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網購已成蔚然成風,有更多網絡商店爲拓展生意,紛紛進駐商場開設屬于自家品牌的實體店。
本地網絡購物已成趨勢,有更多網絡商店拓展生意,紛紛進駐商場開設屬于品牌的實體店。
過去,曾有不同店鋪如KissJane、Best of Blogshops爲網絡商店(blogshop)提供實體空間,但它們已在去年和2010年關閉。目前,在本地提供類似概念的店鋪相信只有The Showcase。
這些網絡商店都至少有七年的創業曆史,從批發商拿成貨,逐漸轉而售賣自制衣物,每星期推出新産品。
在2009年設立的Ninth Collective,創辦人林欣玲(30歲)透露,曾在店鋪租用空間,但最終選擇開店反映品牌形象。
她說:“別人跟你賣的品質和商品不一樣,風格也有些差異,開店可以守住自己的客人,決定擺設和裝潢等,反映自己的構想。”
她從2013年11月開始准備,隔年3月在獅城大廈(Plaza Singapura)開設首家實體店,整體費用包括裝修、租金及押金等,花費大約20萬。同年六月,林欣玲在淡濱尼一帶開設第二家店,今年年底將在中央商業區開設第三家店面。
爲了應付租金等成本,品牌在實體店的售價會貴3元至5元,但這似乎不影響生意,開店以來生意額增加兩倍,占總營業額的60%。
提供試穿機會 刺激購買欲
此外,隨著實體店提供試穿衣服機會,顧客的購物習慣有所改變。
林欣玲指出:“顧客在網絡上會購買一貫風格的衣服,但因實體店提供試穿機會,她們更想嘗試平常不穿的風格。”
另一品牌The Closet Lover的創辦人之一黃詩惠則留意到,若網上銷售不好的款式,放在店裏銷售反而更好。
她說:“這可能是實體的衣服和照片相比更出色,試穿後也能看到整體效果。”
她表示,團隊從2013年開始觀察,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決定去年進駐白沙浮商業城(Bugis Junction),因爲那裏的顧客群是年輕人,比較符合品牌形象和售賣的衣服款式。
黃詩惠認爲,設立店面的挑戰是人力和面對投訴。她說:“聘請員工是個困難的過程,他們可能無法長期或不希望在周末工作。此外,碰到顧客在店內投訴,會引起不必要的關注,影響品牌形象。”
另一家網絡品牌Love and Bravery創立11年,依據不同顧客群,過去五年裏在不同地點開設三間分店。
營運總監林惠玲受詢時說:“在Tampines One分店的顧客群年齡比較大,對科技不太娴熟,萊佛士坊的針對工作人士和旅客,而武吉士則以學生居多。”
新躍大學商學院講師王玥受訪時說,這可能是網絡商店在本地零售的未來發展模式,品牌已有忠實顧客群,她們可以通過網頁關注獲知最新産品,進而經常光顧實體店。
她說:“地鐵線的增加,使交通更加便利,直接連接到大型購物商場,減低交通費用。這給予消費者更多理由前去實體店,但店主還是要考慮在本地開店的高成本和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