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
趁學校放長假之際,與其讓孩子在家玩電腦或捕捉精靈寶可夢,不妨考慮全家一起到“讓希望活下去”當義工,不僅能促進親子關系,也能讓孩子更了解弱勢群體的需要和培養包容心,吸取課堂以外的知識和人生經驗。
“別的慈善機構都要你捐錢,我們要的不是錢,而是你的時間與愛心,希望你捐出體力、勇氣,你的手、眼和耳朵。”
“讓希望活下去”(Keeping Hope Alive)發起人潘迎芬(46歲),歡迎各界隨時加入她的義工團隊,尤其是家庭成員。
這個慈善組織每星期天早上,都會風雨不改地到島上多個租賃租屋,細心地爲貧困家庭解決基本生活問題。
比如,爲老人家清理和粉刷住家、洗廁所、處理過期藥物、查看冰箱的食物是否還能食用,以及爲中風老人洗腳、修指甲等。此外,義工們也會幫忙到樓下開信箱拿信,協助看信或回複當局。
潘迎芬笑說,他們的服務多樣化,“幫忙填補車資卡、換燈泡,甚至在清明節,代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到廟宇拜祭他們的至親,或到墳場掃墓,再拍照給他們看,讓他們安心。”
她說,固定的義工團隊有60多人,如果加入他們的親友和孩子,出動的總人數多達百人。
她坦言,對多數人來說,星期天是休息或與家人相聚的日子,尤其珍貴。
“當我們的義工,不僅得犧牲大半天時間,還要有心理准備,會忙到筋疲力盡。
“我們7時30分開始叩門,選擇這麽早是因爲老人家還沒出門。如果下滂沱大雨,看到熱騰騰的素粥,他們會很高興。”
經營高爾夫球俱樂部會員證經紀公司的潘迎芬,因熱心扶貧濟困,被稱“俠女”。她15歲半注冊結婚,16歲起就與丈夫叩門當義工,30年來跑遍全島多個租賃組屋單位。
她下來的計劃,是帶持有建國一代卡的貧困老人,到中峇魯廟彎的牙科診所做免費假牙。經義工上門查詢後,至今已找到十多名符合條件的老人。
潘迎芬強調,行善不必等到有權力、時間和金錢才能做。她說,生命是美好的。只要給一個老人家、一個家庭活下去的希望,義工就心滿意足了。
“用你的愛心、善心和時間,給他人帶來溫暖,日後的回報是超乎想象的。讓我們一起加油,讓希望活下去!”
成爲散播希望的一分子
有意成爲義工者,可打電話98333893,或上Fion Phua的面簿查詢詳情。
孩子家長怎麽說
一些小孩未出娘胎,就已跟著媽媽當“義工”,身體流著“義工熱血”。
林慧恩(11歲,新華小學小五生)就是個實例。這名小義工與弟弟林樂奇(7歲)都很期待星期天的到來,即使考試期間也不會例外,“因爲每個星期天,都有不同的人等著我們去幫忙。”
林慧恩會做的活兒可多了,油漆、洗廁所都難不倒她。她還能用粵語和華語跟老人聊天呢!
細心體貼的她,爲了讓老人在黑暗中能看到電源開關,還幫他們在開關處張貼夜光貼紙。她和弟弟也捐出生日紅包,幫貧困家庭繳水電費。
“當你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真的無比開心!我希望有更多同學和小朋友成爲義工。只要大家都能出一點力,世界就會更美好。”
媽媽馮雪玲(40歲,自雇者)說,孩子從小當義工,將會學到課堂以外的人生經驗。
“他們接觸的貧困家庭多了,發現自己其實生活無缺,就不會追求物質,也更懂得分享、更富有同情心。”
約兩年前,美甲師陳淑琴(36歲)得知“讓希望活下去”急需美甲師爲老人修甲,就挺身而出,順道拉了女兒朱星童(11歲,楊厝港小學小五生)加入。
她說,老人的指甲一般又厚又長,需特別的锉具;如碰到腳潰爛的糖尿病患,挑戰更大。
她初次上門爲一名60多歲、腳潰爛的大叔修甲時,其他義工順便清除單位裏的隔板。隔板一拆,臭蟲亂竄,把她嚇壞了。
“當時真的毫無心理准備,現在我已適應了。剪甲是我的專業,能爲有需要的老人服務,讓我覺得很榮幸。”
義工活動培養小孩心智
朱星童初次當義工,進入一房式單位,才知原來有這麽小的房子。爲住戶抹風扇、抹桌椅、爲藥物分類等已成例常服務。她也變得更成熟,懂得觀察住戶的環境和處境,看他們需要什麽。
“我們不隨便給東西,得征求他們的意見。如果他們同意,我們才給。”
陳淑琴觀察到內向的女兒當義工後,會主動幫人或找人交談,也較懂得感恩和知足。
另一小義工姚佳言(7歲,南洋小學小一生),也是還在媽媽潘迎芬的肚裏時,開始“當義工”。
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看到七個小孩擠在一房式單位。由于父母都不在家,兩個八九歲的哥哥沒上學,合力照顧五個妹妹,其中一個是八個月大的嬰兒。
義工阿姨教她如何泡奶餵嬰兒,她也送尿片給這一家人,跟他們分享糖果。
“當義工會讓我變得更有愛心。我覺得自己很幸福,以後做事會更有責任感。”
她偷偷說,清理房子最怕看到蟑螂,“但媽媽更怕。常派我先去查看有沒有蟑螂,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