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副董事長、財務長孟晚舟26日下午,在泰晤士高等教育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舉辦的學術峰會上,就科研如何推動産業創新,作了《從象牙塔到燈塔》的英文演講,與全球300余位大學校長、副校長交流了華爲研發的實踐經驗。
孟晚舟表示:“從基礎理論到商業應用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中間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轉換與推動。顛覆性創新,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一次成功的背後是千千萬萬的失敗。大學與企業緊密合作,才能跨越‘死亡谷’。”
以下是演講全文
感謝泰晤士高等教育,感謝各位校長,讓我有這樣的一個機會來分享我們對教育與研究的一點認識。
因爲我來自企業,今天我想從企業的視角以及華爲自身的實踐出發,談一談大學與産業的關系,與各位探討。
回顧人類社會和産業發展史,可以看到大學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如果沒有大學,沒有系統化的知識傳承與創造,人類就不可能進化出發達的現代文明和現代産業。
同時,産業的發展也促使大學的研究成果走出象牙塔,更好地造福社會。沒有大學,世界還在蒙昧之中;沒有産業,科學還在象牙塔之中。
我們知道現代大學發源于中世紀歐洲,由于手工業、商業及城市化的蓬勃發展,爲大學的誕生創造了物質與人才基礎。但是,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裏,大學主要是以傳授已有知識的身份存在,社會經濟、産業與技術的進步主要基于工匠們的經驗積累與創新,大學與産業基本處于平行發展的狀態。
從工業革命開始,大學成爲照亮人類社會前進的燈塔
18世紀前後,這兩條平行線開始交叉,大學逐步走出象牙塔,成爲引領自然科學研究、照亮現代産業發展的燈塔。
在這裏給大家分享幾個例子:我們都知道是瓦特改良蒸汽機,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瓦特就出自格拉斯哥大學,只不過他不是教授,也不是學生,他只是一位儀器修理工,他從修理學校的一台紐科門蒸汽機起步,開始改變世界。
哥本哈根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奧斯特,在講課的時候,敏銳地觀察到導線通電觸發磁針的跳動,電流的磁效應就這樣被發現了!法拉弟重複了奧斯特的實驗,發明了電動機和發電機,使電力的大規模應用成爲可能。
丹尼爾·伯努利在巴塞爾大學對流體力學的研究,提出的伯努利原理,成爲了空氣動力學、航空航天産業的理論基石。
從工業革命開始,大學不僅傳授已有知識,也逐步成爲研究創造新知識的主要機構,尤其是無數大學教授在數學、力學、熱學、電磁學等基礎學科領域的突破,爲現代産業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也催生了一批領先的現代企業。
第三次工業革命 :企業成爲科研的三駕馬車之一
上個世紀40-50年代,企業也開始在基礎研究領域發力。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信息革命,就是由企業、國家科研機構、大學共同構成的“三駕馬車”所驅動的。
比如由AT&T所創建的貝爾實驗室,主導了一系列影響人類社會進程的基礎研究突破與重大發明,包括香農建立信息論,肖克利發明晶體管,UNIX操作系統等,再比如德州儀器的基爾比發明集成電路,使IT産業自此進入“摩爾定律”時代。
近300年的工業文明史給我們的啓示是:基礎研究是産業誕生和振興的根本,只有長期重視基礎研究,才有工業的強大,沒有基礎科學研究,産業就會被架空,而基礎研究的根本在于教育。
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到來,華爲有幸身在其中
今天,科技發展呈現“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的趨勢,大學與企業的合作更爲緊密。比如以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爲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興起,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是在大學,而領先科技企業通過各種方式,也直接參與到了基礎理論的演進之中,比如Google、Facebook、特斯拉、華爲等。
華爲研發: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客戶需求與技術創新
接下來我分享一下華爲在研究開發、大學合作方面的一些理念。
今天的華爲有18萬員工,僅研發隊伍就有8萬人。過去10年研發經費累計600億美元。我們在研發領域一直堅持“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並重,客戶需求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
華爲的研發體系是理想與現實並重,既仰望星空,著眼于未來;又腳踏實地,把握住現在。
華爲大膽從假設創新到方向創新,從方向創新到思想創新,從思想創新到理論創新,從理論創新到技術創新,從技術創新到商業創新。
思想研究院、實驗室、外部科學家,共同研究未來5-10年的技術方向,這是理想主義。研究就是把“金錢變成知識”,華爲研發經費的20-30%投入在研究領域。
龐大的專家及工程師團隊,承接具體的産品開發任務,並在産品生命周期內提供終身服務。開發就是將“知識轉化成金錢”的過程。
華爲建立了集成産品開發流程(IPD)來管理這兩個轉化過程,實現從機會到商業變現。
博洛尼亞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巴黎大學等等,這些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大學都已經有八百年左右的曆史了,但是世界上卻少有經營超過兩百年的公司。
愛迪生無疑是偉大的,但他選擇了直流電方向,最終敗給了交流電系統。企業的技術戰略趨勢的預判與選擇,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
未來,通訊行業的技術發展方向的預判,對華爲而言,也是十分關鍵的。
華爲堅持“以客戶需求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幫助華爲把握機會,規避風險。
客戶需求驅動,就是圍繞客戶的現實挑戰與商業訴求而不斷創新,比如:華爲有一個被沃達豐專家稱爲“很性感的技術發明”,叫做SingleRAN,可以在一個機櫃內實現2G、3G、4G三種通信制式的融合功能,可以爲運營商節約最多50%的成本。
技術創新就是爲了確保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搶占戰略制高點。SingleRAN成功的背後是華爲俄羅斯研究所的算法支撐,研究所的一位年輕科學家,在關鍵時刻打通了 3G和4G的統一算法,從理論基礎上支撐了SingleRAN産品的成功。SingleRAN是“客戶需求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的成功案例。
華爲園區內到處都是咖啡吧,我們推崇“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倡導開放的思想交流與智慧碰撞。在技術創新和産品開發領域,華爲一直堅持開放合作的態度。只有開放,才能活下來。只有開放,才能創新。
華爲的創新研究計劃(HIRP),爲全世界的高校與科研機構構建了一個虛擬的咖啡吧。在這裏可以思想交流,可以技術分享,也可以跟華爲談合作。在這裏,可以談理想,也可以談現實;可以談客戶需求,也可以技術創新。
HIRP計劃旨在廣泛吸收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優秀思想,共同實現重大技術創新突破。自2010年在歐洲啓動以來,通過長期開展CFP(Call for Proposal)合作模式,已與全球30多個國家,基本覆蓋全球Top 100高校、100多位IEEE、ACMFellow及國家院士、5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HIRP Exploratory:支持無人區研究 容許失敗
從2014年開始,“華爲創新研究計劃”通過華爲官網公開對全球發布,分“Exploratory、Open、flagship”三個類別。
其中, Exploratory就是“喝咖啡”,更多的是通過技術峰會、論壇進行創新思想交流,或者Funding學者進行 “無人區”、學術前沿的基礎理論創新的探索研究。
華爲通過HIRP,大力支持全球同方向的科學家。華爲對科學家的支持,並不是占有科學家的專利、成果,只需要獲取知曉權——不光是成功的知曉權,包括失敗過程的知曉權。
HIRP的Exploratory就是讓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像燈塔一樣,可以照亮我,也可以照亮別人,而且燈塔是科學家的,完全不影響科學家們去推動産業化。
HIRP Open:特定技術領域 方向性探索
“Open”類項目,覆蓋華爲感興趣的技術領域和方向,面向全球學者公開征集創新研究的思路。
具體的運作方式公開在華爲的官網上,全球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都可以申請。
HIRP Flagship:共同挑戰技術難題 突破性創新
HIRP的“Flagship”類項目,面向華爲研究與創新中的重大技術難題,通過邀請這個領域的領先的學者,共同實現研究突破。
簡單的說,Exploratory項目就是要譜寫一個偉大樂章,但沒有人知道這個樂章的樣子,需要科學家前仆後繼的研究與創新。Open項目就是樂譜已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需要科學家們在這個大概的輪廓下去尋找主線。Flagship項目就是譜曲過程中,最激動人心的部分,怎麽譜寫,怎麽演奏,華爲與科學家們攜同並進。
華爲HIRP資助的項目已達到1200個,已經有大量技術突破,並成功商用。
比如:慕尼黑工大合作手機噪音處理技術,已經應用于華爲手機;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JosefNossek教授,將無線領域的方法進入光通信,攻克了光傳輸100G波分産品核心芯片的功耗難題。
開放合作,才能跨越基礎理論與商業應用的“死亡谷”
科學思想和商業應用之間的巨大鴻溝被稱爲“死亡谷”,需要資金、耐心和技巧來彌合。
從基礎理論到商業應用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中間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轉換與推動。顛覆性創新,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一次成功的背後是千千萬萬的失敗。
大學側重基礎科學研究,企業投入資源將基礎科學研究轉化爲市場所需的商品及應用。大學與企業緊密合作,才能跨越“死亡谷”。
大學是照亮産業發展的燈塔,企業是推動産業發展的動力。華爲將持續支持大學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支持大學推動科技進步,共同爲世界作出貢獻。(來源:華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