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式英語中有個獨特的詞彙“Kiasu”,源于福建語“驚輸”,意思是“怕輸”,害怕事事落後于人。官方解釋是,這個詞專門形容那些由于害怕錯失或者失去,而引起的焦慮或自私的行爲。
爲了全面解釋“怕輸”,新加坡人還自創了一套A-Z的“怕輸哲學寶典”。 (圖:來源自網絡)
Kiasu在1990年第一次出現在新加坡的議會文件中,它的原句是在講希望政府也能做到不患怕輸綜合症(Kiasu Syndrome)。 從此,這個詞就火遍了新加坡,使用頻率超高,很快就被收入到牛津詞典當中。還榮登新加坡搞笑寶典SGAG~ 讓放到教育上…特別是當下的國際化教育中,會不會依舊適用?這或許需要更大的關注…新加坡學生盡管學術表現優異,但對失敗的恐懼也更大。 最新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顯示,超過七成的新加坡學生對失敗有顯著的擔憂,明顯高于海外學生。 (圖:來源自聯合早報)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2018年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在調查問卷中新添了幾道問題,以衡量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習思維。 新加坡學生對失敗的恐懼程度,遠高于經合組織平均… 超過七成的新加坡學生在面對失敗時,不僅擔心他人的眼光、懷疑自己的才能,甚至會質疑自己對未來的規劃。 海外學生對這三種失敗情況的懼怕程度相對低,經合組織平均比率皆稍微過半。 (圖:來源自網絡) 新加坡教育部指出,對失敗有適度擔憂,從正面角度看,對學生有一定鞭策作用,但過度懼怕失敗則可能導致一個人裹足不前。 去年參與調查的15歲學生,超過九成是中四生,他們對失敗有較大擔憂,也可能源自他們很希望年底考好O水准或N水准考試。 另一方面,新加坡學生的學習心態相當積極,60%具備“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相信自己能憑後天努力提升智力,比多數亞洲教育體系的學生來得高,但略低于63%的經合組織平均比率。
(圖:來源自網絡)
其實新加坡的教育也在不斷的變化,再給學生灌輸失敗沒那麽可怕,要正確的認識和面對失敗。 新加坡即將在2021年落實小學離校考試新的積分等級制,以及2024年起中學不再分流,全面推行科目編班等措施,相信有助學生減少對考試成績過度重視的心態,鼓勵他們培養更內在的學習推動力。 這對學生將來不管是培養成長型思維,或以正面態度面對挫折都是有幫助的,不過這些調整都需要一些時間去運作和落實。
(圖:來源自網絡)
有社會學者指出,不少15歲學生已意識到,考試成績會影響他們的升學選項,因此會擔心無法走上多數人選擇的升學道路。 盡管新加坡教育部近年推行多項措施減少考試壓力及淡化對分數的重視,但社會風氣和家長心態仍未明顯轉變,導致不少孩子擔心無法達到家長的期望。 所以,整個社會必須對成功有更多元的定義,才能讓學生明白‘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肯努力,就能憑自己的強項和興趣找到自己的出路。 其實很多東西對于成年人也一樣樣的,這時候還是要多給孩子、學生們一個緩沖的空間…有時顧慮太多,被身邊的瑣碎和情緒牽絆,負重前行,反而更容易輸一些。 不去想那麽多,既然選擇,就只是專注于眼下,不怕輸,反而更不會輸。其實,就算輸了,又能怎樣? 大不了,從頭再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