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我國每10人中有超過一半不願和精神病患同住或同事,甚至是住靠近他們。(檔案照)
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每10人中有超過一半不願和精神病患同住或同事,甚至是住靠近他們。
另外,每10人中有六人認爲,精神疾病是缺乏自律和意志力所導致。一半受訪者也覺得不應該賦予精神病患任何責任。
由國家福利理事會去年4月至8月展開的調查,約1800名18歲及以上的健康國人和永久居民參與,目的是了解他們對精神病患的態度和原因。
爲了提高人們對精神疾病的意識,同時糾正上述誤解,福理會昨天(9月8日)心理衛生學院舉行的心理健康節上,推出“跨越成見,退去標簽”(Beyond the Label)的推廣活動。
福理會副執行理事長王玉珍受訪時說:“和糖尿病與癌症一樣,精神疾病屬于一種病症,但社會卻對這群患者抱有負面印象。我們應該如常對待他們,尊重和接納這群病患,不只是看到他們患有精神疾病的標簽。”
爲期五年的推廣活動是與精神疾病康複者共同策劃。五名康複者會擔任推廣大使,他們的親身經曆視頻將出現在社交平台等,希望打破公衆對精神病患的負面印象和態度,並更加包容他們。
尚達曼籲多體諒和鼓勵這群患者
活動主賓副總理兼經濟及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致辭時說,本地有八家綜合診療所提供精神疾病和失智症服務,140名家庭醫生獲得培訓以便在社區中診斷和支持精神病患。
他指出,由于家庭診所位于鄰裏,精神病患可在不受歧視的環境中接受治療。“基層和社區護理環境在治療精神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們應該繼續增加相關家庭醫生的人數,讓人們更容易和及早求醫。”
他呼籲公衆應該多體諒和鼓勵這群患者,支持他們的康複過程。
心理衛生學院院長蔡奉俊教授指出,和20多年前相比,公衆如今更願意討論精神疾病。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病患,但希望活動能啓發更多人,爲他們創造更具包容和關懷的環境。
其中一名推廣大使是謝惠心(36歲,執行助理)。雖然有精神疾病家族病史,小學也曾出現自殺念頭,但謝惠心是在五年前接受産後抑郁症的治療時,才確診患上躁郁症和焦慮症。
她觀察到,無論是在工作場所,或乘搭德士到心理衛生學院求醫的路上,很多人都對精神病患存有負面印象,造成她不敢向別人透露病情。
三年前,受到另一名精神疾病康複者的啓發,謝惠心決定站出來分享經曆。她說:“我默默掙紮了20多年,如果早一點看醫生吃藥的話,就不用受罪那麽久。因此,我希望自己的經曆能啓發他人接受治療,不要選擇默默受苦。”
配合心理衛生學院慶祝成立90周年,該院昨天舉行心理健康節。衛生部兼環境及水源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以及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兼外交部政務部長陳振泉也出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