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爐發源于隋唐時期,經過宋元明清的不斷發展,一直到清朝末年,手爐的工藝水平已達到頂峰,其也成爲人們冬天時的必備生活用具之一。清朝著名文人張劭曾專門寫過一首詩吟詠《手爐》,“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臥生枝。不愁凍玉棋難撚,且喜元霜筆易持。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寫于清朝雍乾時期的《紅樓夢》也多次提到手爐。在第八回中,寶钗生病了,黛玉前去探望,正巧寶玉也在,正和寶钗相談甚歡,生性多疑小性的黛玉內心讪讪,渾身不自在。這時,剛好雪雁秉了紫鵑的囑咐,給黛玉送來了手爐,黛玉接過來抱在懷裏,才覺得身上是暖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銅手爐已退出生活的舞台,逐漸被人遺忘。但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銅手爐開始在書刊雜志和拍賣場上頻頻亮相,它豐富奇異的造型,精湛華美的工藝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與古代人看重手爐暖手功能不同,今人更重精品古董手爐的欣賞性。工藝精美的明清銅手爐,在藝術品市場行情日趨向好,衆多收藏者爭相購藏。近年來,各地拍賣會上的銅手爐行情令藏家和賣家心情振奮。清宮手爐也備受關注,一只“大清雍正年制”楷書款銅錾龍紋手爐在2009年北京翰海十五周年慶典拍賣中,拍得135.52萬元人民幣。而頗有清宮特色的琺琅手爐也表現不俗,在2010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一只清中期掐絲琺琅團鶴紋手爐,以247萬人民幣成交。“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的這首詩,描繪了先人們冬日團坐,圍爐夜話的美景。對他們來說,不管是小火爐,還是小手爐,器物給予人的感受,以及由此傳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對生活的滿足,從來都比今人來得切膚和真實。今人只知空調送暖,卻不會對它産生喜愛欣賞之心,恐怕是不能體會古人之于手爐的感情了。
此黃銅質錾刻龍紋提梁暖手爐,精銅鑄造,品相佳美,包漿明亮。規格中等,重量適中,適合雙手捧爐取暖或熏香。上手有明顯的壓手感,整爐不用鑲嵌或焊接,全用榔頭手工敲擊出來,比例適中,諧調感好,爐蓋與爐身嚴絲合縫,天然自成。爐蓋上雕镂花紋精細,美輪美奂,實爲收藏之珍品。爐身浮雕祥雲龍紋,一看就是王爺達官貴人使用。手爐,雖然存世量較多,品種也十分豐富,但它不可再生,而且數量也只是一個定數。從全國來看,它的數量實在太有限了,而熱愛收藏手爐的人卻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日益膨脹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的市場。于是,出現了有限的手爐面對無限需求的市場這樣一種局面,正是這“物以稀爲貴”的因素,造成了手爐收藏的巨大增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