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表示,新開拓的地段將爲新加坡武裝部隊提供訓練用地,從而騰出更多本島土地用作住屋、商業和醫院等其他用途。
政府將用全新的方法在德光島西北端填海造地,工程2022年完成後,將爲我國新增810公頃土地,相當于兩個大巴窯市鎮的面積。
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昨早勘察德光島後受訪說,新開拓的地段將爲新加坡武裝部隊提供訓練用地,從而騰出更多本島土地用作住屋、商業和醫院等其他用途。
新的填海方法借鑒自荷蘭,通過建設顯著高于海平面的海堤,開拓圍海而建的土地。與傳統填海造地方法相比,它顯著減少沙土需求,也更具成本效益。政府也不排除未來在其他填海工程中采用類似做法。
德光島的項目中,擬建中的海堤長10公裏,高于海平面約六公尺,能阻擋海水入侵低于海平面1.2公尺的填海土地,也稱“圩田”(polder)。圩田中會建設完善的排水系統,防止雨水聚積。
黃循財形容這個項目“具備創意”和“不同尋常”,展現了“通過人類智慧及創新突破局限”的新加坡發展故事。
他說,新加坡一直在找尋新的方案,應對土地不足問題,例如在本島探討地下空間使用,填海也是方法之一。“不過即使填海也有它的局限,因爲沙土並非得來容易,因此我們要啓動創新的圩田項目,它所需的沙土將顯著減少,能降低填海工程對沙土的依賴。”
由于周邊國家沙土出口政策調整,填海所需的沙土供應存在不確定性,價格也容易波動。黃循財指出,這些都影響填海工程,我國因此開拓沙土進口渠道,同時采用新的填海方式,以顯著降低工程對沙土的依賴。
汲取經驗應對海平面上升挑戰
政府也希望從德光島的這個項目中汲取經驗,從長遠上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挑戰。
黃循財指出,在新加坡本島也有一些地勢較低的低窪地區,在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情況下,面對淹水的風險。
他說:“我們在這個項目中學到的建設海堤、海岸地區管理等經驗,對于應對長遠的氣候變化挑戰也非常重要。因此該項目不僅是爲了開拓土地面積,也是爲了培養能力,從長遠上讓我們成爲一個更堅韌的國家。”
這項工程將在今年底招標,國家發展部委任建屋發展局代表政府展開填海工作,而新的填海土地將由國防部和公用事業局管理。
政府在2013年發表的土地資源規劃書中指出,爲滿足未來人口可能增加的需求,政府將填海造地擴大國土面積,預計到2030年將填拓另外約5200公頃土地,等于九個宏茂橋的面積,使總面積從2013年的714平方公裏擴大到766平方公裏。
根據規劃書,一部分填海工程在德光島和大士港口,本島一些軍事野外訓練日後將集中到德光島,南部的港口業務也將集中到大士,以便騰出土地興建更多住屋和其他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