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資深報人杜南發爲題爲“從媽祖崇拜到遊神,談華人民間信仰 ”講座總結時指出,王魯湘點出中國的神系傳到海外後形成新的價值格局,等于在海外的新社會重建一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新價值體系,這是對華族文化精神的一種凝聚與超越。
著名文化學者王魯湘認爲中國民間信仰流傳到海外後,原來的神系産生結構性變化,像媽祖信仰到了異國他鄉後開始出現新的精神與信仰格局。
王魯湘以本地的天福宮爲例,指出由媽祖坐鎮的神殿兩旁,右邊是代表“義”的關公,左邊是代表“仁”的保生大帝,另外有代表“文”的孔子、代表“武”的伽藍、代表“孝”的開漳聖王,以及代表“法”的城隍。他認爲在這一格局下,媽祖代表了“愛”。
這名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總策劃兼主持人,昨天下午在報業中心的新躍文化中華講座上,與在場觀衆分享他參觀天福宮時的入微觀察。
題爲“從媽祖崇拜到遊神,談華人民間信仰 ”的公開講座是由新躍大學、《聯合早報》和通商中國合辦,邀請本地前資深報人杜南發主持,另外邀請馬來西亞文化人兼作家陳再藩當討論嘉賓。講座吸引450人出席,現場座無虛席。
杜南發總結時指出,王魯湘點出中國的神系傳到海外後,形成新的價值格局,等于在海外的新社會重建一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新價值體系,這是對華族文化精神的一種凝聚與超越。
講座一開始,王魯湘先介紹媽祖的由來。他認爲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的莆田湄洲島姑娘林默,從名字看有可能天生有啞疾。南方閩越人好巫,聰慧的林默娘很可能是一位女巫。南宋最早有關媽祖的記載說林默“初,以巫祝爲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殁,衆爲立廟于本嶼”。
女巫因“航海者有禱必應”而升格爲保佑航海者的女神,最早供奉林默娘的廟叫“順濟廟”,即順利渡水的意思。
王魯湘說,林默娘死後100年,媽祖信仰在湄洲島一百裏外的商港涵江甯海開始往外傳播,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奉旨出使高麗,八艘使船有七艘沉沒,唯獨有女神引航的船只安然無恙,媽祖在隔年便有了“廟號”。32年後才有“神號”,被朝廷賜封爲“崇福夫人”。到了1190年,媽祖由“夫人”晉升爲“靈惠妃”。
媽祖在元代繼續晉爵,升爲“天妃”,最後在清代由康熙皇帝賜封爲“天後”,那是施琅率水軍攻克台灣之後。
王魯湘說,民間一直親切地稱林默娘爲媽祖,官方卻把祂提到“護國庇民”的政治高度,讓媽祖信仰官方化、政治化,軍事化。
新山“遊神”回流到潮州
曾到潮州和柔佛新山古廟拍攝遊神活動的王魯湘說,遊神活動看似無政府、無秩序、無紀律,卻是社會活力的體現。他發現這種活動在“大政府、小社會”的環境裏搞不起來,只能存在于“大社會、小政府”的地區。
新山文化推手陳再藩說,潮州地區的“營老爺”遊神活動停辦64年後,在參照柔佛古廟的遊神繞境後于2014年重辦,這可說是一種文化回潮現象。
王魯湘則指出,清末民初時,因遊神時的競爭需要,潮州大鑼鼓非常興盛,一度有13班之多,當時的潮州城就像是一座音樂城,到處都能聽到人們在演奏潮州音樂。
“小神多人拜”和中國社會結構有關
新加坡民間信仰近年出現小神有很多人拜,黑白無常(大二爺伯)被供奉在廟裏,大神如玉皇大帝卻越來越沒有市場,王魯湘認爲這和中國社會結構有關。
他指出,傳統中國社會是從皇帝到官員到百姓的垂直極權社會結構。老百姓發現和自己關系最靠近的小官,求他時還真能辦點事,反而官越大越夠不著,求他沒用。大家把這種生活政治經驗平行移植到信仰世界,神的譜系也是個官僚譜系,從上面的大神一級級下來,最後是土地公公,相等于一個村長,而村長能天天見到。
王魯湘說,西方的唯一神信仰和法治思維,在某種意義是建立在形式邏輯上,是排他性的。但中國的文化與思維之間,似乎有意識地規避這種形式邏輯,在信仰上拒絕歸一。
他說:“我們一直講變化,不僅變,而且化,講究的是模糊。我們的審美是模糊的,所以特別能欣賞水墨。西方人覺得光就是光,暗就是暗,我們卻覺得模糊性之中有無盡微妙,妙不可言。”
民間信仰填補政權空白處
中國民間信仰正在恢複中,王魯湘認爲這是對高度結構化政治管制的一種社會補充。無論是政權或國家,都無法管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有白社會,也會有黑社會,黑白之間還有個灰色過渡帶,在清晰明朗的政權結構之外,一定有些不清晰、不明朗的角落存在,在社會底層更是如此。
他說:“這些地方不能處在無政府狀態,老百姓會在這些區間建立一個精神政府,這便是民間信仰體系。他們會安排各種各樣的神各司其職,管政府管不著的角落和方面。”他認爲民間信仰一定是功利的,因爲它是在解決實際的生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