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開啓終身學習之旅。
文 | 米粒媽
文章來源 | 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編輯 | 貝貝
前不久,我寫了一篇《上海、香港、芬蘭三地學生對比,教育的差異讓人目瞪口呆!》的文章,不少媽媽讓我說說新加坡教育。
關注新加坡教育的都知道,新加坡的教育水平一直都受到全世界的肯定。
新加坡的教育有多牛?
哈佛大學在中國錄取率不足0.5%,但在新加坡的錄取率卻高達14%;就連三年一次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測試的前三名,也是常年被新加坡霸占著。
有目共睹的好成績,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走上適合自己的學習之路的“先進”理念,讓很多國家都望塵莫及、連連稱贊。
但被捧上天的新加坡教育真的是完美無缺、毫無瑕疵嗎?
新加坡教育的“前世今生”
講新加坡教育之前,我們可以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新加坡這個狹小的島國。
新加坡,人口500萬,面積只有北京的1/23(什麽概念?也就是北京朝陽區加半個豐台區那麽大),面積小,人口少,自然資源匮乏,卻是全球經濟強國。
很多人說,新加坡成功的秘訣在于它的教育制度,這話確實不假。
說到這裏,有必要說說新加坡的“前世今生”。新加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英國爲了維護其在亞洲的利益,將新加坡建成了國際貿易港口,後來,新加坡脫離英國統治,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兩年後,爲避免發生沖突,新加坡被分離出聯邦,自然條件並不優越的新加坡,迫切需要國家的自立自強。
對于先天條件並不好的新加坡,靠什麽來實現獨立自強呢?
新加坡政府很快就意識到,勞動力是新加坡的唯一資源,而教育是培養高素質勞動力的唯一途徑。
就像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說的那樣:
“在曆史發展的每個階段,我們都不過是聚在一個小地方的一群人而已,我們需要使其他國家的公司相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是不錯的合作夥伴。”
可以說,新加坡重視教育,是新加坡政府破釜沉舟一舉的發展戰略和希望。
談“考”色變,在新加坡更低齡化
在這樣的一種曆史背景和客觀現實下,似乎注定了新加坡教育要走一條非同尋常的路。
在絕大多數人的認知裏,我們都覺得孩子應該接受相等的教育,但是新加坡不這麽認爲,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主張從小根據學生能力,實施分流教育,強調精英主義和競爭。
和中國不一樣,新加坡教育體系非常複雜,看似選擇很多,實際上,是包裹著因材施教的溫情外衣,殘酷地把學生進行一輪輪的分流和篩選,留下最最優秀的重點培養。
換一句話來說,我們談“考”色變、決定命運的高考,他們在小學六年級就經曆了。
看看下面這些讓人眼花缭亂的分流制度,你還會罵國內孩子學習壓力大、罵中國考試等教育制度不合理嗎?
新加坡教育分流圖
“一考定終身”的小六會考
在我們不以爲常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新加坡小學階段便已經要面對兩個重要考試,小小的年紀就要面對沉重壓力:
第一次分流考試在小學三年級,這是一個新加坡官方稱之爲“高才教育計劃”(GEP)的篩選考試,所有學生都參加,但僅有1%的學生能被這個計劃選中,直接進入GEP班接受專門的教育,由教育部精心挑選的培訓老師負責教導,讓這1%的尖子生得到最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把未被選中的99%的同齡人遠遠甩在身後。
第二次分流是小六會考,不誇張地說就如同我們的“高考”,小六會考根據成績入讀三種不同的課程班:快捷班、直通車、高才班。
如果說GEP只是決定了少數人的命運,那小六會考則是對所有小學畢業生的徹底分流,決定了學生的畢業去向和能夠就讀的中學,以及他們今後能接受的教育,而教育將決定他們未來的職業方向和他們的未來階層。
因此,小六會考一度被外界認爲是“一試定終身”的考試。
我姐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博士,在新加坡結婚生子。可是前兩年,忽然拖家帶口地回國了。
一開始,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的做法,畢竟無論從哪方面來說,新加坡都是一個不錯的居住地啊,幹淨的空氣、健康的食物、良好的教育,孩子也會有更高的起點……多少父母踮著腳尖想把孩子送到新加坡留學,卻苦于無路啊!
話說,我一開始也是有些不解。一次我姐掏心窩的跟我講了她在新加坡的境遇,我才真正理解了她回國的初衷。
“大家都覺得新加坡如何好,實際上華人特別容易被歧視,尤其是不會講客家話
,職業上也很容易遇到玻璃天花板。
還有殘酷的分流制度,把孩子分爲三六九等,很多孩子才幾歲就被‘判刑’爲下等孩子,你說孩子在這種氛圍中長大,還能自信嗎?”
爲人父母都想給孩子某一條好出路、好未來,但是誰的選擇不是權衡利弊、斟酌再三的決定啊!
看過一部講新加坡教育的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紀錄片中新加坡一位媽媽和新加坡小學生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話,就充分暴露了分流制度的殘酷:
“班裏其他孩子學習成績都那麽好,他們都會通過,那我兒子呢?他要去哪裏上中學呢?”
“我最擔心的是,被分到普通類學術班,或者普通類工藝班。”
新加坡教育就是這樣通過不斷分流,將精英篩選出來,實現精英治國。
說白了,就是那些一路成績好的孩子,就能順理成章地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畢業後就當政治家、醫生、銀行家、教授、公務員、工程師,平步青雲。而那些被不斷分流下來的“差生”注定將成爲社會的底層,終生難以翻身。
可能有人會說,其實中國很多學校也分快慢班,可是別忘了,在中國不管怎麽樣,中小學階段學生在學校受教育的權力是基本平等的。
而新加坡分流教育制度背後,小學六年級分流考試,按成績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
成績最好的進入“六年制直通車課程”,將來直接考大學;往下依次是特別源流、快捷源流、普通(學術)源流和普通(技術)源流,將來分別進入相應層次的院校或者直接就業,使得不同源流孩子間的鴻溝日益嚴重。
紀錄片《不分階級》就揭示了新加坡不同源流學生間的隔閡。
紀錄片中主持人問:“你們平時都跟不同流派的學生交流多嗎?”
幾個學生不約而同地說:“我們基本上不跟快班的人玩,因爲他們看不起我們。”
“在我們學校,尖子班的學生們覺得他們自己都是天之驕子,所以他們基本上不把我們放在眼裏。”
讓人感歎,階層分化與階級固化,從上學時開始。
新加坡的學生更“忙”更“苦”
在新加坡,沒有“孩子,你慢慢來”,沒有“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只有這一個階段的成績決定了接下來的“參賽資格”。
在這樣殘酷的競爭環境下,新加坡誕生了很著名的“Kiasu文化”(怕輸文化),說的是新加坡人根深蒂固的“怕輸”意識。
因爲沒有任何一位父母,能輕易接受自己的孩子分流到普通班,正如紀錄片中這位媽媽說的那樣:
“他的成績不太好,進了普通班,沒有進重點班,這對大多數新加坡的家長來說,都是不小的打擊。家長不敢看朋友的眼睛,因爲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孩子進了普通班,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會讓人覺得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笨。”
在“Kiasu文化”的氛圍下,即便是新加坡學校很早放學(大都是下午一至兩點放學),家長也是毫不松懈地仔細規劃孩子的各種補習班和輔導班。
新加坡的孩子到底有多“忙”、多“苦”?
在《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這個紀錄片中,有爸爸吐槽說:
“假期根本稱不上假期了,暑假的時候,他們至少要提前3個星期返校,一個月的假期,他們還要學習3個星期。”
媽媽更是形容自己的孩子就好像是做了一份全職工作:
“這就好像是一份全職工作,她早上跟爸爸同時出門,晚上又跟爸爸同時回家,我到晚飯時間才能看到她,吃過晚飯後,她又要做學校的家庭作業,還要做補習班的作業。”
相較之下,中國教育更爲公平
總能聽到有人說“中國孩子太苦了”“中國孩子學習壓力太大了”。殊不知,中國現有的高考制度,真的已經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公平。
在新加坡,小學會考提前分流;
在韓國,高考比我們還要瘋;
在日本,考生依然拼命擠名牌大學獨木橋;
在美國,看似輕松,實則不然;
千萬別在別人努力精英教育的時候,你還在“快樂教育”。
新加坡方面的數據顯示,有一半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考取了小六會考中三分之二的高分,從而進入更好的學校,獲得社會地位的提升。
聞名于全世界的新加坡教育,神秘面紗的背後,也有著無比殘酷的競爭。這世上哪裏有什麽真正的靜待花開?只要身處社會就會有競爭,只要有競爭就會有淘汰。
總能聽到很多人說,社會就像一個大染缸。但其實,我更想說,社會更像是一個大篩子,把細小的、微不足道的小沙粒統統篩出去、淘汰出去。就像我們無數人從上學、升學、考大學、畢業找工作、步入社會、成家立業一樣,每一步都是一次分流。
你不面對現實,不努力,不爭取最大化的主動權,那就會被無情地分流到中下層。
說到底,人這一輩子,是主動選擇和被動分流的過程,萬幸,相對于新加坡的分流教育體制,至少我們還有一視同仁的“高考”,讓我們的孩子站在公平的起跑線上,贏得人生的入場券。
作者米粒媽,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于科學育兒、親子閱讀、剁手推薦。2-6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0-3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ID:milima666)。
長按二維碼關注,開啓終身學習之旅
回複 大禮包還可免費領取價值千元資源包
— 猜你愛看 —
近期熱文|牛娃養成|紀錄片
STEM資源|英文書單|學習方法
點這兒,逛原版書!
點好看的人會越來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