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在首批阿兵哥入伍前,人民協會爲了提振士氣,在多個聯絡所舉辦歡送晚宴,並給每個人送上“精忠報國”銅牌,長輩看了以爲阿兵哥真的要上戰場。
1967年8月20日晚上,勿拉士峇沙民衆聯絡所舉行了一場非一般的歡送晚宴。宴會上的百多人要送行的對象,是年滿18歲、第二天即將應征入伍的阿兵哥。
這些阿兵哥是我國當年推行國民服役制度後最早入伍的部分新兵。50年前的今天,國會三讀通過新加坡國民服役(修正)法案,規定年滿18歲的男性公民,都須征召入伍,成爲國民服役人員。
對一些當時剛經曆戰亂的老一輩國人來說,服役形同上戰場,不少家長擔心兒子從軍後的安危。且俗語說“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國民服役制度當時並未獲得積極反響。爲了提振入伍人員的士氣,人民協會在阿兵哥入伍前夕在多個聯絡所爲他們舉辦歡送晚宴。
當時應征入伍的王萬榮(68歲,導遊)回憶,會場氣氛凝重。“長輩當中多有顧慮,加上我所住的選區當時由反對黨管理,反對黨人鼓吹‘征兵就是打仗’的想法,家中長輩聽了都很憂心。宴會上給了我們每人一塊刻著‘精忠報國’四個字的銅牌,長輩們看了更害怕我們是真的要上戰場了。”
不過,王萬榮和跟他同一天入伍的林樹明(67歲,電子商務經理)卻看法不同,他們爲即將步入新的人生階段感到興奮。林樹明說:“我們當時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很期待當兵。”
第二天一早,王萬榮和林樹明揮別萬般不舍的家人,分別被載往達曼裕廊軍營和馬裕軍營,展開軍旅生活。但和其他入伍新兵一樣,他們有所不知,在政局動蕩、種族情緒未平息的年代,他們須背負起艱難的任務。
首批服役人員服役期間,馬印對抗(Konfrontasi)雖已漸平息,但安全形勢尚嚴峻。有一回,王萬榮率隊在我國南部安樂島(Pulau Senang)訓練,突然接獲待命指令。
“印度尼西亞特種部隊的沖鋒艇就在新加坡領海外的國際水域活動。軍部給我們分配子彈裝進彈匣。當時我們看到用的是實彈,都嚇了一跳。”
所幸印方船只並未進入我國水域,“越界的話我們可能就開戰了”。
1969年,馬來西亞發生五一三種族暴亂,族群間的對立情緒蔓延至我國,引起暴動。林樹明當時被派到舊巴耶利峇警局,一旦發生騷亂就必須與防暴隊警員一起趕往現場。
“通常我們趕到現場時,滋事者已逃離,所以我們也沒什麽棘手場面需要處理……如果真的有毆鬥場面,不知道會發生什麽事,聽說滋事者不好對付。”
王萬榮認爲,雖然慶幸這些緊張局面最後沒有釀成更大的禍患,但另一方面當時時局之緊迫,也是磨練機會,讓首幾批國民服役人員切實感受保家衛國的擔子有多重。
他憶起歡送宴上收到的那塊銅牌刻著的訓語說:“國民服役教會我們‘精忠報國’……新加坡是我們的國家,我們不保護她,又由誰來保護呢?保衛國家,這是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