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本地的並購活動勢頭保持強勁,與去年創紀錄的情況很相似,入境並購的占比也顯著提高。
下來,由于不少企業估值依然呈低,市場已知的潛在本地並購案仍有很多,估計有至少30多起,總值約50億美元(約67億新元)。但英國脫歐以及企業重組新常態,可爲並購市場帶來新變數。
根據企業融資顧問達菲與弗斯(Duff & Phelps)昨天發表的最新數據,本地上半年的並購案達339個,和去年上半年相比(同比)增長16%。以交易額來看,上半年的並購總額達405億美元(約544億新元),同比下滑35%,但仍超越去年下半年(見制圖)。
其中,海外機構收購本地對象的入境並購案交易額占比,從去年全年的7%,大增至今年上半年的19%。本地機構收購海外對象的境外並購案交易額占比,則從去年的84%,下滑至上半年的74%。
因估值呈低而吸引收購者的領域包括石油天然氣工業、科技、房地産等。
另一方面,涉及私募基金和創投資本基金的本地投資交易額,上半年增長至近16億5000萬美元,總計37起,創下2014年下半年以來的最高半年水平。
首次公開售股(IPO)市場也有起色,上半年在本地挂牌上市的IPO有七起,融資12億2000萬美元,比2015年全年的4億5000萬美元高。包括IPO、並購、私募基金和創投活動,本地上半年企業交易達383起,總額434億美元,占去年總額的42%。
達菲與弗斯新加坡董事經理柯普萊克裏斯南(Srividya Gopalakrishnan)受詢時指出,本地絕大部分的並購活動依然是境外性質,因爲淡馬錫控股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這兩個主權基金,一直在海外搜羅優質投資項目。
其中,淡馬錫與其他投資者,斥資70億美元(約94億新元),認購中國郵政儲蓄銀行16.9%新股,是本地上半年最大宗買賣。GIC與其他投資者,斥資68億美元(約91億新元)全面收購澳大利亞港口和鐵路運營商Asciano,則是本地上半年排第二的收購案。
達菲與弗斯數據顯示,本地並購活動自去年起大增。並購總額從前年的507億美元,竄升至1012億美元(約1392億新元),總計591起。
值得注意的是,曆史數據顯示,尾隨過去幾次全球並購高峰的往往是經濟萎縮。這包括2000年並購高峰後的互聯網泡沫破裂,以及2007年並購高峰後的全球金融危機等。
柯普萊克裏斯南說,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並購漲勢是否延續難以預料,因爲這次的情況畢竟與上兩次不同,並購高峰並非在經濟整體走強且呈泡沫化的時刻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