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遲到了100多年的道歉,揭開了100多年前中國勞工在加拿大的悲慘命運史。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顧景言
新聞背後,有你不知道的世界
當地時間2018年4月22日下午,加拿大溫哥華市市長羅品信,代表溫哥華市政府向華人社區正式道歉,緣由是該市在歷史上曾經像加拿大的絕大部分地區一樣,出台過排華法案,歧視和迫害華人。
加拿大溫哥華市市長羅品信
由於當年遭受歧視的華人大多來自中國的廣東地區,在這次的道歉聲明中,溫哥華政府採用了英語、廣府方言、四邑方言分別進行宣讀,以顯示誠意。
消息傳來,加拿大各地的華人歡欣鼓舞,中國國內的很多民眾卻感到很詫異:只聽說過美國曾經有過排華法案,一向溫和理性的加拿大怎麼也有歧視華人的黑歷史?
「人頭稅」、「排華法案」、「剝奪華人和華裔投票權」、「禁止華人從事法律行業」……
事實上,一個多世紀以前加拿大華人所承受的苦難,遠遠超過我們的認知和想像。
圖為85歲的華裔退伍老兵吳英超作為華社代表發言,對當局的道歉作出回應。中新社記者 余瑞冬 攝
晚清時局動盪
他們被迫赴加求生
那是在19世紀中後期的中國。
清政府在對外戰爭中連連失敗,太平天國起義又在很大程度上撼動了帝國的根基。內憂外患,導致國家一片亂象,下層民眾的生活慘不忍睹。
困則思變。一個突如其來的「好消息」在中國的南方地區傳播開來:當時的加拿大政府要招募工人去從事鐵路建設,給出的報酬對於當時的中國窮人來說十分誘人。
對於很多失去土地的南方農民而言,這是一次不容錯過的謀生機會。
儘管知道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他們面臨的是叵測的命運,很可能會客死異鄉,但是看著家中忍飢挨餓的妻兒老小,他們還是默默收拾好簡陋的行李,踏上了開往加拿大的客輪。
這是一段危險的航程。
航程太過漫長,需要大概兩個多月才能到達加拿大,華人勞工們所乘坐的船隻條件十分惡劣。加拿大人為了節約成本,給華人勞工提供的食物十分劣質。
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中,很多華人紛紛患病,死在了路途之中。
那些順利抵達加拿大的華人勞工,本來以為自己屬於幸運兒,卻沒有料想到,更加悲慘的境遇在等待著他們。
一邊幹著白人不願乾的活
一邊被加政府惡意剝削
當時的加拿大還不像現在這樣繁榮富裕,很多地區條件比較艱苦,國內的政治局勢也比較複雜。
當時,加拿大希望卑詩省併入版圖,但卑詩省提出了一個條件:在十年之內修建好一條鐵路,將卑詩省與加拿大東部地區連接在一起。
加拿大政府毫不猶豫答應了。
但是,修建一條太平洋鐵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談何容易?加國政府只好採用了一位美國工程師的建議,讓華人來干這些苦活累活,因為他們既能吃苦,又便宜。
於是,這些漂洋過海的華人,就被加拿大政府視為便宜廉價的勞動工具。他們都被安排在了白人們不願意乾的、最為繁重勞累的工作崗位,日復一日地修建太平洋鐵路。
那時候和現在不一樣,沒有太多先進的機械工具,最危險的路段只能依靠華人們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雙腳去輾轉挪移。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加拿大政府對於這些勤勤懇懇的華工,非但沒有最起碼的尊重,甚至在基本的口糧上也不斷剋扣。據統計,每個華人勞工一個月的口糧是一袋大米,根本無法滿足他們身體的基本需求。
鐵路工人繁忙勞作的情形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做工,危險可想而知。工程事故、飢餓、虐待、疾病,都成了一張張奪走華人勞工性命的「催命符」。據統計,至少3000多名華人勞工死在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可以說,沒有華人苦力夜以繼日的辛勤勞動,太平洋鐵路不可能在日後那麼短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地修建成功。
然而,在如此巨大的貢獻之下,加拿大政府卻沒有善待他們。
一紙法案
將他們驅逐出境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885年11月7日,在華人勞工的不懈努力下,太平洋鐵路終於竣工。衣冠楚楚的白人官員們來到現場,砸下了「最後道釘」,卑詩省也徹底成為加拿大領土的一部分。
可是,當後人注視著那張著名的歷史照片的時候,難免會感到一陣心酸和不公:「最後一顆道釘」的現場照片,竟然沒有一張華人的面孔。
資料圖:著名的「最後一個道釘」
華人勞工付出的勞動甚至生命得不到尊重也就罷了,但是加拿大政府更過分的在於,要對這些利用完畢的華人加以歧視,讓他們無法在加拿大生存下去。
1885年,也就是在太平洋鐵路竣工的同一年,加拿大政府出台了針對華人的「人頭稅」政策。
華人進入加拿大就要每年繳納「人頭稅」,數額最高可以達到500加元。這對於大部分華人勞工而言,可以稱得上天文數字,他們需要工作好幾年才能掙夠這筆錢。
圖為華工交足「人頭稅」款後獲得的「移民紙」
1907年,加拿大發生針對華人的大規模打砸和騷擾事件。大量華人遭到種族主義者的辱罵和毆打,財產也都被搶劫。華人受迫害的程度,不亞於德國猶太人在「水晶之夜」的悲慘境遇。
1923年,加拿大正式通過了排華法案。在這個法案中,明文規定禁止華人進入加拿大。
這個法案讓加拿大境內的華人勞工無比絕望,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的親人將無法來到加拿大和他們團聚。哪怕是那些已經取得英國國籍的華人,也一樣適用於排華法案。
緊接著,加拿大各省也紛紛出台歧視華人的條例。其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一條規定是:白人妓女不得賣身給華人。
加拿大政府是在用這一系列行動向華人表明一種態度:這個國家不歡迎你們。
可是,加拿大為何如此排斥為他們國家做出過巨大貢獻的華人?這是很多中國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
在歧視年代,卑詩華人不少都開雜貨鋪謀生。圖為一家名為仁和的店鋪
清政府積貧積弱
華人在海外頻頻受辱
其實,華人在海外如此遭殃,「黃禍論」要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
1873年,俄國的無政府主義者巴古寧在自己的著作《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中提出了著名的「黃禍論」,他認為中國人口眾多,會對西方國家造成巨大的威脅。
他在書中汙衊中國人:「把這種紀律和對新武器、新戰術的熟悉掌握同中國人的原始的野蠻、沒有人道觀念、沒有愛好自由的本能、奴隸般服從的習慣等特點結合起來,再考慮到中國的龐大人口不得不尋找一條出路,你就可以了解來自東方威脅著我們的危險是多麼巨大!」。
這種言論正合殖民國家的胃口,為他們侵略中國找到了一個心安理得的藉口。德國、英國都紛紛贊同這種論調。
英國小說家薩克斯•羅默創作的「傅滿洲」系列小說正是黃禍理論的一個著名產物。小說的主角傅滿洲博士穿著清朝的官服,眼睛細長,面容醜陋、心狠手辣,成為無數西方人家喻戶曉的一個形象。
可以說,那個時候一提到華人,很多歐美國家的白種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傅滿洲的形象。
除此之外,母國國力衰微,也是華人在海外受辱的一個重要原因。
縱觀歷史上的弱國子民,沒有幾個在能在國外挺直腰板的。想要獲得尊重,依靠的從來就不是強者的憐憫,而是自己變得強大。
當時的中國在列強們眼裡,就像一隻任人宰割的肥羊。弱國無外交,弱國子民無尊嚴,海外華人自然生活得十分悽慘。甚至,連華人中的精英也一樣備受歧視。黃皮膚,似乎成了一種原罪。
1896年,當時的清廷重臣李鴻章在訪問加拿大的過程中,提出了華人在加拿大所遭受的歧視與迫害,希望加拿大政府能夠改善華人的境遇。
然而,加拿大政府怎麼可能接受一個弱國的訴求,排華浪潮絲毫沒有消退。面對這種情況,這位在中國權勢滔天的李中堂,也只能是一聲嘆息。
不過,那些曾經飽受侮辱和損害的華人應該不會想到,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溫哥華市長會親自為當年的排華法案道歉,還他們一個遲到的正義。
對於這樣的道歉,加拿大本國網友也紛紛表示讚賞和支持,他們留言表示:「沒有中國人,我們連鐵路都不會有。」
的確,這些遲來的道歉,足以讓人寬慰,曾經在海外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如今卻等到了被正名的那一天。這是里程碑式的一步,也是極其不容易的一步。
究其原因,華人在海外日益受到尊重,離不開母國的崛起。
今日的中國已經不再是昔日搖搖欲墜的貧弱之國,而是成為能夠主宰自己命運的世界大國。除了保護自己的國土不受外敵覬覦,還能保護海外僑民的人身安全。正如《紅海行動》里那句著名的台詞:「無論你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你的安全都是我們海軍的責任!」
有這樣強大的母國作為後盾,華人在海外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加拿大華人一百多年以來的境遇變遷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國強則民強,國弱則民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