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0年手繪新加坡地圖,顯示當年新加坡只有疏落的居民。
新加坡,又稱作新嘉坡、星洲、星島、星國、獅城等,在二戰時日本占領期間還曾改名爲昭南。新加坡是東南亞中南半島南部邊緣的一個城邦島國,面積僅719.1平方公裏。其領土除了新加坡本島,另有周圍聖淘沙等數島,最大的外島爲德光島。自獨立後,大規模填海爲星國增加了22%的國土,約130平方公裏。
馬六甲海峽及其附近海域航線圖
位于馬來半島南端的袖珍島國新加坡,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更以優美整潔的環境著稱于世,被譽爲“亞洲花園”。
壹 ▌新加坡的得名與華僑有關
新加坡唐人街的一幅壁畫。盡管華人在新加坡的人口中占多數,但它提倡對新加坡的國家認同。
新加坡共和國是因新加坡城而得名的。也就是說先有新加坡這個城市名,然後有新加坡這個國名。此外,新加坡還有諸多別名,如星洲、星島、叻埠等。說起這些名字的由來還都與下南洋的華僑有關。試問華僑過去爲什麽給新加坡取這些別名呢?是否有根有據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新加坡中心商業區天際線與集裝箱碼頭。
先說星洲和星島,這主要是指因新加坡城而得名的新加坡島而言。新加坡,馬來語的正式名稱爲Singapura,英語訛作Singapore,漢語名是根據英語音譯的,過去曾被譯爲星加坡(以及星嘉坡等)。華僑仿照國內的地名命名規則,附上一個漢語地名通名“洲”或“島”,並把星加坡省略爲一個“星”字,二者結合一起,就創造出“星洲”和“星島”這兩個中文與馬來文合璧的地名了。
星洲幼稚園百年回望
至于把新加坡稱爲叻埠,同樣是有根有據的,並非杜撰,只是情況比“星洲”和“星島”曲折些就是了。
星島崛起
原來在馬來語中,新加坡最早不叫這個名字,而叫NegeriSelat。其中Negeri原本是個多義詞,在這裏意爲“城市”;Selat意爲“海峽”。合在一起,就是“坐落在海峽旁邊的城市”的意思,或者照字面直譯,就是“海峽城”之意。這個稱呼大概淵源甚古,起碼早在我國唐代就已通行于世,只是譯得不太統一而已。如《新唐書·多摩苌傳》中的薩蘆都,《宋史·注辇傳》中的柴曆亭,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中的昔裏,以及清代各家著述中的息力、息辣、寔叻、石叻等等,都是這個馬來語地名中Selat一詞的音譯。從12世紀起,這個城市改名單馬錫或淡馬錫,後來又更名新加坡,但上述古名仍沿用不衰。華僑對這個古名也非常熟悉,並且沿襲使用“星洲”和“星島”兩名的創制方法,對應原文“-la-”這個音節把它的中文譯名省略爲“叻”一個字,然後再附上一個漢語地名通名“埠”字,于是,另一個中文與馬來文合璧的地名,叻埠——就出現在人們的口頭和報章、書刊乃至各種文獻中了。我國《新唐書·地理志》所錄賈耽《入四夷道裏記》一書中有關我國和馬來西亞地區的關系的記述寫道:“……又五日程至海峽,番人謂之質,南北百裏”。其中這個“質”字,則是原名NegeriSelat中的“se-”音節的對音,是新加坡這一古名的另一種譯名詞形。
連接柔佛海峽的新柔長堤
其實,新加坡的名稱還不止此。我國清代謝清高的《海錄》又把它稱爲“舊柔佛”,甚至列有專條,予以記述。這個名稱顯然也是華僑給取的。
耗資1.1億美元、高11層的新加坡華人文化中心在該市金融區開放。
新加坡長期以來就是華僑的一個聚居中心。迄今華人仍是新加坡共和國人口的最主要組成部分,華人約占總人口的74.1%。從過去華僑給這個城市取的名稱之多,也可以看出兩者的關系是多麽的密切。
在一個跟中國廣東有聯系的新加坡人俱樂部裏,南華儒劇社的成員准備登台表演。
貳 ▌華僑從什麽時候開始移民新加坡?
新加坡是從什麽時候起就有中國移民居住呢?確鑿的曆史記載至今尚難以收集。但根據文字記載,中國與西方海上交通乃是從漢代(公元前206年)開始的。在漢代,中國同印度、阿拉伯與波斯等古國在互相交通時,新加坡可以說就成爲了中國人來往東西之間的必經之地。
南天大酒店內的南天酒樓糕點賬單,日期爲1933年5月7日。
依中國古籍的記載,中國與南洋的關系,其曆史是悠久的。早在漢朝(公元前206年一一公元220年)《漢書:地理志》記載的“皮宗”、三國時代(公元220——280年)《吳時外國傳》一書中提到的“蒲羅中”及宋朝(公元960——1279年)人撰的《新唐書》中的“羅越”等,據史家的考定,上述的“皮宗”、“蒲羅中”與“羅越”:依記載的地理位置及沿中國海岸南行的航程推側,有可能是指現在的新加坡島及其鄰近周圍的區域島嶼。
魚尾獅
現存最早述及中國移民在新加坡的文獻是元朝(公元1271—1368年)汪大洲所著的《島夷志略》(成書于公元1349年)。在書中的“龍牙門”條寫到:“…田瘠稻少。氣候熱,四五月多淫雨……男女兼中國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系青布捎…..”
單馬錫番
據史家的論述,新加坡的曆史是開始于“新加坡拉馬來王朝”,亦即“單馬錫王朝”。該王朝約建于公元1299年,皇宮就是在今日福康甯山。那時候的岌巴海港稱爲“龍牙門”,是海舶必經之地;“單馬錫”與“龍牙門”史學家都公認爲今日新加坡的古名稱。
新加坡拉在1399年被爪哇島上的滿者伯夷(MAJAPAHIT)所摧毀,末世的君主逃到麻坡去,不久在馬六甲建立了“滿刺加王國”,從此被稱爲“獅子城”的“新加坡拉”在曆史上約消失了幾百年——後成爲一個“海人”爲主的漁村。
滿刺加王國
此時期,東南亞的勢力王朝是以爪哇(滿者伯夷王朝)和馬六甲(滿刺加王朝)爲中心。另據史家的分析,在西方殖民勢力未伸入東南亞以前,中國移民在此地區的活動,是表現在帆船貿易上(有季節性的),當時的移民稱爲流寓者。
亞洲最大摩天輪,360度飽覽新加坡的景色
明朝時期,中國一直和新加坡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在公元1403年鄭和下西洋時,在他的航海圖中仍有新加坡(單馬錫)的記載圖;而他隨員的著作中也有提到新加坡(龍牙門)。
鄭和下西洋
在明代以後至清朝,中國一直保持與新加坡的關系,在1819年(清朝嘉慶24年)萊佛士登陸新加坡時,中國移民已經在這裏大事開拓種植胡椒和甘蜜。
這是一張1934年8月24日年寄往馬來西亞芙蓉縣(森美蘭州)余仁生分行的郵遞品收據,物品是猴 子棗。
據英國人皮爾遜著的《新加坡通俗史》一書中記載萊佛士登陸當天的情形寫到:“…..溯河(新加坡河)而上,在看不見的港灣內地,中國的種植者正以他們一貫的精力工作著,披荊斬棘…..種上甘蜜……。”另據海峽殖民地政府檔案,1822年12月23日行政官致萊佛士秘書的報告說:“…..此處(皇家山西北面)的東北面倒有一個華人的甘蜜園,這甘蜜園是在我們未來新加坡便已開拓了的。”
從以上史籍的記載與論述,依有文字的曆史記載,中國的移民在元朝時就在新加坡島上居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