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賢指出,行動黨確實從制度中獲益,“但並非如貝理安意指的那樣”。張志賢援引建國總理李光耀的看法說,非選區議員制度讓行動黨議員接觸到反對黨議員提出的論述,讓他們從交鋒中獲得鍛煉。
反對黨工人黨和政府昨天繼續在非選區議員課題上交鋒。工人黨指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利用該制度保住自己在國會的絕大多數,但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強調,該制度並非限制反對黨人數,相反地,是確保國會有一定的反對聲音。
工人黨非選區議員貝理安昨天在辯論憲法修正法案時,再次批評非選區議員制度。他說這個制度的設立,讓行動黨能在選舉時呼籲選民把票投給行動黨候選人,讓反對黨人填補非選區議員的席位,並限制人數。
目前的非選區議員人數上限爲九名,修憲法案把這個數目增至12名。修憲後非選區議員與當選議員一樣,享有相同的投票權利。
目前,非選區議員無法針對修改憲法、撥款法案、財政法案、不信任動議和革除總統職務等事項進行表決。
貝理安說:“如果反對聲音只是象征性、非選舉中勝出的非選區議員,執政黨永遠就不用害怕失去任何議席。它能爲所欲爲,不用在乎人民的想法……它能把新加坡逼入一個無止境依賴同一政黨的(循環),並且長時間如此,就像沒有備份的電腦一樣。”
張志賢在總結辯論時糾正貝理安的說法。他說:“非選區議員制度能保證國會裏一直會有反對聲音。它設的是一個底限……不是上限。”
工人黨向來反對非選區議員制度,但被行動黨指它從該制度中獲益,否則不會接受非選區議席。貝理安對此反駁,指非選區議員制度若非對行動黨有利,後者也不會推出這個制度。
張志賢回應時指出,行動黨確實從制度中獲益,“但並非如貝理安意指的那樣”。張志賢援引建國總理李光耀的看法說,非選區議員制度讓行動黨議員接觸到反對黨議員提出的論述,讓他們從交鋒中獲得鍛煉。
張志賢說:“李光耀先生希望讓行動黨議員在國會裏也有這樣的體驗,不單是在選舉時,而是在每次國會議事的時候……而且,每個行動黨議員也會有所經曆,知道如何在國會給出思路清晰的答複。”
設立該制度的另一個用意,是讓政府如反對黨嚴格審視政府提出的政策一樣,也能詳研反對黨的提議,而不是讓反對黨每到選舉時提出競選承諾,選後卻“銷聲匿迹”。
張志賢說:“我們想看到的不只是煽情的言論,而是實際的政策和計劃……我們能在國會這麽做,估量反對黨在這些課題上的表現,而不只是跟忽隱忽現的幻影過招。到最後,國家和國人都能從這些辯論和多元觀點(的交鋒)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