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何時,衆多共享單車創企在新加坡攻城略地、風光無限,但如今一片哀鴻之後,那些共享單車品牌已成昨日黃花。取而代之的,是又一波資本浪潮推動的共享電動滑板車創企,他們,會是下一批ofo、摩拜嗎?
7月5日,共享電動滑板創企Beam在新加坡宣布將推出新一代電動滑板車土星(Saturn),未來幾個月,Beam表示將在亞太地區陸續部署這款由小米旗下(小米與生態鏈企業Ninebot共同收購)的賽格威(Segway)提供動力系統的電動滑板車。
No.1追趕最後一波電動滑板熱潮?
從官方資料來看,Beam的“土星”電動滑板車采用了更大的航空級鋁合金框架,更大、更寬的底座和地板,並升級了10英寸無內胎氣動輪胎,提供較好的減震性能。宣傳資料顯示,即使是在粗糙的路面或減速帶上,騎手也會體驗到更平穩的騎行感受。
新加坡興起共享滑板項目已經有兩年時間,而且過去的幾個月時間,恰恰是共享單車巨頭紛紛兵敗獅城的日子,如今的共享電動滑板創企,又能在這個新風口“浪”多久呢?
早在2017年新加坡的共享電動滑板創企Neuron Mobility 就號稱在當地投放了近兩萬輛電動滑板;此後,當地的共享電動滑板車創業團隊Telepod又攜手杭州雲造,共同推出了“有樁+無樁”共享滑板車方案;另外,一些更小微的創業團隊如Anywheel和QiQ也都是在這段時間先後上線了共享電動滑板車服務。
當然,這股由歐美地區的Lime和Bird(共享電動滑板車創企)引發的熱潮,能在新加坡興起也是源自資本的瘋狂助推,但是Lime在2018年進入新加坡市場後,除了在Facebook上瘋狂打了一陣廣告,此後也基本上沒掀起什麽風浪。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過去幾個月時間裏,這股熱潮背後的資本都在眼睜睜看著前面的共享單車巨頭紛紛兵敗獅城。
2018年8月,新加坡共享單車平台oBike宣布退出當地市場,在垃圾場留下了大量堆積如山的報廢自行車;2019年3月中旬,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宣布,摩拜已申請撤銷其共享單車牌照,正式退出新加坡;4月22日,ofo在新加坡的營業執照被撤銷,確認正式退出新加坡市場;其他中小品牌的共享單車平台,更是早已偃旗息鼓……
在這樣的背景下,名不見經傳的Beam有多大的能力和資源,要在新加坡乃至亞太更多地區推動共享電動滑板車的落地呢?
錢,是一個大問題。
Beam在2017年7月上線,過去公開的融資只有一筆,是在2018年10月由紅杉資本印度、Founders Fund、真格基金和Glass 5 Global領投的64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其他參投方包括戈壁創投、Arbor、Insignia、500 Startups和K2 Global。此前有消息稱2018年4月Beam曾獲得一筆金額不詳的天使輪融資,由新加坡地鐵公司SMRT旗下的投資機構 Momentum VC領投,但是未能得到官方的確認。
高管團隊和管理經驗,我們可以看到曾經ofo亞太高官的身影。
Beam的聯合創始人Alan Jiang曾是ofo東南亞負責人,從2017年10月到2018年5月,他一直擔任ofo亞太地區的高管;再之前的四年多時間,他則是在Uber公司亞太地區分公司任職。可以說,這是一位熟悉共享出行領域商業運作的行家裏手。但是,Beam能否避免重蹈Uber和ofo在東南亞市場走過的彎路,顯然需要更多資源的支持。
No.2盈利模式依然是行業痛點
一方面,這家創業企業手頭的資金有限,而且盈利模式單一(以騎行收費爲主);另一方面,小米旗下的賽格威如何讓新一代電動滑板車創造出更加符合亞太用戶的使用體驗,都是未知數。
不過,在Beam Mobility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岡帕迪亞眼裏,對未來的業務發展似乎已經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備。
“在Beam,我們相信安全是每一次電動滑板車騎行的關鍵元素,這就是爲什麽我們專注于利用最新的技術、軟件和硬件來提供安全、舒適和方便的騎乘體驗,”德布·岡帕迪亞(Deb Gangopadhyay)在7月5日的發布現場表示。
衆所周知,雖然新加坡相關交通管理部門沒有禁止在馬路上使用共享電動滑板車,但是與當初監管共享自行車平台一樣,也出台了相當嚴格的規整制度。
對此,Beam的應對手段除了提升硬件技術以外,還在防護、保險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Beam官方表示,最近已經推出了騎手保護計劃——爲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西蘭和新加坡所有騎行電動滑板車的騎手提供個人意外保險。
爲了避免違章停車造成的罰單,Beam還推出了一些新的停車獎勵功能。例如在新加坡,他們向騎手承諾,在交通繁忙區域將車輛停在指定區域,會得到相應的積分獎勵——包括停在交通樞紐的指定區域後如果車輛2小時之內被另一個騎手使用,原來的騎手將得到積分(用于下次支付騎行資費)等。
岡帕迪亞對此表示:“我們專注于使用新的技術讓共享電動滑板車騎行變得更容易。我們努力使人們能夠以新穎和富有創意的方式,使用和分享這款共享電動滑板車,這對大衆出行方式,騎行者和社區管理都有好處。”
但是,車輛成本的投入,硬件技術的研發,相關車輛的充電維護保養,保險費用的支出,協同監管無門提供周全服務等等,都不是幾百萬美元能夠支撐的。顯然,Beam目前還很難向新的投資方證明,自己除了騎行收費之外,還會有哪些更爲有效的盈利模式。並且,不算便宜的資費(押金約240元人民幣,騎行一小時約10元人民幣)標准,也是這些共享電動滑板項目發展前景上的陰霾。
類似的融資困境,可能會在未來一年年的時間裏,繼續困擾著這些共享電動滑板車創業企業的CEO們。
除了Beam在去年10月拿到過種子輪的融資,其他幾家電動滑板車創業企業的融資情況似乎同樣不太樂觀。2018年12月6日消息,新加坡另一家創業企業Neuron Mobility宣布完成500萬新幣融資,該融資來自SeedPlus, 500 Startups, SEEDS Capital, ACE Capital以及數位知名天使投資人。同樣,Neuron Mobility 也宣稱會將融資用于亞太區的業務拓展。在2018年夏季,這個平台已經在泰國推出了共享電動滑板車服務,至于經營狀況,外界不得而知。
在摩拜、ofo相繼退出東南亞市場後,業界可以看到,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在這些地區的衆多城市已經難以爲繼。那麽,這股由歐美地區興起的共享電動滑板車浪潮,究竟會是另一輪“昙花一現”,還是會填補共享單車留下的市場空白,真正形成共享經濟的熱浪?至少目前,我們很難看到更多的樂觀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