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留學幫爲夢想出發!
文 | 派哥
From 南山NanShan
微信號:nanshan_wechat
今天想談談的是我經曆過/正在經曆的的四個教育系統 – 中國、新加坡、美國、英國。鄙人小學初中都在國內,又在新加坡重新讀了2年初中以及高中,美國上大學,此時此刻正在英國交換。所以,首先聲明,我的經曆絕對有偏頗的地方,因爲我沒有在任何一個地方經曆過完整的教育(比如說我並沒有參加過中國的高考或者美國的SSAT)。
希望大家看到不准確的地方多多提出意見,或者一笑而過。就當作是一名“幸存者”在回憶自己之前在不同“戰壕”打仗的故事好啦。
01 中國教育
#以德育才#
這個是第一個浮現在我腦袋裏的詞。在國內的15年,當年初中的全等三角形證明早已經全然忘記,但是從小學到初中,無論是語文課本中的曆史故事,還是班會課的講座,都循循善誘抑或是“簡單粗暴”地教導我們成爲一個有品德的人。作爲小孩子的我,聽多了,就算不理解,也會內在消化這些道理。
雖然如今社會上還是有很多敗類,但是學校教什麽,和家庭亦或是個人的影響,是兩碼事。起碼從內容上來看,從語文到思想品德到曆史到班會課,中華民族5000年的精髓和三觀都涵蓋其中。雖然國外也有類似的品德教育,但是方式卻只是通過間接性互動形式讓孩子體會。和國內的方式比起來,兩者皆有其好處和效用。
(母校武漢實驗外國語學校初中部)
#群體影響#
因爲國內的教育系統是東亞通有的跟班制,所以在3-6年的時間內,我們都會和同一組老師,同一群同學打交道。和很多其他教育系統不一樣的是,國內的老師可以有機會深度且長期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中,而我從小到大最感激的,也是我的小學和初中的一些伯樂。
除了老師之外,國內班級同學之間的關系也非常微妙。普通學校大部分還是大班教育:在一個50多個人的群體中,如何找到個人的定位,如何培養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如何探索他人對自己的影響,都是在其他教育系統裏面不常有的。
出國後,我常常會對課上一些外國同學的無理取鬧而感到無語。我反思爲什麽我會有這樣的思維:其實追根溯源是小時候收到的班級影響。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和權利,但是如果小時候班上50多個孩子都開始胡鬧,事情會變的一發不可收拾。所以說,中國教育教會我了集體生活的方法,讓我很小很小就有了探索複雜的人與群體的關系的能力。
(圖片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9b90306201015ghn.html)
#高效學習#
這個點可能會引起很多爭議。現在市面上通俗的論點都是國內的教育比較死記硬背,缺乏創新。種種原因我就不再一一闡述。我認爲雖然其存在一定有其道理,但是想必每一個後來出國讀書的孩子腦海裏都曾經浮現過一句話“我好想念我初中的數理化老師啊!”
的確,其實數理化和文科/社科的學習是非常不一樣的。文科和社科關鍵在多讀,自學可以成材,也在多交流。但是數理化,尤其是早期,就像建立金字塔,底層基礎都沒有,卷子一發啥都看不懂。國內的老師在教導數理化的學習方法上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多複雜的概念都可以千方百計地讓最遲鈍的孩子理解,舉一反三的技巧來的比徒手畫圓還要精彩。配合起一些錯題集和萬能教材,一直到我這個年齡,我覺得我還在啃國內小學初中的數理化老本。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詞彙叫“advantages of backwardness” 大概意思就是經濟不發達的國家發展起來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模仿學習發達國家的方法,購買科技,吸取教訓。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歐洲各國向英國學習紡織機,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全世界向美國學習蒸汽機,模仿和創新是兩個平等的經濟發展模型,只不過具體用哪個要看國家當時的物質水平,發展階段,和偶然運氣。同樣地,在某些科目的學習中,一開始每一個人都處于落後的階段。所以個人覺得早期的“模仿”和“吸取經驗”,可以讓更多人-而不只是天才-更有效地打好基礎有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未來。
(圖片來源:http://www.sohu.com/a/202191501_203256)
02 新加坡教育
#亞西兼並#
這裏的亞指的是亞洲,更准確地說是咱們東亞,也是地球上傳統的出虎媽牛娃的地方。東亞的考試和學習難度想必大家一定感同身受,其痛苦常常與西方國家的“快樂教育”相對比。而所謂的“快樂教育”除了教學方法上的不同,也有內容上的不同,比如說會有很多課外活動,體育項目,社區活動等等,看似讓孩子的生活更加天真爛漫豐富多彩。
在新加坡的四年,我深受這樣的亞西兼並文化的“荼毒”。簡單來說,壓力加了一倍,有種一邊高考一邊上美國私立高中的感覺。學習上-難!考試上-壓分!課外活動上,還必須每周投入很多很多很多國內朋友可能花在作業上的時間。體育項目和社區活動不是“參與就好”的精神,而是“一定要做到最好”的拼。我的生活的確更加豐富多彩了,但是絕對沒有天真爛漫。12點1點睡覺是常態,高中畢業時,在同一個月裏考了英國的高考,以及美國高考。
但是你問我我真的不開心嗎?其實我每時每刻都很開心。如果說中國的教育打好了我的人格基礎,新加坡的教育通過亞西教育的優勢將我培養成了一個能在高壓環境下飛速成長和獨立的人才。所以,“荼毒”這個詞,其實我是抱著感恩的心情說的
(母校新加坡萊佛士書院)
#社會價值#
其實這一點想必所有教育系統裏都會有,然而我個人世界觀的形成,也就是15-18歲這個關鍵階段,是在新加坡度過的,所以就簡單聊聊新加坡教育系統如何成功給孩子培養了一個健康的世界和社會觀。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種族和諧。衆所周知新加坡有華裔,印度裔,馬來裔,和少數的阿拉伯裔以及歐洲裔。而在多民族社會裏,種族問題應該是最棘手不過的了,但是新加坡的社會整體來說種族問題並不顯眼,且社會非常穩定。回想起那四年受過的教育,無論是每個學期都會舉辦的種族和諧日大家開開心心的穿其他種族的衣服了解文化,還是平時老師會批評食堂裏分種族吃飯的現象,抑或是政府下法令推行每一個人對母語的學習。新加坡的教育讓我第一次這麽近距離地接觸其他族裔的時候,就有了一個非常健康和平等的心態。
種族問題只是新加坡的社會問題之一,但是個人覺得它的教育是非常有效地培養了公民正確對待以及處理這個問題的思維,爲長期的社會發展和穩定打下了基礎。
(圖片來源網址已不存在。找于百度圖片。)
#自學能力#
這一點目前我沒有在任何一個國家的高中有聽過,也許有些英式教育的國家也是這樣?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在新加坡的高中,課程的形式和英國大學一模一樣,分爲Lecture(講座)和Tutorials (小班練習),課本內容都是講座課裏在一個100,200人的大教室裏學的,而小班練習則是通過習題和答疑鞏固知識。很多孩子第一次來到英國或者美國的大學上學會很不適應,因爲班上人實在太多了。有一些基礎課比如編程入門,大的學校可能會有500人,簡直跟聽交響樂一樣。
在這種類型的課上成功學習的技巧無外乎自己提前預習,上課積極參與查缺補漏,因爲老師不可能跟著你的速度走。所以在新加坡的高中教育中,自學能力是非常被強調的一個技能。個人認爲這個技能在這幾年大學生涯中讓我受益匪淺。且俗話說得好學海無涯苦作舟,很多“學習”並不僅僅發生在課堂,可能發生在你社區旁邊的一個講座裏,可能發生在一個談話中,又或者一個在線平台上。無論模式是什麽,我們都要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想要從這段時間中獲得哪方面的內容,以及我要問哪些問題,而這些認識就是前期的准備和“自學”的必然結果。
(圖片來源:https://laniakeaculture.weebly.com/blog/april-13th-2017)
03 美國教育
#尊重不同#
首先我要聲明我在美國的教育系統的感受也許只局限于大學這個環境。美國大學應該算世界上最多樣化的教育系統了,有不同國家和背景的人。而美國的大部分小學初中高中都沒有這樣的前提。
在美國的大學,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尊重別人的不同,也尊重自己與別人的不同。前者是無論對方說什麽,如何說,爲什麽說,整個集體環境讓我學會了先傾聽再下結論。一開始的時候,我有點不適應很多人以“I feel that…” 的開頭發言,因爲我覺得不夠客觀,太偏個人。但是後來我發現,這未嘗不是一個鼓勵每個人發言的方法。也許你不需要學富五車才開口,就算你的想法很幼稚,很不一樣,也可以表達出來。
後者尊重自己與別人的不同,其實也就是保持自我。美國大學的環境很奇怪,融入的方法貌似有兩種,第一種是摒棄自我完全成爲所謂的主流校園文化,第二種其實是保持自我,這樣才能突出。兩個看似完全矛盾的方法如果你仔細想想,其實都強調了作爲一個“個人”可以有的光芒,無論你是背靠閃閃發光的主流標簽,還是自己鶴立雞群不管他人看法。
(圖片來源:https://thehaletelescope.com/12060/news/diversity-in-the-classroom/)
#熱愛所做#
哎, 這個四字詞語拼接地真的夠牽強,意會即可。
美國大學裏的教授,都真的熱愛他們所教的科目。熱愛到什麽境界了呢?熱愛到無論我問多麽基本和無知的問題,他們都會特別細心地解答。熱愛到無論我抛出的問題有多麽廣和不清晰,他們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和我談笑風生2個小時。熱愛到因爲這個領域,所以他們會熱愛想了解這個領域的學生,傾盡所能地幫助我們,引導我們。
中國有句話叫一日爲師終生爲父,之前也談到國內的老師經常給我一種伯樂的感覺,有的時候甚至像親人,我尊敬的同時充滿了感激。但是美國大學的教授卻像好朋友,也正因如此,他們對所教學科的熱愛也會傳染給學生,甚至可以說是peer pressure同夥壓力。有的時候,如果我是爲了簡單得分而上一門課,到第二節課的時候如果我都沒真心喜歡這門課的內容,我往往會因爲愧疚退課。因爲課上最重要的“同夥”那麽慷慨激昂傾盡心血,而我只是泛泛而已。
如果咱們回到之前提到的創新,私以爲創新的一個條件是熱愛,因爲只有一個人愛自己所做的事情,才會排除萬難去找到前人無法找到的方法,才會茶飯不思地腦海裏回蕩的都是那些問題,才會去閱讀更多的資料,才會最終創造自己的“新”。
(達特茅斯學院)
#個人價值#
這裏說的個人價值指的是,無論你有什麽能力和背景,美國大學的環境都會鼓勵你實現自己的價值。通過什麽方法呢?學生參與。比如說,達特茅斯的很多學校項目例如抗爭性騷擾,第一代大學生,環境保護等等,看起來像是傳統意義上學校領導層可以做的一個從上往下的改變,但是其實所有環節都是由學生參與,設計以及實施。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大一的時候覺得自己並沒有任何“做事情”的能力,但是通過這些學生參與的小項目一步一步培養了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以及領導能力。
與此同時,也培養了我對達特茅斯的感情。因爲這個校園有我出的一份力,而我則是校園的一份子。在求職面試的時候,我說到的事例大部分都是校園裏的參與和貢獻。理由很簡單,如果在校園這麽小的一個平台上,你通過運用資源和個人能力創造了這麽多改變,我們有何理由不相信你在一個更大的平台上,有更多的資源和更高的個人能力後,能不實現自己的價值抑或是改變世界嗎?
(截圖爲學校領袖能力和多樣性中心招募學生大使)
04 英國教育
首先我想先解釋一下,我對英式教育的理解比較局限性。新加坡的高中我的學校是英校,有英國學校的傳統和風氣。上的課程也是政府專門設立的英國老師代課的人文競賽班,這是我對英式教育最初的印象。雖然我現在在英國交換,但是時間也還不長。所以就這兩段經曆拼湊出來的感受,簡單談談。
其次,歐美教育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就不一一闡明那些一樣的特質。這裏會著重談幾個和美國教育感受不同的點。
#Old School思維#
Old School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比較權威和保守的理論派,不存在任何正面或者負面的含義,只是一種思維方式。還記得在高中的時候,曆史老師是一個愛爾蘭人。在教我們曆史的時候他把所有可以想到的理論都搬了出來。後來和美國同學在交流同一個曆史事件的時候,我發現我的理解更加理論派所以中立,而他的比較一面性。
所以說,權威和保守的理論派思維是英式教育給我的最大的財富。以史爲鑒,也許感覺不夠激進和創新,但是在看待很多現在發生的事情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回到理論,先了解有沒有前人的知識和經驗。雖然英國的大學課堂上交流並沒有那麽多,但是互動的方式更加像古代孔子和學徒的關系,教授都滿腹經綸充滿閱曆,而作爲小白的我卻很享受記錄下每一句充滿啓示的解釋。
(現在交換的學校倫敦大學)
#真實社會#
這個詞的意思其實是說英國的大學和很多美國的大學比起來,更像是一個真實的社會。不會一直有人耐心回答你的問題,因爲學生太多了;也不會有人願意一直花自己的時間來幫助你,因爲教授會把私人時間和工作時間分的比較開。
美國大學雖然關注學生,但是卻慣壞了學生。前幾周剛來倫敦大學的時候,我整個人是懵的。新生訪校的組大到我中途遺失了我的領隊,沒有人告訴我在熙熙攘攘的校園裏下一步要做什麽,打印的時候也沒有人提前跟我說默認是彩打。習慣于巨嬰式呵護我的工作人員,我在第一周獲得了無數個負責交換生老師的白眼。後來我和達特茅斯其他來交流的同學交換了一下感受,發現大家都一樣。
後來我意識到,這些東西原本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大學都應該是大學生自己應該掌握的技能,我都沒有。羞愧難當,大學都過了一半了,我竟然還是如此被保護在一個象牙塔裏。在這方面,英美大學真的要特別不一樣,我覺得最理想的狀態是在剛上大學能被呵護,但時候後來要學會獨立。畢竟到真實的世界裏,沒有人有義務幫助你。
(圖片來源:https://uci.uloop.com/news/view.php/200897/Dress-To-Impress-What-To-Wear-For-Freshman-College-Orientation)
#以禮待人#
這一點相信任何在英國生活過的同學都會有感覺,無論大家心裏怎麽想,表面上一定要做到十分非常及其有禮貌。這對于習慣了有話直說的中國或者美國學生來說,一開始我們都會有點不適應。因爲我們的直接,可能在教授眼中,就是不禮貌;美國同學的質疑性提問,可能在同學眼中,就是挑釁。
不得不說,我還在適應期。從小到大在課堂裏我都喜歡問查證性問題,而不是解釋性問題。似乎去挑戰老師的論點,或者啓發我自己去思考更深層次,就是我學習的方法。但是這樣的方式,目前看來似乎需要包裝一層糖果外衣再禮貌地詢問。
我特別期待自己的改變,也特別欣賞以禮待人的溝通方式。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如果可以在英國的這幾個月被同化一些,也算是個人性格的一點點完善和成長吧
(圖片來源:https://learnenglishteens.britishcouncil.org/magazine/life-around-world/british-etiquette-are-we-too-polite
05 所以呢?
以上整整十二點,以德治人,群體影響,高效學習,亞西兼並,社會價值,自學能力,尊重不同,熱愛所做,個人價值,Old School思維,真實社會,以禮待人說是不同教育系統的特點,不如說是我三生有幸能通過教育獲取到的成長和能力。
在我抱怨考試的艱難的時候,在我吹毛求疵地對比兩個都很好的課程的時候,在我吐槽課外活動壓力太大的時候,在我被四個教育系統“蹂躏”過的時候,我有沒有想過這洋洋灑灑6000字下面是多大的特權,幸運,以及不平等?
如果,我比較的這四個教育系統,但凡有其中的一個,可以被所有需要教育的人們使用到,那麽對他們的人生又會有多大的改變?對社會又有多大的改變?
上周,我在公衆號裏做了一個小小的社會試驗。問了大家300塊人民幣可以做什麽,有以下幾個選項:
A. 兩個人一餐海底撈
B. 2周的一點點奶茶
C. 一個貧困山區的兒童去昆明兩日遊
D. 一個遊戲裝備
E. 2本正版賽達原版書籍
F. 讓一個100人+的村子的垃圾消失
G. 一只tf口紅
這裏公布大家的答案,90% 的人選了ABDEG,40%的人選了F,20%的人選了C。按照我局限的現實生活經曆來看,ABDEG的確都可以實現。但是其實,C和F也可以實現。
選項F:在4個月前的大二暑假,去秘魯前我其實回了一次國。和一些小夥伴一起來到了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梯田,通過登山和戶外的方法,以及幾百塊的午餐,我們和十幾個小朋友一起將村子裏的垃圾都撿幹淨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收獲了陪伴,給孤獨找了一扇門讓他先離開;我們還收獲了知識,用筷子搭建起孩子們團隊合作的能力。
我們看到,同樣的一份金錢,也許可以給我們帶來欲望上的享受,其中還可能還有減肥失敗的懊悔以及購物而失去的機會成本;但是也可以給另外一些人帶來更有意義的快樂。
同樣一份教育,也許看這篇文章的你,可以比較孰優孰劣懊惱自己沒有享受到世界上最完美的系統;但是任何教育系統本身其實已經足夠改變一個需要它的人的一生。
這就是所謂的越來越低的邊際效益,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如果我們把世界的總快樂算成每一個世界人民的快樂總和,那麽最幸運最富有的那一群人每年少買一個鑽石,把這份金錢給最需要的人們購買所需的日常用品,全世界的快樂總和就會升高很多。最富有的那一群人會少快樂嗎?也許,但是可能就跟腿上被蚊子咬了一樣轉瞬即逝。最貧窮的那一群人會多快樂嗎?當然!對他們來說可能是救命的費用。如果最富有的人知道了自己給這麽多人帶來改變,會更快樂嗎?我覺得會,且這會讓他們的整個快樂總值比買鑽石更高。
寫到這裏,我發現我已經寫跑題了。但是希望我有向媽媽解釋清楚爲什麽一開始我要用“蹂躏”這個詞,用來反思和警醒自己這篇文章背後的特權和不平等,以及激勵自己珍惜感恩已有的資源且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
所以現在如何?我和小夥伴們正在想辦法讓選項C實現,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04
福利大放送
什麽?你也想申請這些大學
而你還是一只留學小白!還不清楚:
“目標院校的三維(GPA、T/I、GRE/GMAT)要求是多高”
別擔心資料禮包馬上送上!雅思、托福、GRE、GMAT、日語
聽說讀寫、難點考點、真題訓練、樣樣都有。
(詞彙大禮包預覽)
如果你也想去留學或者要資料禮包
快來戳Echo學姐,回複【咨詢】or【留學禮包】即可
還能獲得專屬1v1留學咨詢規劃
選擇“芥末留學”爲你的夢想保駕護航!
(一切以芥末留學咨詢老師回複爲准)
芥末留學幫 | jiemoliuxuebang | 部分文字及
圖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日本│英國│澳洲│美國│加拿大│韓國
點擊閱讀原文,上世界TOP100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