聯網上接觸了什麽樣的信息。有些小孩人小鬼大,自以爲懂了,其實一知半解,這樣風險很高,需要成年人來引導。
03
我曾在課上教導初一的學生分清楚迷戀(infatuation)和真愛(love)。對12歲的小孩來說,大部分的戀愛其實是一種迷戀,算不上真愛。但身爲家長或老師,你無法直接點破,跟孩子說,你現在喜歡誰誰誰,其實不是很認真的,過一陣子就會分了。這樣一來孩子無法接受,不願意再跟你坦誠溝通;二來會讓他對異性關系缺乏合適的處理。
有一次我問學生們:誰現在有男女朋友?教室裏一下子燃起了熊熊的八卦之火。在一片叽叽喳喳聲中,有個小男生很自豪地舉了手:我有!
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有女朋友是很厲害的事,顯得自己很受歡迎很有魅力。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他。我也饒有興趣地問:“那你喜歡她什麽呢?”
“我覺得她很可愛。”
我又問:“那你還了解她的哪些方面呢?”
結果孩子之間的了解並不深。在一片叽叽喳喳的討論後,我給孩子們看了一張“人與人關系親疏的尺度表”。
告訴他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不同程度的親疏遠近。一般的只是點頭之交,這種關系體現在尺度表的最左邊;感情好一點的人可稱爲好友;再好一點可稱爲摯友;如果是異性,或許就成爲了男女朋友;只有最最親密的人,才能成爲你的終身伴侶,也就是在尺度表的最右邊。所謂關系親密,指的是彼此非常了解,無所不談。因爲,關系親密的基礎就是彼此能夠信任對方,渴望了解對方。
大家不妨想一下,你現在看到一個男孩或女孩,長得很可愛或很英俊,你有一點動心,這就是真愛嗎?”
孩子們又開始討論起來,有一小部分學生舉了手。
接下來的話題是:“到底讓兩人成爲男女朋友的關鍵是什麽?”同學們開始各抒己見,我也把他們的討論結果寫在了白板上:信任、愛、約會……
每當抛出這些問題,學生都會打開話閘子,說明孩子們開始關注和思考這些話題。性與愛是人生的一個重要功課,通過一節課當然不能思考清楚,成年人花了一輩子,都還在學習呢!但青少年通過持續性的課程,可以對內心蠢蠢欲動的話題不再迷茫,能夠坦誠的溝通,對自我更加自信,也漸漸懂得處理與異性的關系,避免受到太多傷害。
作爲一名教育者,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中立和傾聽,不論學生說什麽,不要嘲笑、批評或立刻否定他的想法,否則孩子會關閉溝通的渠道,不願意再說出他們的真實想法。
記得在討論“什麽是成爲男女朋友的關鍵”這一話題時,也有學生回應說:發生了性關系就是男女朋友。我沒有去責備這位學生,而是反問道:“兩個人發生性關系,是否意味著兩人之間是互相理解和信任對方呢?是否意味著除了欣賞對方的優點,也能接受對方的缺點呢?”
我沒有直接否認他的答案,而是啓發他思考如何開始一段親密關系:信任和理解才是親密關系的根本。
教了一段時間的性教育課程,我的一個心得是,不論老師還是家長,都不應該被“性”這個字所帶來的心理暗示和聯想給嚇到,不允許談論。既然兩性交往和婚姻,是絕大多數人一生必經的大事,難道不應該系統的學習,做好准備嗎?讓孩子知道怎樣的行爲才是對自己、對家人、對異性朋友負責和尊重的方式,他們在面臨生理和情感波動時,也可以理性正確的處理,而不是一個人沖動亂撞,還受到家長老師的指責(而不是幫助)。
編者的話
很多家長糾結如何面對孩子關于“性”方面的詢問。我們這一代人,基本沒接受過性教育,早戀也被禁止了。按理說嚴格限制的地方,出軌和性侵會少一點,但實際上……
有意思的是,跟孩子談性的國家,未成年人的問題反而下降了。比如荷蘭是全世界性教育領先的國家,幼兒園就開始性教育,卻是未成年人懷孕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記得在一個紀錄片裏,荷蘭的老師給幼兒園孩子上性教育課,她問孩子們:“如果你愛一個人,會如何表達呢?”
孩子們各抒己見,討論的很有意思。
正在甜蜜中,老師突然問:“如果有一天你們分手了,你該怎麽辦?”
小孩子們一下子沉默了。這時候一個男孩子舉手說:“我會跟她當面解釋,分手不能通過手機簡訊或者電郵,那樣會不尊重她。”
聽到這個答案,真是心裏一驚!有多少成年人都不懂得在關系中尊重對方、善始善終啊!
青春期時懵懵懂懂,不讓談論,只讓學文化課;大學一畢業卻要找到對象,趕緊結婚,婚前不能有性行爲。曾有朋友一針見血的說:“這是對上床太尊重,對婚姻太不尊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