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共有37家挂牌公司從公開市場回購2488萬股,總交易額爲6394萬元,比去年同期減少88%,主要因爲去年股市劇烈波動引發回購效應。
根據新加坡交易所投資者教育網站(SGX My Gateway)的報告,去年同期,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在該月重挫8.1%,當時的回購總額高達5億4400萬元。今年8月的股票回購活動相當平和,同時比今年7月的7100萬元減少10%。首八個月的回購總額爲6億790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12億6100萬少了46%。
今年8月股票回購金額最高的五只股票是新加坡航空(SIA)、翺蘭國際(Olam International)、星展集團(DBS)、豐益國際(Wilmar)和新科工程(ST Engineering)。
Fundsupermart.com研究部分析員遊維仁表示,過去一個月的股票回購看不出有什麽特別原因,一個可能是8月時的股價較低,所以公司進場吸納以扶持股價,尤其是新航和星展集團。
遊維仁也指出,其實和去年同期相比,公司回購股票的行動更有所保留,可能是目前經濟前景不明朗,公司選擇持守現金。
輝立證券交易員蕭玮恩表示,公司回購股票的主要原因有四:一、穩定或提升公司股價,以作爲一種回饋股東的方式;二、公司股價被市場低估,但公司看好自身的未來發展前景;三、公司擁有充裕的現金流,但目前沒有更好的投資計劃;四、減少在外流通的股份,增強公司董事的控制權,以抵禦潛在外來的惡意收購。
他表示,根據2015年新交所的統計,股票回購的總值達2億元,三大銀行名列五大之內。公司可能通過股票回購來提高散戶的買氣。去年冰山研究發表文告攻擊來寶集團(Noble)時,來寶集團也曾連續幾個月進行股票回購,希望能提高投資者信心。
遊維仁也補充,當缺乏投資機會時,與其留著現金,公司會選擇通過股票回購的方式把資本歸還給股東。此舉也有助提高每股盈利和可能刺激股價,讓股東從資本增值中獲益。
零售投資者經常會把股票回購視爲“私有化”或“股價起”的一種先兆。針對這點,遊維仁說:“公司吸納股票通常有扶盤作用,現有股東有望從中獲利,但股價也不是一定會上揚。如果公司十分積極回購,則可能是股價長期被低估,交易價低于內在價值。當大股東能夠控制大局時,則有可能會提出私有化獻議。”
蕭玮恩表示,要評估公司高層的潛在動機,其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大股東的組合模式及關系。舉例來說,當一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由一個大股東或是一個家族管理,持續回購股票時,私有化的概率也相應提高。大衆控股(Popular Holdings)2014年曾多次回購股票, 2015年就私有化除牌了。
新交所指出,股票從公開市場回購之後會轉換成庫存股(treasury shares),不再屬于在外流通的股票。挂牌公司須先獲得股東批准進行股票回購計劃,並有價格限制以及回購量頂限;有效日期從獲得批准開始,直至下個常年股東大會或回購量達頂限爲止,視何者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