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爲了防止動物傳播疾病而撲殺健康的動物並非長久持續的做法,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以立百病毒爲例,撲殺動物可能導致更多人受病毒感染。
葉偉強 報道
各國在應對新興傳染病,尤其是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疾病時,不應只想著要撲殺這些動物,以免適得其反,使人類更容易感染疾病。
這是本地跨領域專家展開學術研究後發表的看法。這組專家指出,各國應對新興傳染病的公共衛生政策不應只著重在保障人類安全,對于傳播疾病的動物以及環境等因素,也應有周詳的考量。
撲殺新民道野雞
難判斷是否合情合理
針對農糧獸醫局今年撲殺新民道附近野雞的決定,專家認爲,盡管很難判斷這是否合情合理,但從社會大衆的反應可看出,仍有不少人關注政府部門如何做出這方面的考量。
領導研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生物醫學道德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塔姆拉·萊薩特(Tamra Lysaght)指出,撲殺健康的動物並非長久持續的做法,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參與研究的醫學院教授兼國大醫院感染科高級顧問醫生淡馬亞以立百(Nipah)病毒爲例說,撲殺動物可能導致更多人受病毒感染。
原本只生存在蝙蝠體內的立百病毒,上世紀90年代末曾在馬來西亞肆虐,結果約110萬頭豬只遭撲殺。
據國外研究,孟加拉人民喝下被蝙蝠尿液或唾液汙染的棗椰汁後,出現蝙蝠把病毒直接傳染給人的情況。
此外,塔姆拉認爲,政府部門在應對大型傳染病時應透明地向公衆提供及時的信息。
她舉例:“衛生部去年在茲卡病毒進入本地時,每天提供最新信息是很好的做法。以往,人們可能覺得一旦發布這樣的消息必定會引起公衆不必要的恐慌,但其實不然。公衆在得知信息後,反而能更冷靜地應對。”
參與研究的醫學院生理系客座教授米歇爾·貝利(Michele Bailey)說:“就算做出了決定,政府機構也應說明他們用哪一種撲殺方式,動物的死亡過程是否人道等。”
衛生部、農糧局和國家環境局在2012年聯合推出“One Health”計劃,強化個人、動物和環境的健康與安全意識,以及在本地爆發傳播疾病時能緊密聯系與合作,監控與分析風險,將其危害減至最低。
本地前年發生多起與食用中式生魚片料理有關的B族鏈球菌(簡稱GBS)感染病例,環境局同年12月擴大停售令,無限期禁止所有零售食肆售賣淡水魚生魚料理,業者只能采用深海魚類制作生魚片。
淡馬亞說:“這是在One Health計劃下,跨部門合作的成功例子。”
這份從2014年9月至去年3月進行的研究,刊登在今年1月份的國際學術刊物《公共衛生圖書館》(PLOS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