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靠的不只是良好的規劃,更重要的是執行力及適應不斷變化環境的能力。
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昨天出席新加坡管理大學主辦的“新加坡-印度商業對話會”致辭時發表上述看法。他指出,國家政策靠的不是意識形態,而是注重哪些政策行之有效。這種“不斷進步和學習的思維”是國家治理和政策制定方面“務實和注重行動和結果”的做法。
黃循財說:“如果某個方法能奏效,我們就依法炮制、擴大規模。如果不能奏效,我們就舍棄它,或轉換思路,調整和更新計劃,讓它們能更好地運行。”
黃循財例舉濱海灣的區域供冷系統,指一般上每棟大樓都會各自安裝冷卻系統,但政府爲求實現更大的規模經濟和能源效益,不但引入中央冷卻的概念,還進一步把系統裝置在地底。
然而,這些並不是初建濱海灣時的構想。黃循財說:“我們到較遲時候,通過學習和出訪其他國家,才逐步落實(這個想法)。我們就是邊做邊學,(逐步)引進新的條例條規。”
另一方面,我國天然資源有限,在嘗試開發替代能源方面也居于劣勢。使用太陽能雖屬可行,但面對成本高及可能影響電力供應穩定等隱憂,因此並未獲得業者的積極響應。
不過政府並未就此放棄,一路研究分析不同建築物的太陽輻照,更新條例,並推行批量招標,通過經濟規模效應幫助需求量較小的機構降低成本。業者則可通過向電網售賣電力抵消成本,也能以較低價向大樓業主和市鎮理事會收費。
黃循財強調,這些計劃一開始時沒人認爲能落實,但通過反複的試驗和摸索,最終仍取得成功。他說:“盡管我們的核心宗旨是把新加坡打造成可持續發展和宜居的城市,我們爲達到這個目標而推行的計劃卻是在創新,以及與合作夥伴和利益相關方緊密配合的過程中不斷地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