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位于東南亞中南半島南端,是一個占地只有724平方公裏的小小島國。新加坡公立大學有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南洋理工大學(NTU),新加坡管理大學(SMU)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四所。其中NUS和NTU在近些年在QS,Times排名上表現不俗,一些學科排名能夠進入全球前十位。
博世留學特邀NUS全獎PhD學生來分享在新加坡讀博的方方面面。
爲什麽選擇新加坡
國際形勢日新月異,很多打算出國讀研的同學們,可能都從以赴美爲唯一選擇的心態,變成了把歐洲、新加坡等地也考慮進來的心理。
同學們准備出國時考慮的大多是語言、套磁、材料准備等等,但對于國外的教學環境、科研環境、生活環境,甚至是師生關系的情況,卻了解不夠充分。想著申請順利出國以後再見招拆招,這樣的想法固然精神可嘉,但並不值得鼓勵。
因爲有許多留學生入學後感到諸多不適應,四面楚歌。生活各個方面都受到巨大的挑戰,有的工作和生活不能良好平衡,學業壓力中途退學,甚至受到巨大的精神壓力的困擾而變得孤僻抑郁。因此,做出出國讀研的決定之前,最好充分了解心儀的大學研究生教育與與所在地的生活細節,這樣才能更主動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如果你在考慮前往新加坡這個南洋島國讀研,或者對于新加坡的研究生(博士)教育感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在這裏,我以自己的經曆分享一下在新加坡國立大學(NUS)讀博的情況,主要從課業要求、科研強度以及生活環境幾個方面介紹。
獎學金
在新加坡,全日制博士生都有獎學金。
獎學金在爲你免除學費的基礎上,會提供每個月2000新幣(約1萬人民幣)的生活費,並且在通過中期答辯之後,會漲到2500新幣。
但是目前獎學金最多只提供48個月。也就是說,如果你因爲種種原因需要延畢,延畢期間不僅沒有生活費,連學費都要自理。拿獎學金的代價是每個學期需要做助教,形式常常是帶實驗課、批改作業、給本科生答疑等。
生活費用上,雖然新加坡相比國內物價要貴上一些,但如果沒有經常的大宗購物,以博士生的生活費(2000-2500新幣)在新加坡可以過上相當舒適的生活,沒有財務之憂。對于研究型碩士來說,在稍微精打細算之下,1000新幣左右也完全可以生存。
學制
新加坡博士一般可以4年左右畢業,並且以本科學位就科研直接申請。對比一下,國內目前碩博連讀一般需要5-6年,歐美的博士一般需要4-6年。算起來,來新加坡取得一個博士學位較爲省時。
然而這樣的省時是優點還是缺點,也是見仁見智的。
比如,如果你的計劃是取得博士學位之後進入工業界,甚至進入與你博士專業不太相關的行業,即如果你只是在乎博士學位這個頭銜的話,那這樣省下的1-2年,能夠變成你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的更多積累。
然而,如果你更在意博士學位的內容,在意博士期間的科研成果以及這些科研成果對後期發展的轉化,那麽4年就顯得比較短了。比如我是本科畢業過來讀博,且博士的課題是我之前沒有接觸過的研究方向,我讀博的前期就花了大量時間學習新課題的有關知識與實驗操作,十分費事費力,也非常羨慕不用經曆換領域的同學們。這些因素都是你申請之前要考慮到的。
課程
課程方面,NUS每個學院的要求大同小異。
工程院的具體要求是,博士生在前兩個學年內修完至少六門課,其中至少兩門爲系核心課。授課型碩士生需要修更多的課。最重要的是,每個學期的總績點不能低于3.5(滿分5),否則會被院系警告,甚至被退學。除此之外,還要上英語課,以及一門名爲 “科研方法與學術道德” 的必修課。乍一看這些課程的工作量尚可接受,但真實的情況是,處理這些課程幾乎需要使盡全力,絲毫馬虎不得。
新加坡學期很短,授課時間只有12-13周,因此每節課的信息量很大。如果不及時複習和預習,很容易跟不上課程節奏。課程還常常包括小測、作業甚至小組展示等計入總分的花式作業。最可怕的是,每門課的最終分數是按照全班表現分布的鍾形曲線給出的,即一定會有一小部分人的分數被打得很低。
如果實在因爲種種原因,某門課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你可以選擇申請不把這門課計入績點,這樣就不會有被拉低績點的問題,但後果是,之後要花費精力再修一門課。通常博士生只能選擇本系提供的課程,而本系的教授提供的課程常常是與他們自己的研究方向高度相關的。如果你的研究方向與課程的內容相關性不高,修這些課程就完全是爲了滿足畢業要求。每個學生在導師同意的情況下,可以申請修一門系外的課,用以拓展與科研相關的知識。
博士考核
工程院的博士生有幾個硬性的考核。
在第二或第三學期,學生需要參加一個叫作comprehensive qualifying examination的考試。這個考試具體的內容每個系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是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之內深入閱讀一篇指定的科研論文,然後在教授們組成的考核組面前,對論文進行解析(critique),並回答考核組提出的問題。qualify考試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表達能力、科研方法的理解都是一個很好的考驗,也是檢驗能否成爲一個科研工作者的標准。
我當時准備這個考試時,被要求10天內閱讀一篇我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領域的論文,並且寫一篇報告,列出研究方法、介紹文章裏的數據、以及評價文章結論下得是否合理。10天內,我需要了解這個新領域的內容,學習裏面的實驗原理,甚至把參考文獻都扒了個遍,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簡直准備到頭禿。每個學生有兩次機會參加該考試,如果連續兩次都沒有通過,則會面臨被勸退的情況。
另一個考核叫作oral qualifying examination,類似于中期答辯,通常在入學第二年底進行,要求博士生對于自己的博士論文框架,科研進展和未來的科研計劃以講座的形式做一個公開展示與答辯。中期考核過後,恭喜你終于擁有簡單點的生活,可以專心致志爲畢業論文進行沖刺了。
科研強度
科研強度相比是計劃讀研究型碩士和博士的同學們關注的重點。我的感受是,研究型學生的科研強度有下限,來自于學校的規定,而強度的上限,取決于你的導師。
NUS工學院對于博士生最官方的硬性發文章要求是:一篇。也就是說,爲了從學校畢業,你最多只需要發表一篇英文論文,且不論在哪裏發表。但畢業的軟性要求則完全來自于導師,如果你的導師認爲你工作量不達標,那學校則完全以你導師的評價爲准。所以在開始博士學習前,一定要和導師溝通清楚,了解他/她對你的畢業是否有、有怎樣的明確要求。
新加坡高校的教授來自于新加坡本地、印度、中國和歐洲等。印度籍的導師可能會收較多印度籍的博士生和博後,如果中國籍的學生進入印度籍導師的實驗室,可能面臨著無處不在的印度英語與工作習慣的洗禮。中國籍的導師同理,他們的實驗室宛如開在新加坡的中國實驗室,實驗室內部完全靠中文交流,這一點是好是壞也同樣見仁見智了。
反而新加坡籍和歐洲籍的導師,實驗室裏的成員國籍會比較綜合,氛圍也更開放。但總的來說,我的感受是,這裏的導師大都看重工作成果而非工作時間;比較尊重周末,不會強求學生周末來實驗室工作,或者把組會放在周末(這點中國籍導師除外);比較尊重假期,在工作進度過得去的情況下對于請年假比較寬松;注重發文章署名,較少有文章署名順序與工作量不成比例的問題。
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這個話題太過因人而異,但師生關系又是決定讀博生活質量的重中之重。幾乎每認識一個新同學,我們聊天的話題都離不開“你的導師怎麽樣“,我也因此聽說了各種各樣的故事。就以幾個我聽說過的故事爲例來介紹。
故事一:副教授導師佛系到不行,只專心教學,對科研完全不在意,總是需要學生主動聯系,且聯系了給到的指導也是寥寥,學生在讀博期間幾乎只能靠和兩三位同學、學長討論來取得進度,學到的東西有限,走了很多彎路。
故事二:大牛教授導師,不親自參與指導學生,每個學生配有兩名博後進行指導。每個學年有硬性發文章指標,沒有達到指標就不能夠請年假休息。
故事三:助理教授軍事化管理實驗室,要求博士生博後周一到周六打卡上班,在實驗室和休息室安裝有攝像頭,同樣對學生工作量有明確要求,且非特殊情況不允許學生休完年假(博士生年假21個工作日)。
故事四:在博士生讀到第三年時,身爲導師的助理教授沒有拿到tenure離開了,該博士生只能在系內找一個新的導師“接盤“,同時面臨著讀博讀到一半換課題的尴尬情況。
故事五:副教授年輕有爲,文章數量不多但質量都很高,所以業界聲譽很好,也有很多工業界的聯系,實驗室的課題基本都來自和工業界的合作,但該老師行政事務和教學任務過多,關注實驗室的時間很少,學生常有劃水的情況。
導師選擇
以上的故事裏,有導師完全不在意科研,或者沒有時間精力好好抓科研,學生需要靠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達到學校畢業標准的情況,也有導師要求極高,學生累死累活以完成導師要求的情況。
所以說,科研強度是由學校標准決定下限,導師要求決定上限。因此導師的選擇至關重要。
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的導師對我沒有明確的發文章要求,而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做課題盡力、不劃水。大概因此我的導師也沒有批評過我工作量不夠,只說過我創造性不足。而我爲了盡力做課題,周末做實驗、看文章到深夜都是家常便飯,爲課題進展而焦慮失眠也不足爲題。可以說,即使你有劃水的心,來自優秀的同學和導師的壓力也會讓你不得不努力起來。
總的來說,助理教授最上進,給學生的關注最多,但不穩定,如果是學術新星則值得追隨,如果後勁不足的話則有可能影響你學業穩定。大牛教授名氣大、人脈好,但給學生的直接指導少,可能你整個博士期間學到的東西都是博後的“二手經驗“。副教授的話,遇到比較佛的老師,可能對你的科研完全不上心,甚至你的畢業都是問題。
還是那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想要把握博士科研與生活質量,找導師要擦亮眼睛,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夠聯系在該導師手下工作過的學生、博後。
語言關
英語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在這種全英語環境中,語言往往是留學生遇到的第一大障礙。
學校裏授課、寫作業、做pre等等都是英語,自然不用說,但是老師的口音因人而異。中國籍、印度籍和歐洲籍的老師都有他們不同的口音,需要適應一段時間後才能習慣。
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神奇的存在:新加坡英語(Singlish)。它獨特的語法、詞彙和口音會讓你忘記你曾經對英語的所有認知。新加坡英語夾雜有來自粵語、閩南話、客家話和馬來語的詞彙,且有時采用中文語法,仿佛是中文語句中的每個詞被英文逐詞替換。
我記得我剛來新加坡時,參加的第一個組會,由于口音不習慣大概只聽懂了20%。好在絕大部分新加坡華人都可以說一定的中文,使用中文也可以完成絕大部分的日常交流。與此同時,也要注意新加坡英語潛移默化的影響。常常有人覺得在新加坡生活幾年後,中文和英語口語同步退化,只有新加坡英語說得越來越好了。
生活質量
住宿方面,博士生可以申請學校的宿舍,也可以在外租房。相比起來,在外租單間較貴,來往學校也稍微遠一些,但好處是可以選擇室友,比較安靜,以及想要自己下廚的話比較方便。
飲食方面,由于外食太貴而且選擇太少。大多數在歐美留學的同學都要學著自己做飯,而在新加坡完全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爲新加坡特色的食閣無處不在,價格便宜且營業時間長,可以完全解決三餐,甚至新加坡本地人有很多都不開火做飯而完全依賴食閣生存。
食閣裏的大多是類似中國南方口味的食物,如海南雞飯、燒臘飯等,也有韓餐、印度菜、泰國菜、西餐等的其他選擇。如果在食閣吃膩了,新加坡的中餐館選擇也有很多,火鍋烤串一應俱全,雖然相比國內價格要貴上一些,但在異國他鄉能夠吃到家鄉的味道,也是科研之余難得的慰藉。
氣候方面,北緯一度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新加坡四季如夏,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雨季時常常在下午到傍晚暴雨傾盆。空氣濕度與國內北方相比有些潮濕,甚至有的來自北方的同學說,初來新加坡時需要適應好幾周。但我從福建過來,覺得完全可以習慣。四季入夏省去了換季的煩惱,但室內冷氣常常太過充足,以至于要隨身帶一件外衣防止被冷氣吹到感冒。
休閑娛樂方面,新加坡旅遊業很發達,動物園、公園、博物館、環球影城等等選擇很多,也經常有音樂劇、演唱會、藝術展、體育比賽等,都是科研之余解壓的好去處。學校裏也有很多社團和興趣小組,可以按照個人愛好選擇加入。
寫在最後
新加坡作爲出國讀研讀博的去處,相比歐洲和美國等地,離家近、國人多、社會穩定、與中國文化更相近、獎學金豐厚,但博士學制短、學術氛圍不夠濃。如果你在考慮來新加坡留學,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你一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