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貿易戰,我們真的忍了好久了!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美國是如何通過貿易掠奪中國財富的。
出口的本質是什麼?
就是用中國的商品換美元:
我出口了一張桌子,你給我$15美元,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而在美國,覺得$15買一把凳子划算極了。
然後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得到什麼呢?
那就是$15美元。然後我們拿著這15美元去中國央行換成了大概100多人民幣。
於是無數個15美元都到了央行手裡,然後構成了大量的外匯儲備,中國大量的外匯儲備就是這麼來的。
這其中,我們需要明白一個前提,美元是全球通用貨幣,它屬於美國的,美國是可以隨便印的。美國既然可以隨便印美元,就是說他只要一開機,我們用勞動換來的產品就跑美國去了,這就是一種不平等的交易。
當然,美國如果可以隨意印製美元,那美元的信用值就會下降,一旦無節制地發行美元,美元就會不斷貶值。這不符合全球通用貨幣的做法,那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不要忘記,金融的本質是信用,而不是貨幣!——水木然
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美國超級大國的「信用」去推動產業的循環。
比如美國可以發行國債,讓其它國家購買美國國債,通過發行的國債又讓輸出去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國。美國人開始玩起一手印錢,一手借債的遊戲。
印鈔能賺錢,借債也能賺錢,以錢生錢,金融經濟比實體經濟賺錢來得痛快多了。
然後回到美國的美元,又進入美國的三大市——期貨市場、國債市場和證券市場。
然後再以資本的形式向海外輸出,從而操控世界其它國家的各種產業,這樣循環往復地生利,美國由此變成一個「金融帝國」。
銀行家梅耶·羅切斯爾得曾說:「只要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只要讓美元成為世界通用貨幣,這些資本家就可以操控世界。
用自己掌握的「貨幣」讓發展中國家幹活,把世界各個國家變成它的金融殖民地,享受世界人民的供養,沒錢華了就開機印錢,就是那麼簡單。
有美元細思恐極的感覺?
而對於中國來說,我們過去廿年的出口戰略,其實也正中美國下懷。
美元並沒有什麼購買力,這些外匯儲備,也根本買不回「中國曾出口」的等價購買力。
更何況,美國的信用,已經大大受到質疑。
誰是被剝削者?中國的普通勞動者,因為每出口一件東西,市場上的人民幣又增加了(新印的),通貨膨脹是必然的,其它物價也被抬高了。
所以,究其本質,出口商賺到的錢,是中國央行給的,而不是美國人給的。
而如今,中國的出口大大放緩,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逆轉,中國開始不斷開拓國內市場,中國也已經放棄了「出口導向」型戰略。
反正中國外匯儲備也已經維持在高位了,如果我們將出口轉內銷。國內產品就會大幅增加,勢必導致物價下跌,物價一下跌,就會刺激消費。
於是第三產業也可以被帶動了,大家又可以花天酒地、歌舞昇平。
金融的本質是剝削,貿易又何嘗不是?
中國這個國家具備很強的內生性,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不斷的同外國人貿易往來,當然有得也有失。而且有一點還可以肯定:就是這些年來,我們基本上都處於從屬地位。
而今後中國的地位將大大轉變,中國正在成為新一輪格局的主角,中國倡導的不再是剝削和掠奪,而是和平共存,多元化並存的發展格局,而這才是世界的大勢所趨!
中美貿易戰真相:真正的高手博弈在這裡!
貿易戰雖還沒開打,網上早已掀起滔天駭浪,畢竟它們比誰都想弄出個大新聞。在熱鬧和喧囂下,想必你也未能倖免,並為此操碎了心。
我只想勸你稍安勿躁,冷靜一下,並正好藉此了解下博弈論。
1
博弈
所謂博弈,就是參與遊戲的雙方或多方相互影響、相互用力的過程,其中的一方會在另一方反應後做出新的反應,就像物理學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博弈分單次博弈和多次博弈,前者指博弈只有一次,如同一錘定生死,比如遊戲中的石頭剪刀布,以及生活中的景區消費(門票/購物/表演)等;後者指博弈重複多次,循環往復,博弈的雙方或多方都能在對方做出反應後,再做出新的反應,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博弈多為重複博弈,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男女戀愛、樓市調控、職場晉升、以及本次要談的中美貿易。
男女戀愛總有個開頭——可能是個搭訕、可能是借本書、可能是提個疑問,另一方搭腔回應後,這一方再做個反應,之後雙方開始互動交流,一來二往後就加深了解——了解的過程就是博弈的過程,若覺得合適雙方就此墜入愛河。
近二十年的樓市調控就是個多方動態重複博弈啊:
房價漲了,開放商預期房價還會漲,所以捂盤惜售,所以供給減少;購房者看到房價漲了,心就慌了,預期房價還會漲,所以可買可不買的都抓緊購房,其結果就是促使房價進一步上漲。
開發商和購房者在房價進一步上漲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新的反應——捂盤惜售更厲害、跑步入場更踴躍。循環是怎麼中斷的?政府的樓市調控啊——限購、限貸、限價、限售……政府調控也是一個博弈——針對房價暴漲、民怨載道做出的反應。2016年9·30這輪樓市調控的博弈特徵異常明顯。
中美貿易摩擦,當下雖只出現了個開頭,但其博弈痕跡清晰可見。
2
收益
參與各方為什麼要參與博弈呢?為了收益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呢?因為這樣做的收益最大啊——最起碼主觀判斷上如此。
為什麼參與各方總是變來變去呢?比如觀點變來變去、政策變來變去、行動變來變去。這太正常了,因為這是博弈啊——一方在另一方反應後,會做出新的反應,你變我也變,我變你又變,這就是重複博弈呵。
特朗普為什麼拋出貿易保護主義的皮球——比如加征鋼鐵/鋁的關稅、基於301條款對涉及6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為了收益:
特朗普上台後面對黨內外派系鬥爭,政局不穩,想以此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支持盤;
為了贏得中期國會選舉,特朗普要履行當初競選承諾,向選民展示自己言行一致;
特朗普為首的美國精英要遏制中國2025製造計劃,碎裂中國產業升級/高端製造;
一方做出一個決策,另一個方肯定會有新的決策來應對,特朗普向其他國家加征關稅,其他國家也會採取相同的措施加以回擊,特朗普的決策雖有收益,可也有損失啊?是的,那就要看收益和損失孰大孰小了——特朗普認為,貿易制裁帶來的收益會遠大於遭受的損失。
問題又來了:這只是特朗普自認為如此,實際如何沒人知道啊,因為現在都只是預期,事情還沒有實際發生呢!現在只是猜想、只是預期、只是以為,但人的主觀判斷很可能錯誤。
所以得有博弈策略——我雖不知道能得到多大的收益,但我希望儘可能的得到更多的收益,怎麼辦到呢?走一步看一步啊,我先看你怎麼反應的,根據你的反應,我再做出新的應對措施。
3
策略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中美雙方的博弈策略——美國如何出招、中國是如何拆招的:
過招一:
美方出招:預測中方會妥協,步步緊逼,爭取利益最大化
中方拆招:要製造不確定性,次次回擊,對背叛做出懲罰
特朗普上台後,無論其反全球化策略——退出TPP、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退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還是其製造業回流創造就業計劃——蘋果/通用等公司積極支持、富士康的郭台銘/阿里的馬雲等也積極響應……都幾乎順風順水、得以實現,這就給特朗普極大信心,並會產生「只要提要求就能滿足」的判斷。
當中方的可能反應被美方準確預測之後,就很難有博弈的餘地,比如:去年特朗普出訪中國簽下了2500億美元的大單,中方本以為會帶來合作,沒承想特朗普回去後就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因預測到中國還會妥協就範,所以繼推出鋼鐵/鋁產品加征關稅後,又推出基於301條款、涉及6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加征關稅計劃。
中國該如何應對呢?防止被預測、製造不確定性,並對背叛做出懲罰。鐵鋁加征關稅後,中國反應還不強烈,但基於301條款簽署總統備忘錄後,中國官媒/外交/商務部開始奮力反擊,並放言:來而不往非禮也,奉陪到底。並基於美方鋼鋁加征關稅,而對美國進口的3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意思是等301條款的措施出來後,中國會同樣回擊。這即是創造不確定性、不讓美方預測到反應,同時對背叛做出懲罰。
過招二:
美方出招:製造錨定效應,獅子開口要高價
中方拆招:破除錨定效應,拒絕開價及訛詐
人們對物品價格高低的判斷,總習慣比較——跟別人比、跟自己的心理預期比,在樓盤銷售、奢侈品銷售中等被廣泛應用,即錨定效應,這一策略在談判博弈中應用最廣。
特朗普張口就提涉及600億美元商品(占中美間年貿易額的近10%),獅子如此大開口,就是在製造錨定效應——先在你心理上錨定個高價格,把你的預期先提上來,即使往下談也能獲得高利益啊。先提600億,往下可以談到400億;若只提350億,再往下談能到300億嗎?即使能,前者可得到400億,後者只得到300億啊,區別只是開始的要價——即錨定的價格。
中方如何應對?就是不承認錨定價格,也不對對方的價格開出一個應對價格,防止被訛詐。正如你看到的:中國措辭強烈,堅決反對,官媒甚至發聲——要打貿易戰,中國將奉陪到底,但就不具體開價如何應對。
過招三:
美方出招:見機行事,留置迴旋餘地
中方拆招:堅持原則,打消美方念想
在重複博弈的過程中,不能把話說絕、要留有迴旋的餘地——提高錨定價格,就是在增加迴旋的餘地。
特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後,看到中國反應如此堅決、強烈,美方又說:「這不是貿易戰」、「中國是朋友」等用以安撫,保留繼續博弈的可能。此外美國財長姆努欽還與劉鶴通電話,希望雙方保持理性,姆努欽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還表示「對於美國同中國達成協議感到樂觀,」。博弈的過程就是根據變化做出新的變化,也就是要見機行事。
中方如何應對呢?堅持原則,以不變應萬變,既留有和談餘地,也要打消對方訛詐的念想。在中美摩擦進行到當下的第一回合,中國只是表達自己反對的立場,並沒有具體出招,目的是:
1、給對方以威懾,讓對方無法預測,後果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2、留有談判、變動的餘地,雙方都有台階下,為繼續合作創造可能;
3、打消美方博取更大收益的念想,降低預期,給對方創造一個新的錨定效應。
人跟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是一連串、重複多次博弈的過程,研究/實驗顯示最好的博弈是:就事論事、不要感情用事,每次博弈不受上一次博弈的影響、只就這次博弈做出反應。即:我首先保持合作的善意,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對我壞,我就對你壞;你以前對我壞過、並受到過我的懲罰,這次又來找我合作(博弈),我同樣接受,並不記仇。
所以,才有了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小孩才講對錯,成人只分利弊。
4
結果
雖然中美貿易摩擦,還沒正式開始,也沒徹底結束,但我們可以通過博弈論的角度來預測一下結果——小摩擦或許有,但會以合作為主,更不會爆發全面的貿易戰。
為什麼?
因為根據博弈理論,博弈雙方聯繫越緊密、重複博弈次數越多,其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重複博弈,所以就能以牙還牙,所以損失的量就會越來越大,當損失大於收益時,其博弈就會走向合作。
中美聯繫有多大呢?我們下面的圖:
由圖可知,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美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且二者GDP占世界的近40%,被稱為G2組合,雙方關係非常緊密。
不管是人,還是國家,要想持續合作,必須要有良好的信譽——良好的信譽不只傳達出願意合作的信號,更得有處罰別人背叛的實力。所以,1996年當美國宣布對華貿易報復措施時,時任外交部發言人的崔天凱回應是略顯悲壯的「平等協商解決」,而今已是駐美大使的崔天凱的回應則是硬氣的「奉陪到底」。
為什麼呢?你不得不承認,中國已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