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近百年曆史的國家古迹後港鬥母宮,屋頂漏水靠搭帳篷“撐雨傘”多年,修複與擴建工程包括搶修廟宇及增建停車場和新樓。
謝燕燕 報道
本地唯一被列爲國家古迹的早期鄉村廟宇後港鬥母宮,本月初正式啓動第一和第二階段擴建與修複工程,不過古廟本身的落架大修要等到一年後才開始。鬥母宮分三個階段進行的擴建與修複工程,預計耗資600萬元。
第一階段工程是挖建能容納約20輛車的地下停車場和興建兩層樓辦公室,這部分工程估計要200萬元,預定明年農曆九月的九皇慶典前完成。之後會展開150萬元的落架大修,這項修複古迹的工程預計在2018年的九皇爺誕慶典前完成。
鬥母宮日後還會有第三階段工程,那便是在現有廟宇後面興建四層高的行政樓。三個階段工程加上內部裝修,總預算是600萬元。鬥母宮目前已累積了420萬元來應付這項工程的開支。
慶德樓已“去拐杖”
鬥母宮仍“撐雨傘”
早在2010年12月,本報便報道了本地有兩座被列爲國家古迹的道教廟宇迫切需要搶修,那便是天天“拄拐杖”的慶德樓和日日“撐雨傘”的後港鬥母宮。
沒想到慶德樓于2014年底完成380萬元的修複工程,去掉拐杖變身爲玉皇宮後,鬥母宮依然在“撐雨傘”。這座古廟因屋頂嚴重漏水須靠臨時帳篷擋風遮雨。帳篷的帆布至少已換過四回。
新加坡道教總會會長、也是後港鬥母宮信托管委會主席陳添來解釋說,道總雖在2004年8月13日受總檢察署委托管理這座九皇爺廟,工程卻遲遲未能開展,原因是新加坡公共信托局直到2015年3月31日,才正式把鬥母宮移交給目前的五名信托人。
信托管理委員會的五名信托人,除了代表道總的陳添來,還有三清宮的林金發、韭菜芭城隍廟的陳志城和林水金,以及洛陽大伯公的白植義。
後港鬥母宮還有一個由72人組成的九皇慶典委員會,專門負責籌劃和組織一年一度的九皇慶典。
創廟者後人仍未遷出
陳添來說,鬥母宮的第三階段發展計劃目前尚遙遙無期,因爲那裏還住著廟宇原來的看管人王有求一家。
本地學者根據碑文考證,確定後港鬥母宮的香火最早由本地南安人王珠玑供奉,但是土地和廟宇卻是由富商王水鬥和其他人所捐獻。廟宇是在1919年動工,1921年落成,當時四周還是鄉村,後來才成爲市郊。
王珠玑的後人一直住在廟的後面。1998年,廟宇的部分土地被政府征用來擴建馬路,獲得154萬余元賠償。王珠玑之孫王有求在2001年向法庭申請反向擁有權,成爲廟宇和土地業主。
但是總檢察署認爲神廟屬于慈善信托房地産,要求重審。高等法院在2002年11月推翻先前判決,判廟産爲公共産業。由于鬥母宮當時已沒有信托人,便在2003年7月交由公共信托局處理。總檢察署在第二年委托道總管理這座本地最早的九皇爺廟。
道總接手後,曾以賠償方式讓廟宇後面的兩組住戶搬走,卻無法與王有求和他的妻子達成協議,最後決定讓他們繼續住在那裏。
後港鬥母宮的前埕過去有一座建于1925年的古戲台,1998年因政府需拓寬馬路被拆除。古廟左側目前還保存一口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