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特朗普總統發布了一項行政命令,阻止了歷史上最大的科技合併,他在Twitter上宣布「交易戰爭很好並且很容易贏得勝利」。新加坡晶片製造商博通計畫以1170億美元收購聖達戈的手機數據機領先製造商高通公司。特朗普稱他取消了這筆交易,因為擔心博通「可能會採取潛在損害美國國家安全的行動」。
這一舉措令一貫充滿信心的博通首席執行官Hock Tan也感到沮喪。幾個月前,特朗普曾在白宮讚揚Tan。而且,博通在很多方面都看起來像一家美國公司。 Tan是美國公民和居民,該公司的員工大部分在加利福尼亞州,這筆交易由美國私人股權公司承保,作為交易的一部分,博通甚至承諾將其總部遷回加利福尼亞。美國國家安全利益還需要什麼?然而,幾乎立刻,談話就從博通轉移到了華盛頓真正關心的問題上:華為!
按收入計算,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科技公司,其銷售額超過亞軍京東60%。華為也是全球最大的電信網路設備製造商之一,儘管事實上禁令阻止了美國的四大主要無線運營商AT&T,Verizon,T-Mobile和Sprint使用其設備。華為還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中佔有越來越大的份額。這兩個因素使得許多美國決策者感到害怕,他們願意讓博通成為更大遊戲中的犧牲品。
來自愛荷華州的共和黨參議員查克·格拉斯利說,他擔心美國電信公司可能會依賴一家中國製造企業,而中國製造商的動機又是他所懷疑的。「我不知道它們的名字。」格拉斯利說,「但它以H開頭,結尾是W-E-I。每當它們被捲入其中,我就會像害怕魔鬼。」
對於這種恐懼,特朗普的行政命令沒有什麼安撫作用,部分源於華為的巨大成功。除了增長速度超過蘋果和三星這兩家擁有更多全球市場份額的手機製造商外,華為現在擁有與高通競爭開發第五代無線設備的生產能力和技術訣竅,它有望實現超快速的智慧手機資料連接,自動駕駛汽車,以及遙控醫療設備和工業設備。
華為在5G市場上的影響力可能會從美國競爭對手那裡獲得數十億美元,並向其它公司收取任何享有其專利的高昂費用。但是,像格拉斯利這樣的鷹派則認為更大的問題是安全問題,即中國政府可以通過後門進入華為的網路硬體和軟體,使其能夠監視美國人的電話、簡訊和電子郵件。
特朗普針對博通收購高通的案件,是基於這兩點之間的特殊銀行帳戶。白宮認為,無論走到哪裡都傾向於大幅削減開支的Tan可能會削減高通在研發方面的開支,間接地給華為在開發5G無線標準和設備方面帶來更大的優勢。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在3月5日的一封信中警告說,這項潛在的交易可能會導致「高通公司的地位下降」,而「中國的開放空間將擴大其對5G標準的影響力」,這封信繼續說道,「美國國家安全部門擔心華為和其它中國電信公司的知名度,中國的主導地位會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1月初,德克薩斯州共和黨人Mike Conaway推出了一項眾議院法案,禁止聯邦政府與任何依賴華為設備的實體進行業務往來。兩周後,洩露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關於5G網路的備忘錄草案描述了中國科技公司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的進展。備忘錄中提到了兩個名字:華為和中興。還呼籲政府建立一個國家5G網路,這個投資類似於艾森豪州際公路系統。
華為否認了美國對其意圖的恐懼,認為這是一種民族主義的恐慌。該公司表示,與蘋果或谷歌相比,它與中國政府沒有任何聯繫,在其網路硬體或軟體中安裝間諜後門,無異於自殺。 「我們在這個行業已經有30年了,而且從沒出現過一起安全問題。」 華為負責國際媒體事務的副總裁Joe Kelly說,「從網路安全的角度來看,美國應該對我們有什麼恐懼嗎?答案是否定的。」
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備忘錄對華為造成了損害,儘管運營商最初對此一笑置之,而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也否認了這一消息。不到一天,Verizon通信公司就撤銷了在其門店銷售華為手機的計畫。AT&T在國會的壓力下也已經放棄了類似的合作關係。
熟悉備忘錄編制的兩位人士表示,白宮擔心美國無線運營商缺乏建立四個獨立網路的財政能力,除非華盛頓採取激烈行動,否則中國將擊敗美國部署新技術。在這種情況下,博通協定的破裂是兩國之間敵對行動的升級。一位參與5G政策討論的美國高級電信高管表示:「這是一個主要問題。」 「這是新的戰場,雖然沒有F-35戰機。」
很難看到這種衝突發生在美國境內,其中的主流手機是蘋果和三星,而現有的網路對於刷刷Facebook來說足夠快。在中國看來,美國政府的舉動只是在一連串貿易保護行動中再添一筆而已。隨後不久,特朗普宣布對中國600億美元進口產品徵收關稅,直接不懼貿易戰。近日,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通過援引國家緊急情況法以及其它行動,來對美國認為技術敏感的中國投資進行打擊,目標直指晶片和電信兩大行業。
當然,想永久地讓華為陷入困境是不容易的,批評人士說,華為已經成為中國「國家冠軍企業」之一。華為擁有18萬名員工,其中大部分是工程師,並在170個國家銷售產品。儘管華為是一家私營企業,但華為每年公布兩次財報,這是為了說服外國政府與該公司簽訂合同而進行更大透明度努力的一部分。華為表示, 2017年的營收約為920億美元,高於5年前的350億美元。
華為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如果它在開發5G標準方面需要強有力的支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3月份的一封信指出,華為目前擁有5G專利的10%左右,該公司表示,在其他數千人的幫助下,該公司擁有300名最優秀的工程師全職開發更多產品。華為表示,它已花費6億美元進行5G研究,預計今年還將額外投入8億美元,將技術推向市場。它已經與無線運營商簽署了約50份合同來測試其設備。總體而言,2016年其研發投入約為120億美元,高通為51億美元,芬蘭諾基亞為49億美元。
華為總部是一座寬闊寧靜的園區,辦公樓很低,有十幾家自助餐廳,棕櫚樹和榕樹交織,景色十分美妙,非常符合矽谷的氣氛。還有一個大型湖泊,棲息著一群黑天鵝,據說創始人任正非從歐洲引進來作為華為獨特的象徵。
據傳,任正非從五位投資者那裡以約3000美元的資本快速啟動了華為,並沒有明確的計畫。 「這並不像你想像中的那麼浪漫。」他在2015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接受採訪時回憶說,「它們也不是那麼美妙。」華為早年從香港進口設備並在大陸銷售,但不久之後,任正非的工程師就開始開發自己的手機網路,這是一個龐大的計算和網路硬體目錄。
2001年,華為在美國本土市場成為美國網路領軍企業思科系統公司的廉價替代品,並在美國登陸。在德克薩斯州普萊諾的一個24000平方英尺的廠房裡,有30名員工。根據該公司的說法,這是一項很不起眼的操作:工人們在語言交流上就遇到了麻煩,並且在3年多的時間裡沒有與任何一位美國客戶簽約。然而,中國政府的支持使其在研發上投入鉅資(包括開發自己的移動晶片),並削弱競爭對手。「現在是低利率,延期支付,現在不支付任何東西,」Anthony Lacavera回憶道,他是加拿大無線運營商風動公司的CEO,2009年購買了華為的設備。「這感覺就像是在進行零售促銷。」
與許多客戶一樣,Lacavera最初認為華為是低端供應商。當他訪問上海浦東地區的巨型研發實驗室時,他的印象在談判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化。銷售代表帶領Lacavera通過傳統的產品介紹,但真正的展示者是辦公室之旅。 「就你所能看到的那樣,就是幾排桌子。」他說。 「這是我以前從未見過的規模。他們在那裡競爭。「隨著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華為也隨之發展壯大。與大多數競爭對手不同,該公司製造自己的晶片,逐步淘汰高通。
華為在美國也一再被指控更多企業間諜活動。 2003年,思科起訴華為,稱其在華為軟體內部發現了自己的原始程式碼,缺陷等等。這家中國公司最終承認,其中一小部分路由器軟體是從思科複製而來的,但表示這種行為是無意的。最後,兩家和解,思科放棄了訴訟,華為調整了其產品。
2009年,當加拿大網路巨頭北電網路(Nortel)宣布破產時,員工歸咎於駭客,還聲稱追蹤到了中國,攻擊者可以訪問近十年來CEO的電子郵件和其他公司檔。中國否認有任何參與。 「當你有一個競爭對手就在那裡,知道你所有的動作,你怎麼能活下去?」他問。
大多數美國盟友仍然允許華為產品進入他們的無線網路,但仔細檢查可能存在的安全性漏洞。 2010年,作為與英國妥協的一部分,華為在英格蘭南部的班伯里開設了網路安全評估中心。該辦公室通常被稱為Cell,配備華為員工,但由英國情報官員監督,他們檢查公司的可能後門代碼。當地官員報告沒有任何安全性漏洞,而華為藉助這筆記錄交易以擴大其在西歐的業務。
一個現代的無線交換機可能有數百萬行代碼,在生產前或在工廠車間或常規更新中,這些代碼可能會出現問題。硬體漏洞,就像今年早些時候在英特爾晶片上披露的安全性漏洞那樣,經過了十多年的時間,幾乎不可能預測到或發現。在美國人設想的噩夢般場景中,一個後門可以被硬編碼到華為晶片上的矽片上,然後遠端啟動,潛在地打開一整個網路的內容給中國。
諷刺的是,美國決策者非常關注這種情況的一大原因是,美國情報機構經常利用國內公司來達到完全相同的目的。AT&T如此自由地協助美國國家安全局竊聽,該機構在一份由前承包商雇員愛德華·斯諾登洩露的文件中讚揚AT&T 「極度願意提供幫助」,並發表在《紐約時報》上。但令人失望的是,華為的加密技術對美國間諜來說太好了,無法破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位華為高管當時表示,「他們對我們所做的,恰恰是他們一直在指責中國通過我們做的事。」
如果美國繼續加大對科技公司的阻力,可能會放慢全球創新進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前美國國務院網路安全專家詹姆斯·路易斯認為,美國有三種選擇,皆是聊勝於無。 其中兩個是美國的政治自殺:將大量的公共資金投入國家冠軍企業背後,與中國競爭,或資助唯一可以競爭大型設備合同的非中國公司,如瑞典的愛立信和芬蘭的諾基亞。
第三種選擇不太現實。政府研究人員至少在15年的時間裡一直致力於一種牢不可破的加密技術,旨在保護那些不可信的硬體。還不清楚這是否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