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聲揭曉永久居民占2015年至2018年新增就業人口的比例。(海峽時報)
作者 李國豪
還記得上周一(6日)貿工部長陳振聲和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在國會的針鋒相對嗎? 畢丹星當時要求陳振聲回答,2015年至2018年增加近6萬人的本地就業人口中,永久居民占了多少比例。(注:當時畢丹星的原話是“6萬PMET(專業人士、經理、執行員與技師)”,應爲口誤) 但這番提問引起陳振聲暗諷畢丹星在搞分化,表示這種把永久居民放到新加坡人對立面的分化手段對新加坡人一點益處都沒有。一番辯解後,陳振聲依然沒有揭曉相關數據。 “這個問題背後的意圖是什麽?”(What is the point behind the questions?) 這句陳振聲用來回應提問的“金句”也在社交平台引起熱議,被制成各種迷因(meme)作爲網民不想回答問題時的“參考”。 年關將近,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三姑、六婆跑來問東問西時,蟻粉也可以拿來試試,不過後果螞蟻不負責哦!
問:“爲什麽還沒有男/女朋友?”答:“這個問題背後的意圖是什麽?”(互聯網) 時隔十天後陳振聲總算決定公布這組數據。
綜合《海峽時報》、亞洲新聞台和《今日報》等英文媒體的報道,陳振聲于今日(16日)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年度回顧記者會上提供相關數據。
數據顯示永久居民在占新增就業人口的比例,超過他們在整體就業市場的份額。
根據陳振聲的說法,本地2015年至2018年增加的工作職缺中,永久居民囊括了17%,這比他們占整體就業市場的14%還來得高。
如果以總數來看,2015年至2018年新增的近6萬本地就業人口中,約5萬人是新加坡公民,另外約9000人是永久居民。
換句話說,新增本地就業人口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比例是5 : 1。每增加1名永久居民的就業人口,就有5名新加坡公民加入就業市場。
本地就業人口中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的比例則是6 : 1,顯示永久居民在新增就業人口增加的速率高于他們在本地就業人口的平均,按這個趨勢發展,永久居民占本地就業人口的比例將會逐漸提高。
從上述數據來看,永久居民在本地就業市場的前景似乎比公民好。 或許意識到反對黨此刻可能已經在鍵盤前磨刀霍霍,准備拿這組數據大作文章,陳振聲不忘先打支預防針。
“我知道要把這件事政治化是很容易的,他們會說爲什麽永久居民的表現會比新加坡人要好一些。” 陳振聲解釋,由于永久居民必須擁有相關工作技能,才有可能獲接納爲永久居民,而公民則由不同年齡層和掌握不同工作技能的新加坡人組成,因此永久居民在部分領域的行情較好並“不令人意外”。
“當我們談論整個新加坡公民群體時,(我們指的是)從20歲到60多歲(的所有人)。但當我們談論永久居民時,我們只有在他們擁有良好工作機會的時候才會接受他們。”
本地就業人口中公民和永久居民的比例爲6 : 1。(商業時報)
外國人在ICT領域的比例高于平均
解決完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分野,陳振聲也提到本地人(含公民和永久居民)與外國人在就業市場的比例是3 : 1。
必須特別提到的是,這個比例不包括本地人沒有從事的行業,如建築業和家庭幫傭。如果計入上述行業的話,外國人占就業市場的比例預計會攀升不少。
不過在資訊通信科技(ICT)等快速增長行業,本地人和外國人的比例則比整體平均的3 : 1比例來得低,也就是說資訊通信科技領域擁有比其他領域更多的外國員工,陳振聲對此也有一套說辭。
“相關領域人才匮乏是全球面臨的問題,因此在一些領域出現較多外國人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他也重申上周在國會表達的立場,即本地人假以時日將會接下外國人比例較高的相關領域工作。
他亦進一步引用教育部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表示有越來越多畢業生投入高薪和附加産值更高的工作。
外國人主要集中在資訊通信科技領域。(海峽時報)
新投資將創造3萬多分工作機會
事實上,陳振聲今天這場記者會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公布我國去年吸引了152億元固定資産投資,遠遠超出經濟發展局原本預期的80億元至100億元,達到七年來的最高水平。
《海峽時報》報道,上述投資將在未來三到五年帶來3萬2814份的工作機會。陳振聲也強調,這3萬多份工作機會的主要受惠者將會是新加坡人。
簡單來說,今天公布這一系列數據,就是要告訴你永久居民在本地新增就業人口中的占比稍高于他們在本地就業人口的比例,但會出現這樣的結果純粹是因爲成爲永久居民的門檻比較高,能成爲永久居民的人自然都是在職場上具有優勢的優秀人才。
外國人則主要集中在資訊通信科技領域,但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也是因爲相關人才的匮乏。但政府也想告訴大家,這些目前被外國人把持的工作有朝一日這些工作終究會回到本地人手中的。
“這個問題背後的意圖是什麽?” 畢丹星最後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