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研學團來到這座充滿熱帶風情的國家——新加坡,面對北緯1°18′的陽光,獨具特色的建築,自然與科技融合的美,我們更多的是學習與思考。
城市規劃
展覽館
新加坡城市規劃展覽館坐落于城市中心,其中記載了新加坡的曆史變遷、城市規劃建設和對未來的構想。
曆史變遷
從1950—2000年,新加坡人民通過不懈努力,不斷的創新,積極促成其從開埠到現在的快速發展。館內主要展示了城市空間與綠地開發、保存古建築遺迹等方面的規劃。
刀片樓
新加坡地少人稠,所以只能充分利用地下和空中的空間,高樓和地鐵是常見的,綠植附在高樓上既節約空間又能清新空氣,一舉兩得。獨特的高樓設計也體現了新加坡城市文化。
陸路交通局
作爲旅客往往更多看到的是這個國家的繁華,但作爲前來研學的學員,我們卻真實地感受到了其背後的艱難前行。
完備的公共交通系統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統主要由地鐵、輕軌系統和公共汽車組成,各種交通方式之間優勢互補。密密麻麻的交通線貫通了整個新加坡,你可以通過乘搭地鐵到達新加坡的任何一個地方。完善的地鐵體系足以媲美紐約和倫敦!
致力于新型交通的開發
新加坡開發了一種未來巴士
三大特點:多開門設計、無線充電、無人駕駛及自動避免障礙物技術。
新加坡的新型交通涵蓋了各類人士的需求,體現了新加坡城市的“包容性”,如殘障人士所需的Hands-free ticketing prototype(一種交通卡)。
當殘障人士進入時,刷卡處會自動開門,這就解放了他們的雙手,讓他們更便捷地使用公共交通,顯著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
不止是陸路交通方面,新加坡人們在水資源有效利用方面也有自己的獨特方法。
海濱堤壩工程
新加坡自助售貨機裏1元的iceland
國內的1.5元農夫山泉
新加坡的彙率換算大概是1:5,意味著一瓶新生水的價格是5元人民幣左右。
俗話說物以稀爲貴,即便新加坡爲熱帶雨林氣候,終年多雨,可由于以下幾點,水資源依舊十分匮乏。
研學團在參觀新加坡海濱堤壩的過程中了解到,爲緩解水資源匮乏壓力,新加坡政府多路並進,從以下四個方面,解決供水問題。
馬來西亞進口
收集和儲存雨水
海水淡化
節約用水,廢水利用
1998年,新加坡啓動廢水回收研究計劃,廢水主要是從使用過後的汙水裏提取的,包括洗澡水、排泄物等,提純以後就變成了新生水。雖然新生水是從廢水中提純而來,但其清潔度比國際飲用水標准高出50倍,可直接飲用。
新生水的生産利用了微過濾和逆滲透兩項先進技術。整個生産過程有3個步驟:
處理過的汙水送到新生水廠,過濾體積較大雜質
高壓將汙水擠壓透過反向滲透,過濾較小雜質
紫外線消毒,獲得可循環利用的新生水
新加坡現在有五個新生水廠,每天可以提供將近2.3億升的新生水,五個新生水廠的産量加起來,可以應付40%的新加坡每日用水。
至此,我們從國家曆史、城市規劃、交通運輸、水資源工程方面,對新加坡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若提起新加坡,一定要介紹的還有魚尾獅身像。
魚尾獅
魚尾獅像坐落于新加坡河畔,是新加坡的標志和象征。
SINGAPORE
魚尾獅公園
Merlion Park
它的設計靈感來自于新加坡的一個傳說,新加坡這一名字由來也和這個傳說息息相關。公元14世紀時一位名叫桑尼拉烏達瑪的王子在海上航行時遇到風暴,漂流到一個島上,他一登陸就看到一只神奇的獅獸,認爲是神靈保佑了他,于是爲這座小島取名“Singapura”(梵文中“singa”意思是“獅子”,“pura”意思是城市),因此新加坡又叫獅城。
在新加坡人眼中,魚尾獅是奮鬥和勇敢的代表。魚尾代表著在海浪中奮進,獅頭寄予人們在未來前進的勇氣。我們研學團的精神正如新加坡人民賦予魚尾獅身像的寓意一般,不畏艱辛,迎難而上。伸出雙手希望接住魚尾獅噴出的泉水的同時,我們更希望的是能夠分享魚尾獅的那份勇敢和堅守的鬥志。
科技改變了新加坡,也改變了我們的學習與生活。在如今這個高科技遍地,知識爆炸的時代,敲打敲打鍵盤,我們就可以迅速獲取大量信息,但這些知識都是平面的,如何在全真環境中獲取知識並將知識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應用才是重點,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
中國有句老話: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研學的方向是確定的,但研學的問題卻是開放的,並沒有什麽固定的答案。我們都是通過自己的實地考察,實現已有的知識在生活中的高質量運用。此外我們還在了解中不斷獲取新知識,獲得了多樣性的體驗,並于體驗中強化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學過程的探索性,也使得我們對“行以求知,學以致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學習的過程從未是固定的軌道,每一次經曆都是一種獲得,從行中學,從學中用,才能不斷地完善自身,成就更好的自己!
文字編輯 | 遊招麗、廖雨瑄、朱倩、
施心怡、曹曉霞
圖片來源 | 新加坡研學團、網絡
微信編輯 | 唐秀美、郎一萍
責任編輯 | 費舒穎
審 稿 | 童大帥 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