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智富
相信4%法則的人認爲,每年從退休儲蓄提出不超過4%,這筆儲蓄便可耐上30年。然而,若對這個4%法則的結論全盤照收,很大的可能性是你到了晚年將跌入財務深淵、晚景淒涼。
多年來,人們在做退休儲蓄規劃時,信奉一個神奇數字——“4%”。
相信4%法則的人認爲,每年從退休儲蓄提出不超過4%,這筆儲蓄便可耐上30年,因爲退休儲蓄每年會産生利息或其他回報,填補所提取的部分,在最完美的情況下,退休儲蓄甚至永遠花不完。
一些人利用這個法則舉一反三,計算出退休時所需的金額。
每年開支 ÷ 4% = 退休所需儲蓄
例如你預計退休後每月開支約3000元,一年總支出即3萬6000元;3萬6000元除以4%,儲蓄目標爲90萬元。
根據4%法則,90萬元可耐30年,如果人的壽命是85歲,而你又已經擁有90萬元的資産,理論上你可在55歲退休。
這聽起來很難以置信是吧?如果沒有把公積金儲蓄用來買房子,要在55歲累積到90萬元的退休儲蓄並非不可能的事。
然而,若對這個4%法則的結論全盤照收,很大的可能性是你到了晚年將跌入財務深淵、晚景淒涼。
4%法則的起源
首先,我們要了解4%法則的起源。
最先提出4%這個神奇數字的是麻省理工學院學者威廉·班根(William Bengen)。他在1994年分析過去75年的股市及退休個案後,歸納出只要在退休第一年,從退休儲蓄中提取不超過4.2%,之後每年依據通貨膨脹率微調,退休儲蓄到了兩腿一伸的那天,也都還花不完。
1998年,美國三一大學的三名教授做了進一步研究,發現提款率若不超過4%,退休儲蓄耐上30年或更久的成功率是95%,而支撐這一法則的最安全資産配置比例是股票75%、債券25%。
值得留意的是,這個法則並非萬無一失,它仍有5%的機會可能失敗。
不論是1994年到現在,或1998年到現在,全球市場經曆了許多變化——互聯網泡沫破滅、九一一恐怖襲擊、全球金融海嘯,乃至近期的英國脫歐,投資環境已經徹底改變。
4%法則的最大問題在于它假設資産增值或回報率每年可達4%,這在金融海嘯之前還有可能,但過去十年的利率環境,讓尋找穩賺4%回報率的投資工具變成一個巨大挑戰。
4%年回報率不容易
Fundsupermart投資顧問及客戶服務助理總監淩國偉說:“要在今時今日的投資環境取得高于4%年回報率並不容易,我們目睹全球市場波動從一端至另一端,這對投資組合的表現造成影響,也影響取得長期穩定回報率的能力。”
要讓退休儲蓄更耐久,投資組合的配搭是關鍵,調低提款率是另一個選擇。
如果擔心投資組合無法取得4%回報率,或擔心通貨膨脹會影響退休後的生活水平,我們可以把每年的提款率從4%降至3%以制造更多緩沖,或按3%准備更多的退休儲蓄。
根據上述的例子,假設你預計退休後每年開支爲3萬6000元,以3萬6000元除以3%,意味著你需要准備120萬元應付未來30年的開支,比之前算出的90萬元多了三成。
在新加坡,不少人的收入(包括公積金儲蓄)都用來供樓,要達到120萬元的儲蓄目標可能有心無力。
一個解決方法是把房地産也計入退休後總資産內,考慮利用資産套現的方案,如大屋換小屋或申請反向抵押,作爲退休收入的來源。
“神奇數字”不再是4%
Fundsupermart投資顧問及客戶服務助理總監淩國偉指出,人們不應沉迷于“神奇數字”,在規劃退休時,他們需要考慮到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以及醫藥費越來越昂貴,“如果真的要定下一個數字,我們會建議建立一個在退休時每年可帶來5%回報率的投資組合。”
按市場波動調整組合比重
他說:“把4%法則當做一個參考就好,消費者的重點應該放在自己想要過的退休生活,並按照市場波動調整組合讓比重還原(rebalance)。”
GYC財務咨詢公司(GYC Financial Advisory)助理副總裁李昆運指出,這個起源于上世紀90年代的法則,假設投資組合內持有50%至75%的股票,一些研究顯示,如果把股票增加到75%,成功率便會提高到98%,但這些都是依據進行研究時候的數據得到的結論。當碰到熊市或市場大逆轉時,每年提取4%很快便會把儲蓄用完。因此,這未必是最佳法則。
按回報率調整提款率
他認爲,每個人的神奇數字都不一樣,視他當前的財務狀況,以及想要過的退休生活而定。
“較低的提款率可讓退休儲蓄更耐用,然而更謹慎的策略是,按照投資組合的回報率來調整提款率。例如碰到熊市時,提款率就應該降低。”
花旗銀行財富管理部門主管陳珊珊表示,近期的研究發現,3%的提款率或許比較實際,但不論是3%或4%都不是神奇數字,關鍵是要確保從退休儲蓄中提取的款項,足夠應付可接受的生活水平,同時減低儲蓄幹沽的風險。
“總的來說,3%到4%的提款率是合理的,但我們必須靈活處理,在環境改變時作出必要的調整。”
退休需要可分兩部分
李昆運建議人們在做退休規劃時,把自己的退休需要分成兩個部分——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吃喝玩樂,並利用適合的金融工具照顧兩方面的需要。
“考慮以不受市場波動影響的工具支付基本需要,如公積金終身儲蓄或保險公司的年金計劃,這些計劃提供穩定持久的現金流,可應付日常基本需要。
至于吃喝玩樂的需要,就通過其他投資工具來滿足,如股息或票息,這些方面的開支可以靈活按照市場情況做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