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照進當下的明鏡,是觀望未來的窗口,也是新加坡中學的四大人文課程之一。
在新加坡埃利亞斯公園小學,同學們也開始接觸人文社會學科的課程,爲未來系統,且進一步學習人文學科打下基礎。
不過他們學習人文學科(曆史)的方式有所不同,在這裏曆史不再是冰冷生硬的陳述,而是孩子們手中溫熱的鏟子。埃利亞斯學習中心讓曆史變得生動活潑!
孩子們在清理考古遺址
學校裏的“考古遺址”
2014年,埃利亞斯小學建立了這個學校內部的“考古遺址”,目的就是旨在讓學生們了解新加坡的曆史,特別是二戰期間的曆史。
這個想法是在2013年11月考古學家約翰·庫珀(John Cooper)訪問學校時提出的。爲此庫珀向學校傳授了他的經驗並捐贈了許多文物來支持學校通過體驗式學習方法,讓孩子們學習人文社科知識。
研究文物的過程是全方位學習的過程
在問題驅動的學習環境中,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們對文物展開研究,在了解文物的過程中又産生了全新的思考,比如當時的曆史背景故事,對于現實的意義等等。
借此,同學們的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得到了鍛煉。此外,他們還可以通過在學習中心進行的活動,發展信息和溝通技巧來管理人際關系。
真實的學習體驗
埃利亞斯小學的考古學課程是爲了讓學生獲得了真實的學習體驗的一部分。學校的社會學科老師解釋:“我們的目標是利用學校的學習空間,使曆史學習更加活躍。”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明白了如何尊重多個觀點,因爲每個人造物品都有不同的特性。他們也越來越意識到和諧,修複和合作的重要性,這是在社會中有效共存的必要條件。
小小的考古學家
小學五年級學生丹尼爾·本·塞尼(Daniel Bin Saini)表示:
“戴上手套後,我用一把鑷子輕輕地處理手工制品,然後用牙刷清潔它們。然後,我會用我的感官協同曆史資料來識別這些人造物品,最後通過小組討論來解釋它們。”
同樣的新加坡小學重視團隊合作的特點也逐漸發展起來,他熟悉了團隊合作,變得更加堅定,更有耐心。整個過程丹尼爾都非常地專注。
此外他還表示自己真實的了解曆史:“戰爭中有不少人喪生。亞當公園遺址是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淪陷日本之前的最後一個戰線。”
考古是一個非常細致的工作,孩子們接觸到考古學之後,會變得更加細心,有耐心,在其中找到發現和挖掘的樂趣,並真實的感受曆史,這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