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1 月,高通 CEO Steve Mollenkopf 親自現身當年的 CES 大展,公布了一件讓他和整個高通志得意滿的事情:基於驍龍 820 進行研發的智慧型手機已經達到了 80 多款。那時候在 IDC 的排名中,小米的手機銷量已經連續三個季度進入到世界前五,不過聯想還居於世界第四,而 OPPO 和 vivo 則被歸於其他之列。
不過,讓高通沒有料想到的是,驍龍 820 問世的 2016 年,成為了高通市場地位變化的一個重要關口。
高通的 2016 年
實際上,同時是在 CES 2016 上,另外一家來自中國的手機廠商樂視通過旗下的 Le Pro Max 搶到了驍龍 820 的首發權,雖然只是在 PPT 上。此前,高通驍龍 800 系列旗艦處理器的首發權,幾乎都掌握在三星(全球)和小米(中國國內)手中。
當然,高通和智慧型手機廠商們也都對這一首發權所帶來的商業價值心照不宣。
進入到 2 月份的 MWC 2016,三星和小米相繼發布了搭載驍龍 820 的 Galaxy S7 和小米 5 手機;尤其是小米,為了等待驍龍 820,硬是將小米 5 的發布時間延遲了半年多的時間。不過,一個小插曲是,出於成本考慮,1999 元的小米 5 標準版,搭載的是驍龍 820 的降頻版本。
驍龍 820 以及它在 2016 年下半年問世的孿生兄弟驍龍 821,的確成為 2016 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廠商的搶手貨。在全球主流智慧型手機廠商中,除了蘋果、華為(都有各自的處理器)和 OPPO(Find 系列持續停更)之外,幾乎每一家都推出了基於這兩款旗艦處理器的新品,其中小米、三星是其中的大頭,而 vivo、一加、聯想、錘子、LG、索尼、HTC、樂視、Nubia、中興、360 等廠商無一缺席。
與此同時,幾乎所有這些搭載驍龍 820/821 處理器的產品,其售價都不同幅度地超過了 2000 元,唯一的例外是聯想旗下的 ZUK Z2,將售價壓到了 1799 元,可惜這款主打超高性價比的產品並沒能依靠這種【賠本賺吆喝】的打法激起多大的波瀾。
不過,在驍龍 820/821 一片火熱的同時,高通驍龍 600 中端產品系列並沒有閒著,相反,驍龍 600 在 2016 年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裂變。
本來在 2015 年走向結束的時候,驍龍 600 系列正在朝向驍龍 616 到 620 的型號穩步進發,這些產品各有特點,意在滿足不同廠商的中端產品的需求。結果在 2015 年 12 月,高通突然在官網宣布,將此前已經發布的驍龍 618 和驍龍 620 分別命名為驍龍 650 和驍龍 652,原因是這兩款產品在 CPU、GPU 和通信基帶方面比驍龍 616 和驍龍 617 等都有著較為顯著的提升——儘管它們的製程實際上都停留在 28 nm 水平。
這樣一來,驍龍 600 系列就在 2016 年分化為兩個層級,一個是驍龍 61X 系列,一個是驍龍 65X 系列。在高通官方的名義上,它們都屬於中端處理器,但在雷鋒網看來,實際上已經有【中下】和【中上】之分了。
然而,可能高通自己也意識到了,2015 年推出的驍龍 61X 系列已經無法滿足 2016 年中端智慧型手機需求。於是在 2016 年 2 月,高通終於推出了一款基於 14 nm 工藝的中端處理器,並命名之為驍龍 625,從這一命名上看,驍龍 625 顯然可以被視為驍龍 61X 的升級版本。
驍龍 625 是高通的所有中端處理器產品中第一款用上 14 nm 工藝的產品,實際上,高通當年的旗艦產品驍龍 820/821 採用的也是 14 nm 工藝。由先進的 14 nm 工藝帶來的良好性能和功耗控制,再加上尚可的 CPU 和 GPU,讓驍龍 625 擁有了【一代神 U】的稱號。
到了 2016 年下半年,高通將驍龍 650/652 升級為驍龍 653,然而驍龍 653 依然是 28 nm 工藝,只是在 CPU 和 GPU 的指標方面高高在上;而驍龍 625 的繼任者驍龍 626 雖然繼承了驍龍 625 的 14nm 工藝,但因為各種原因,終究沒能取代驍龍 625 的地位。
不僅如此,大概沒有人能夠想到,在智慧型手機發展如此迅速的大背景下,驍龍 625 這款發布於兩年前的處理器,直到今天依然被智慧型手機廠商所青睞,比如說前幾天發布 S5 的聯想。
大行其道的驍龍 660
由於智慧型手機處理器漫長的研發周期,實際上從高通正式發布一款處理器新品,到這款新品正式通過智慧型手機產品上市,這中間往往要經歷幾個月的時間。比如說高通 625 發布於 2016 年 2 月,不過當它真正開始大放異彩,已經是在 2016 年 10 月份的 OPPO R9s 發布會上了。
然而,恰好是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中國市場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化。
根據 IDC 發布的數據,2016 第一季度 OPPO 和 vivo 開始進入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第四名和第五名,小米和聯想被取代;這一排名一直被延續到 2016 年第四季度,並且在 2016 年全年的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排名中重新得到體現和確認。一時間,OPPO 和 vivo 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矚目的對象。
我們無意於解讀 OPPO 和 vivo 究竟通過何種策略獲得了 2016 年的成功,但不過對於高通而言,OV 的崛起和它們對於中端處理器的執著,意味著高通必須對中端處理器市場給予不少於旗艦處理器的關注度和重視;尤其是 OPPO,這家廠商自 2012 年之後就沒有再採用過高通的旗艦處理器產品,但卻也能夠異軍突起。
2016 年 10 月,OPPO R9s 發布,它所搭載的是高通首款基於 14nm 的驍龍 625;此前兩年間,OPPO 一直在採用聯發科的中端處理器產品。憑藉驍龍 625 和搭載它的 OPPO R9s,高通成功地重建了與全球第四大智慧型手機廠商 OPPO 的聯繫,而驍龍 600 系列中端處理器在整個高通驍龍產品體系中的角色就更加重要了。
進入到 2017 年,高通一方面繼續發力高端產品驍龍 835,當另一方面又開始在中端處理器上發力,不過這一次,它選擇對 65X 系列進行升級,推出了同樣基於 14 nm 工藝的驍龍 660。至此,高通驍龍 600 全系列進入 14 nm 時代。
當然,高通推出驍龍 660,一方面是每年的例行升級,但另一方面則是 OPPO 在此前幾個月的重要推動作用。實際上,根據分析師潘九堂透露的消息,OPPO 很早就鎖定為驍龍 660 的阿爾法客戶(也就是優先級最高),不僅推動高通在驍龍 660 中實現了對 Spectra 160 ISP 的支持,還參與和推動了驍龍 660 的軟體優化,並且提前購買了驍龍 660 前幾個月的大部分產能;而另外一位分析師孫昌旭給出的消息是,OPPO 擁有驍龍 660 兩個月的獨占期。
2017 年 6 月,OPPO R11 正式發布,高通驍龍 660 的首發成為一個宣傳噱頭,而在高通 660 加持下的拍照功能成為這款產品的最大賣點。
此後,憑藉 14 nm 工藝對能耗的控制和 Spectra ISP 對拍照的加持,驍龍 660 開始在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中大行其道。無論是 OPPO 自己的下半年旗艦 R11s,還是 vivo 旗艦 X20、小米次旗艦小米 Note 3、堅果 Pro 2 等明星機型,都讓驍龍 660 成為 2017 年智慧型手機處理器領域的一匹大黑馬。
相對之下,驍龍 835 作為一款高端旗艦產品的存在感反而顯得有些不夠,雖然三星、小米、一加、LG、HTC 的數款高端機型依然在使用,但高企的售價註定了它們很難為高通驍龍 835 提供多大的出貨量。
驍龍產品體系的新格局
當然,高通為驍龍 835 以及它的繼任者找到了另外一條路—— PC 市場,尤其是在後者的 CPU 性能大幅度提升、產品工藝已經不輸於 PC 處理器的情況下。2016 年的微軟 WinHEC 硬體大會,高通登台展示了一台基於驍龍 820 的 PC,後來到了 2017 年年中的 Bulid 大會,高通驍龍 835 又成為微軟全互聯 PC( Always Connected PC)計劃的一員。
到了 2017 年底驍龍 845 發布的時候,微軟方面也開始為高通移動 PC 戰略站台了。
不過對於 2017 年下半年的高通而言,又有兩個重要話題擺在面前:一個是 AI 晶片,一個是 5G。二者都是大勢所趨,不同點在於 5G 還有兩年左右的緩衝時間,而 AI 晶片方面則已經有蘋果 A11 Bionic、華為麒麟 970 等直接競爭對手。於是,在趁著 10 月份的高通 4G/5G 峰會發布了驍龍 625/626 的升級產品——驍龍 636 ——之後,高通就把著力點放在了驍龍 845 和 AI 方面。
關於高通如何著力推動驍龍處理器對 AI 的積累,雷鋒網已經報道過;簡單地說,高通在驍龍 845 中專門加入了一個神經網絡處理引擎(Neural Processing Engine,簡稱為 NPE),利用它來調動處理器中已有的 CPU、GPU、Hexagon DSP 等模塊實現面向人工智慧任務的異構計算。高通表示,NPE 除了支持驍龍 820/835/845 等多款處理器之外,還支持驍龍 660(這就為 2018 上半年的 OV 提供了一個交代)。
不過,在 AI 晶片方面,高通有基於產品線之外的新考慮。在 MWC 2018 上,高通宣布了一個全新的驍龍 700 處理器系列,其主要特點就是集成人工智慧引擎 AI Engine,而且從官方的介紹來看,驍龍 700 系列已經被視為驍龍 660 的繼任者。
高通之所以推出驍龍 700 系列,AI 固然是一個方面,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以 OV 小米為代表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在市場地位中愈加重要;即使在 2018 年,vivo 被小米擠出全球前五,它也在第六名的位次下窮追不捨,更何況連重入前五的小米自己也開始不再那麼狂熱地追求旗艦處理器的跑分。顯然,智慧型手機市場本身發生了變化,而市場對高通處理器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當這些需求被集中在兩三家廠商身上的時候,高通自身的發展無法不受到這兩三家廠商的牽制。
由此,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高通驍龍系列的產品線格局發生了重大調整。
驍龍 800 系列依然是旗艦,除了用於旗艦手機之外,還將被應用於移動 PC、VR 頭盔等其他設備,最新產品為驍龍 845;驍龍 700 系列由位居【中上】的驍龍 660 升格而來,專門為迎合 AI 熱潮下的智慧型手機而生,整體也將服務與中高端智慧型手機;而此前偏於【中下】的驍龍 600 系列則繼續保持中端處理器的定位,目前這一系列的驍龍 636 已經上市 。
當然,高通 400 系列依然堅守低端市場,這一系列最新的驍龍 450 也已經用上 14 nm 製程;如果不考慮目前已經與智慧型手機基本絕緣的驍龍 200,則高通驍龍處理器已經全面踏進了 14 nm 的門檻。
總結
雷鋒網曾經說過,在當前條件下,高性能 CPU 和 GPU 不再是吸引用戶和手機廠商的唯一指標,而基於實際應用場景的 AI 處理能力反而更加重要。實際上,在智慧型手機領域,AI 已經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它更是一個宣傳點和一種產品策略;vivo X21 所搭載的驍龍 660 AIE(AI Engine),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然而,一個更重要的發展趨勢也許是:隨著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格局走向穩定,作為全球移動晶片領域的領導者,高通與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相互牽制和供求關係已經改變;過去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更加遷就高通的產品節奏,往往出現【新款旗艦晶片一出就被哄搶的局面】,但現在高通也不得不在產品策略上去遷就市場的需求。換句話說,儘管高通對於整個智慧型手機晶片市場的潛在主導地位還在,但已經大幅度減弱了。
這對高通不是什麼好事,不過對智慧型手機市場來說終歸是個好消息。
當然,高通還有 5G 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它自己也已經做了大量布局。但相對而言,5G 更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高通驍龍毫無疑問依然會是一個重要的玩家,但究竟有多重要,還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