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際航空運輸發展已進入新階段,航空樞紐的建設和發展亦需更貼近時代特征和面向未來。新加坡的航空樞紐實踐是其由傳統型向未來型航空樞紐過渡的有益嘗試,包括引進人工智能新技術、推行便利化通關大流程、構建和諧共融的航空生態圈等,其經驗和做法對我國航空公司運營策略、機場商業化運作及航空樞紐打造有諸多借鑒和參考意義。本文將從新加坡適宜航空運輸發展的條件及政策環境、航空樞紐生態圈內的建設實踐以及對我國樞紐建設的啓示等三方面進行闡述。
一、新加坡利于航空運輸發展的條件
持續健康的宏觀經濟爲航空運輸提供穩定的大環境,自2009年以來新加坡經濟實現持續增長,2018年國內生産總值約3610.5億美元,人均GDP約爲64000美元。自由開放的貿易往來爲航空樞紐建設提供支撐和保障,新加坡是世界上簽訂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最多的國家之一,自貿協定涵蓋了21個地區,涉及32個貿易夥伴。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新加坡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中心,排名世界第三(僅次于倫敦和紐約)。良好的金融環境,便利的地理優勢,使得新加坡成爲7000多個國際跨國公司首選的投資地及總部駐地。
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的“海上十字路口”,有利于彙聚客貨流,具備航空運輸發展的天然優勢。2018年樟宜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6563萬人,接近其人口數(561萬)的10倍。
圖1.近十年樟宜機場增長趨勢變化圖
數據來源:新加坡統計局公布數據
作爲花園城市國家,新加坡風光秀美、氣候宜人,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新加坡旅遊局統計,2018年旅遊業收入達200億美元,酒店平均入住率爲86%。新加坡的樞紐網絡覆蓋東南亞、東亞和南亞的主要城市,以其爲中心的7小時飛行圈輻射亞洲28億人口市場。
圖2.近五年新加坡出境乘客目的地分布圖(單位:萬人)
圖3.近五年新加坡入境乘客來源地分布圖(單位:萬人)
以上資料來源:新加坡統計局公布數據
二、政府多方聯動支持航空運輸發展的舉措
爲大力支持航空運輸業發展,新加坡政府從國家資源調配、海關通行、營商環境等頂層設計方面重點發力。
(一)用好土地、留好空域。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航空運輸的發展,爲了打造國際水准的機場,充分考慮未來50年甚至100年航空運輸發展需求,預留空域用以調配航路,預留土地用以基礎設施建設。2012年新加坡政府將樟宜機場周邊1000公頃土地納入機場規劃範圍,同時考慮到機場客流量增長在擴建區域新建了4座航站樓,並配套建設航空物流園用以飛機保養、維修和翻新。爲了解決樟宜機場時刻容量不足問題,新加坡政府出面協調空軍釋放更多軍用空域以增加機場起降時刻,將軍用跑道改爲軍民共用跑道。
(二)推行國際通行便利化。新加坡對特定國家符合條件的旅客實行96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吸引其外國旅客暫停留,爲樞紐中轉累積客源。新加坡海關依靠健全的法律規定及有效的執法,通過與政府機構及商業主體合作,促進對外經貿合作。同時,新加坡在平衡貿易便利化、安全以及監管合規的關系方面主動作爲,鞏固了新加坡全球貿易中心的地位。
(三)“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舉。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在全球20個國家設有35個代表處,協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擴展商業網絡。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制訂和實施各種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推行高效的行政服務,其遠景目標是將新加坡打造成爲具有強烈吸引力的全球商業與投資樞紐。新加坡經濟高度開放、外資准入政策寬松,設立公司沒有最低投資額限制,從事商業活動無一般性義務和限制,總體上十分自由。
新加坡的航空樞紐在多項並舉的政策支持下發展起來,1981年剛成立時客運吞吐量爲729萬人次、貨郵量爲30萬噸,2018年客運吞吐量達6560萬人次、貨郵量達219萬噸。目前樟宜機場已與320多個城市建立直航,超過120多家航空公司常駐,連續33年被國際飛行員協會評爲“零缺陷”機場。
三、新加坡的航空樞紐建設做法與經驗
(一)困境中的突圍
表1 亞洲航空樞紐客流量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國際機場理事會(ACI)
國內市場的天然缺失導致其客源不足,新加坡的航空樞紐建設在運營初期就要面對其他航空樞紐的同質化競爭,以及低成本航空公司的低價傾銷。上圖可見,新加坡的樞紐體量在亞洲幾大航空樞紐中優勢不明顯,新航和樟宜機場將高品質旅客服務作爲其差異化競爭的生存出路和努力方向。
(二)基地航空公司運營策略
新航作爲主基地公司,爲樟宜機場提供了大部分的航線連接。根據新航集團之前發布的財報,公司運營狀況不甚理想。近年來通過一系列措施成功扭轉了局面,包括反季節促銷,集團內全服務與低成本航線拼接,與全球40多個合作夥伴在280多個航點進行代碼共享等。據新航集團最新財報,2017/18財年的淨利潤達到了8.93億新元,較去年同期增加5.33億新元(增長了148.1%)。
1.“淡聯式”政企聯營模式
新加坡航空是政府聯營企業,淡馬錫控股作爲政府的産權代表(持股56%),通過行使股東權利實現國有資産增值。淡馬錫控股在淡聯企業運營中“保持適當距離”,極少幹預商業運作和決策,不定期進行主動戰略撤資以加快公司海外投資節奏,促進私營經濟發展的同時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新加坡航空沒有政府航線補貼,部分新開航線享受減免起降費的優惠和適量航線推廣補助。新加坡民航局對本國航空業的經營采取開放的態度,允許外資航空公司進入,鼓勵公平市場競爭。和諧健康的政企聯營模式讓新航得以直面市場,投入更多精力從事業務創新、深耕品牌運營。
2.資産重組、強調核心品牌
新航集團旗下原本有5家航空公司(新航、勝安航、酷航、虎航、新貨航),經過多次整合縮減至2家(新航和酷虎航)。酷航和虎航整合爲酷虎航,新貨航並入新航成爲其貨運部,勝安航空(介于全服務和低成本的區域航空公司)並入新航並將逐步淡出市場。如此布局,使得新航集團網絡航線得以整合,品牌運營更爲清晰明了,新航主營高品質全服務,酷虎航則專注于低成本。
3.分層布局、擴大輻射範圍
新加坡航空的航線網絡有三層圈設,中心層爲核心運力布置區,覆蓋核心市場以確保基礎中轉流量的穩定;外層爲航線拓展區,利用全服務和低成本的航線搭配回應不同市場需求,拓展航線網絡覆蓋以增強競爭力;最外層爲空白航線開發區,通過代碼共享和合營覆蓋“空白區域”,開辟經新加坡中轉的新增運輸流量。
4.聯營合作、占據市場主導
不參與共同盈虧的代碼共享不利于對市場進行深耕細作,也很難掌握主動權。新航集團通過合營的模式“借力”發展,在弱勢市場拓展網絡和發掘新市場。截至目前,新航已建立4個經過反壟斷審查的合營,增勢良好。
表2 近年來新加坡航空的合營情況統計
數據來源:2018年新加坡航空年報
(三)樟宜機場的商業化運作
圖4.近五年新加坡旅遊業收益分布(單位: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新加坡統計局公布數據
由新加坡旅遊業收益分布可見,購物、觀光娛樂以及會展部分的附加值較高。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測,每年全球6%的奢侈品購物將在機場完成,未來4年機場零售額增長將達70%。目前樟宜機場已進駐超過500家零售餐飲,2018年機場零售額超過20億美元。除航空類業務外,零售、停車場設施、廣告和房地産等類業務都是機場創收並保持長期競爭力的潛在來源。樟宜機場集團將其商業運作模式進行産業化包裝和升級,成立了樟宜機場管理投資有限公司,迄今爲止已在四大洲的20多個國家承攬了將近60個項目,包括機場總體規劃、航站樓設計和商業項目規劃等。
(四)航空樞紐生態圈內的高效運作
樟宜機場建造了大量自助值機櫃台、自助行李托運櫃台和電子登機牌掃描設備,大幅縮短了乘客值機時間;在海關檢驗檢疫入口設立自動通關閘門,提高了通關效率。新加坡移民局和海關在樟宜機場推行國際航協提倡的單一身份識別計劃(IATA One-ID),每名旅客僅需匹配一次護照信息和生物識別信息(虹膜和指紋)即可完成身份驗證。乘客通過智能手機辦理身份驗證後,在所有連接點都可以使用面容識別和指紋通過,無需排隊。從安全角度看,前置的數據比對能夠在旅客入境前就完成入境風險評估,提前管控風險源。
新加坡海關、移民局以及樟宜機場共同推行通程航班值機服務(IATCI-Inter Airline Through Check-In),乘客和行李“一站到底”,不需要在中轉站重新提取行李,也無需再次進行海關和安檢。通程服務大幅降低最短聯程時間MCT(Minimum Connecting Time),改善了過境旅客的旅行體驗。乘客轉機多了大把自由時間,在轉機購物區停留,無形中爲機場零售和免稅店增效創收。
新加坡交通部、移民局、民航局、樟宜機場、新加坡航空等不同利益相關方在航空生態圈內協同決策、無縫銜接。
借助機場協同決策系統ACDM(Airport Collaborative Decision Making),各相關方信息達到互聯互通。航空公司提供更准確的撤輪檔時間,空管更早掌握延誤風險並給出修正的推出開車時間,飛行流程變得更順暢和緊湊。雷雨季節,空管根據天氣情況預估延誤航班動態,航空公司盡早爲延誤乘客安排免費酒店入住及接續航班。
樟宜機場致力于打造高效運營、反應積極的機場環境,提供輕松無憂的旅行體驗。通過流程效率測量方案優化航站樓步行道、車道設計,提供自動化服務設備,加設引導裝置和引導牌,改善指路系統,爲殘疾人乘客提供輔助設施,完善應急操作流程。同時對機場工作人員進行不定期盡職測評,保證其服務品質和工作效率。
四、新加坡的航空樞紐建設啓示
樟宜機場是現代機場運營的成功典範,其數字戰略打開了一扇通向未來的窗戶,其實踐經驗預示著未來機場將釋放數字技術對整個旅遊生態系統的全部紅利,促進航空業向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方向邁進。筆者認爲,新加坡的航空樞紐建設實踐有以下幾方面的啓示意義:
(一)因地制宜、保持特色
樟宜機場因其先進的自動化和高品質旅客服務而享譽全球,其樞紐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良好互補而成爲其他樞紐建設所參照的“新加坡經驗”。新加坡經驗固然寶貴,但不能照搬照抄,應當遵循中國各地的航空發展實際特殊性,予以合理吸收。各地發展規劃的制定應與其地理位置、資源禀賦、經濟腹地等要素相契合,聚焦精准定位,結合産業特點抓好統籌,精准定位,分步驟推進航線網絡拓展,與區域經濟發展互爲促進,構建“當地特色”的國際航線網絡。
(二)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積極性
樞紐建設的政策支持需要政府多方協助,新加坡各級政府在其航空樞紐建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的機場衆多且發展差異較大,建議根據地方發展實際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打造以樞紐機場爲核心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適時研究實施空鐵、空陸、空海聯程運輸。民用航空可用空域資源嚴重不足,仍是制約我國民航樞紐機場建設和國際航空運輸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機場周邊空域條件複雜、涉及多類空域用戶,建議地方政府在兼顧軍民航融合發展的前提下,推動有關方面改善影響空域容量和機場運行容量的限制因素,優化資源供給,推動地方國際樞紐建設。
(三)持續推進國際運輸便利化
行業監管、口岸政策直接關系到民航運行效率、服務品質和國際競爭力,樟宜機場的通關流程便利化爲航空樞紐的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建議地方海關、移民管理等口岸管理部門協同合作,進一步簡化手續,便利口岸通關環境。參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推進包括電子貨運在內國際貨運發展,實現執法信息共享;優化監管政策和聯檢程序,實施旅客中轉行李直挂,推進自助通關,開展“通程航班”,提升國際中轉效率,方便中轉旅客進出境;在目前已經出台的各項便利措施的基礎上實施國際航空口岸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通關服務,爲國際航空運輸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增加國際免簽,跟地方部門合作,開發帶有地方特色的旅遊産品。
(四)數字化成爲未來機場的大勢所趨
推廣數字化運營是樟宜機場面向未來的關鍵舉措,也是未來機場運營的核心要義。人工智能可以提升服務體驗,大數據分析可以爲機場更好地預測客流並調配人力資源,雲技術則降低了昂貴硬件的安裝和運維成本。建議機場首先應轉變觀念,擁抱數字化運營理念,未雨綢缪地做好數字需求應對計劃,儲備數字化人才。依據長期規劃與可靠的技術提供商建立合作夥伴關系,分階段審慎理性地過渡至“數字化”運營。在“智慧空管”建設方面,使用數字化手段實現精確間隔管理、依據飛行軌迹導航、同步空中和地面運行,同時利用大數據監測人員績效和優化培訓,提升運行效率。
(五)高品質服務成爲稀缺競爭力
新航與樟宜機場無縫銜接的高效運營模式,所提供的高品質旅客服務,成爲樟宜機場領先于其他航空樞紐的關鍵。總體上看,我國的國際樞紐機場硬件設施一流,提升服務關鍵需要在“軟實力”上面下功夫。一方面需要完善中轉服務設施,不斷強化空港吸引力,打造具有影響力、能攝住人心的服務型空港;另一方面確定合理的中轉MCT時間,落實航班正點率,確保前後航班銜接的正常性。不斷提升機場服務能力、環境品質、門戶形象和人文關懷,從而增強空港對人口和産業的吸引力,讓機場成爲強有力的航空經濟動能磁極。把機場打造爲臨空文化旅遊景點,而不僅僅是旅行終點。
五、小結
通過新加坡樞紐經驗可知,國際航空樞紐需占據優勢地理區位,具備完善基礎設施,協同主基地航空公司的運力支撐行成有效彙聚客貨流的航空服務網絡。目前我國10大國際樞紐機場中有8大樞紐年旅客吞吐量已突破3000萬人次,基礎設施良好、航線網絡日漸完善,正處于建設國際航空樞紐的關鍵階段。
民航“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著力提升北京、上海、廣州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逐步提升成都、昆明、深圳、重慶、西安、烏魯木齊、哈爾濱等機場的國際樞紐功能。建設成熟的國際航空樞紐需逐步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國際航線網絡連結度,在空域資源釋放、人才培養等方面尋求多方協助,還需要比照國際上其他航空樞紐建設的先進經驗,對標對表、取長補短。建設智慧機場、靓麗機場,積極打造樞紐機場群,是支撐交通強國建設、向服務業強國轉型的內在要求,將有助于推進我國民航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實現我國由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的轉變。
作者:華北空管局 王慧君
發表于《中國民用航空》2019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