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大家一定要愛惜自己的身體。
最近,萬事通接到一位通心粉的求助。
王一潔(通心粉化名)今年初來乍到新加坡,工作不久便感到身體不太舒適。拉了兩天肚子後她懷疑自己腸胃炎,但服藥後也並沒有好轉。
保險剛買還沒有開始生效,王一潔也不敢去醫院看病,因爲她之前聽同事說有人感冒去醫院花了8000新幣(4萬多人民幣)才治好。
可到底應該怎麽辦呢?難道直接買機票回國看病嗎?只是一個腸胃炎,竟然需要千裏迢迢回國一趟?王一潔感到很崩潰!
在新加坡看病,太難了!
聽完王一潔的求助後,萬事通了解到她其實只是自己買了腸胃不適的藥服用,並未看過醫生,于是建議她先去租房附近的社區診所檢查。如果診所醫生治療後依然覺得身體不適,還是需要再去醫院檢查,畢竟身體的事情馬虎不得。
示意圖
不過,和王一潔有相同煩惱的人並不在少數。在以往的一些互動中,萬事通常常能看到通心粉在“吐槽”新加坡的醫療服務。
有粉絲帶發燒的孩子去診所,結果被診所告知沒有體溫計。
有媽媽吐槽因爲醫生“不作爲”導致女兒流産的,最終投訴也只收到了道歉信。(關于這點,萬事通有聽說過新加坡不提倡保胎,而更傾向于自然“優勝劣汰“,所以一般來說不會有強行保胎的措施)
明明都是些感冒、發燒類的小病小痛,但在過往的互動中很多人都表示對新加坡的醫療“沒信心”。
無論是大人抑或小孩的看病經曆,似乎都有數不清的故事想要吐槽。
而這些吐槽都指向一處:在新加坡看病,實在是太!難!了!
新加坡的醫療分類
實際上,新加坡被稱爲“亞洲最發達醫療系統”,在其功能劃分上還是很有遠見的。
新加坡的醫療系統,大致可以分爲三大板塊:基礎醫療、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
如果你不是很能明白它們三者的區別,我們可以用更直觀的例子來類比進行說明:基礎就是小CK、綜合是CK、而專科是Gucci。
“手術在大院,康複在社區”,這個觀念從城市規劃時就被植入。生活在新加坡的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哪個區域,都有屬于該區域的社區診所(包含政府診所和私人家庭診所)。
比如社區醫院(Polyand Community Hospital)、診所(General Practitioner)、和護理院(Nursing Home),這幾種都屬于基礎性醫療。
一般來說,社區附近的基礎性醫療都有全科醫生,常見的摔傷、感冒發燒、孩子疫苗、准證體檢、小型外科手術等小病小痛,都可以找他們診治。
相比綜合性和專科醫院,這些診所可以預約,也可以直接walk in,等待時常相對較短,當天都可以看病,費用通常在20-60新幣間。
初次到診所看病,一定記得帶上IC,外籍人士則需要帶上護照。接待員在登記信息後會讓你等待被叫號。不過診所的全科醫生在某些方面並不擅長,如果你感覺非常不適,可以讓他們寫推薦信找上級醫療系統的醫生診治。
綜合性醫院則屬于第二級。在新加坡的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都屬于這個範疇。這些醫院提供24小時急診和專科門診的服務,同時就醫環境也比較舒適。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
但另一方面,綜合性醫院比診所要更加難預約,需要等待的時間也更長,直接walk in的話在排隊時間長的同時還會支付較高的挂號費。
某私立醫院病房
公立醫院很難自由選擇要哪位醫生來爲自己看診,私立醫院通常來說貴一些,但可以指定醫生,並設有高級病房或VIP病房,等待看診的時間也更短。
心髒專科醫院
而第三種,也是最高層的是專科醫療系統。比如專門的腫瘤治療中心、眼科治療中心、心髒治療中心等,都是針對單一科開放治療的醫院,這些醫院的醫療費用就相當高了。
新加坡是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土地寶貴,人才也同樣寶貴。嚴格的雙向轉診制度,將有限的醫生資源合理分配,在解決大部分國民的醫療問題的前提下,更大程度地爲病情嚴重的病人騰出資源。
但無論初衷規劃如何優越,對外籍人士來說,在新加坡看病都是勞命傷財的糟心事,就算看個感冒也每每身心俱疲、錢包遭殃!所以也難怪許多人提到新加坡的醫療就搖頭。
新加坡的醫療費用
說到新加坡的看病費用,可能很多人都心有余悸。
前一段時間,一名來自新加坡的女網民,曬出天價醫療單——她的母親爲治療癌症住進加護病房58天,醫藥費賬單竟超過100萬新元(500多萬人民幣)。
一位從澳洲來新加坡探親的女士肚子痛,住進醫院發現是囊腫,需要動手術切除子宮,在醫院住院三周花去8萬新元。
無數網友哀嚎,百萬富翁也經不起一場重病的折磨,攢錢一輩子,一夜回到解放前!在割個闌尾都要幾萬塊的新加坡,真是死得起病不起
上文萬事通有提到,一般社區診所看病拿藥的費用在20-60新元左右,偶有24小時服務診所或家庭醫生接急診,費用基本會超過100新元。所以有需要看急診的情況也可以選擇去公立醫院,急診費用通常在110-130新元之間。
而且公立醫院的急診包含一些基礎檢查,比如心電圖、尿檢等,能夠初步篩查病患的病因。私立醫院則通常根據急診的時間段進行收費,半夜的急診費用逼近200新元。
之前還有粉絲吐槽過,自己去診所看病,前面有人也是感冒,但最後自己的費用卻比對方高!究其原因,是因爲新加坡看診除了根據醫生的級別分類價格,看診時長也會影響最終費用……
所以在新加坡可別老想和醫生唠嗑“拉近關系”,畢竟時間一分一分溜走,你錢包裏的鈔票也會悄悄溜走。
新加坡的醫療保險
說了那麽多,面對天價的醫療費用該怎麽辦呢?其實如果求助的通心粉王一潔有買新加坡的保險的話,大可不必這樣擔憂。
就算是外籍人士,也可以購買新加坡的住院保險,AIA(友邦)、Aviva(英傑華)、AXA(安盛人壽)、Prudential(保誠)、Great Eastern(大東方)、NTUC Income(職總英康)這幾家保險公司都可以購買,其中NTUC Income(職總英康)具有政府性質。
不同于在國內3個月或半年的“觀望期”,在新加坡購買保險後,通常30天就能生效。以往購買的這類保險可以全額報銷,不過在新的政策出台後,現在只能報銷全額的95%。
要是在沒有買保險,又並非需要急診、但身體持續不適的情況下,萬事通還是建議只能飛回國做進一步治療(當然不包括沒有經濟壓力的人士)。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留得青山在,才能于未來繼續大展宏圖啊~
看完這篇的通心粉們,若你們想知道更多的關于看病的信息,比如哪個醫院xx科室更好、xx科室的大概費用等,可以點擊“寫留言”告訴萬事通哦~
如果你想分享更多關于看病的攻略、或想吐槽看病經曆,可以留言私信萬事通~新年要來了,讓我們都健健康康地迎接2020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