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理工學院的氣候分析發現,新加坡、吉隆坡和雅加達等好些熱帶城市將在2050年遭遇最嚴重的氣候沖擊。即使因爲地處赤道附近不會面臨劇烈溫差,但是本地降雨量極可能會發生變化,繼而造成更嚴重的水災和幹旱。
我國料在2050年面臨“前所未有”的氣候變化,瑞士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這些極端氣候包括幹旱、嚴重水患等,說明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迫在眉睫。
蘇黎世理工學院(ETH Zurich)研究人員針對全球520個主要城市進行氣候分析,發現約有22%城市將在未來31年遭遇前所未有的氣候沖擊,當中64%屬于受影響最嚴重的熱帶城市,包括新加坡、吉隆坡、雅加達、仰光等。此外,77%的城市屆時將迎來劇烈氣候變化。
這項研究于前天(10日)在國際科學期刊“PLOS ONE”發表。研究人員采用一套相對“樂觀”的模型進行推算,包括假設實施多項綠化政策後,二氧化碳排放量到了2050年維持在穩定水平。
基于上述模型,研究推測靠近赤道的城市雖然不會面臨劇烈溫差,但是降雨量極可能會發生變化,繼而造成更嚴重的水災和幹旱。
研究空氣素質的新加坡理工大學工程系助理教授富勇祥博士(Moshood Fadeyi)受訪時指出,我國處在赤道地區,氣候變化面臨許多未知數,如果不及時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屆時的氣候可能更加惡劣。
他解釋說,熱帶地區受到的太陽輻射較強,要是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甲烷(methane)等溫室氣體繼續攀升,暖化情況就會漸趨嚴重。“高溫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我國煙霾和水源供應等問題,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減低排放是當務之急。”
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上星期四(4日)在蚬殼石油公司舉辦的“共創未來”論壇上致辭時指出,如果各國不采取行動應對當前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我國將在2100年面對更炎熱的天氣、海平面上升,以及南極冰架倒塌帶來的巨大破壞。
在南洋理工大學亞洲環境學院任教的班雅明·霍頓教授(Benjamin Horton)表示,此次瑞士的研究結果在意料之中,但是這些“樂觀”推測仍不失爲一記警鍾,提醒國人即使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照計劃得到控制,氣候變化造成的後果依然不容小觑。
霍頓指出,2050年或許聽起來還相當久遠,但是二氧化碳可在大氣層逗留長達200年,相較于這個時間軸,我國距離極端氣候其實並不遙遠。“除了影響食物和水源供應,屆時能源需求也會增加,所幸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早已有所規劃,有助抵禦氣候變化帶來的後果。”
新加坡未雨綢缪采取的行動,包括在2011年把新填海土地的最低填海水平調高一米,而未來的大型基礎建設如樟宜機場第五搭客大廈和大士碼頭也都會建在更高平台上。政府也在探討建造防波堤(sea wall)等措施,以更好地保護我國沿岸地帶。
此外,我國的綠化政策也獲得國際認可,亞太可持續發展問題論壇今年3月發表報告,評估區域各國邁向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度,其中就表揚了我國在今年1月推行的碳定價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