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國家發展部、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國家文物局、勞動力發展局和新加坡警察部隊昨天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舊貨環保商聯誼會已在本月13日收到通知,雙溪路舊貨市場關閉日期不能延至今年12月31日。
盡管雙溪路舊貨市場“結霜橋”的攤販多次向政府建議重新安置攤販的替代地點,倡議未來成立委員會管理該舊貨市場,卻仍改不了該市場最後營業日爲今年7月10日的事實。
支持重新安置攤販的請願活動目前已吸引4000人簽名,不過,攤販們的願望恐怕會落空。
但有關政府部門指出,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獲頒准證能繼續在雙溪路營業的11名舊貨商,若願以受津貼租金在指定小販中心租個上鎖攤位做生意,首年免租金,第二年則有50%受津貼租金回扣。
國家環境局、國家發展部、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勞動力發展局、國家文物局和新加坡警察部隊,今年2月中聯合宣布雙溪路舊貨市場只能營業至7月10日,以便讓路給新的發展計劃。
這個市場向來是以“先到先得”的方式讓舊貨商在那裏擺攤。早在兩年多前,舊貨環保商聯誼會會長許亞坤(76歲)就開始代表攤販們多次致函相關政府部門,希望能重新安置受發展計劃影響的舊貨攤販。
他代表攤販們提議的兩個重新安置替代地點,分別爲惹蘭白錫熟食中心和吉蘭丹巷交界處草地周圍L形的部分空間,以及靠近回教墳場的惹蘭古坡(Jalan Kubor)一帶。他認爲前者較爲合適,估計可安置200名小販。
“我們不求有永久場地,假設替代場地未來要發展,我們也會配合。我們現在並非對抗,而是要求政府重新安置我們。”
希望設立委員會管理市場
許亞坤說:“長期營業的攤販們有約160名,周末達200名,周末一天的訪客量可達2000人。160名當中有整百名年齡介于60歲至86歲,當中一兩成須靠賣舊貨養家。”
如果能夠重新安置舊貨市場,許亞坤也希望設立委員會管理市場,政府能給予委員會管理權。委員會可定期向攤販們收一點租金,維持市場整潔和秩序,並確保攤販不犯法。
在許亞坤眼裏,結霜橋舊貨市場除了是年長攤販的謀生地點,也是本地多元文化的縮影,而人們買賣舊貨也算是提倡環保。他說:“我們還有三個多月,只要還有三分希望,我們怎樣都希望爭取下去。”
和兒子在結霜橋售賣舊電器的馮柏明(85歲)住在租賃組屋,每月靠賣舊貨賺幾百元過活。他說:“我在這邊賣了50年,沒得賣也沒辦法。”
擺攤17年的張亞妹(70歲)有一對兒女,但她希望自食其力,衣服、手提袋什麽都賣。她說:“不能賣了,我也不知道怎麽辦,到時再看吧,看有沒有人請我掃地。”
平時常光顧該市場古董攤的陳照龍(68歲,退休人士)對市場將關閉感到失望。他說:“這是很特別的地方,文化、曆史和人文氣息都不一樣……新加坡再也沒有另一個這樣的地方。”
環境局、國家發展部、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國家文物局、勞動力發展局和新加坡警察部隊昨天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舊貨環保商聯誼會已在本月13日收到通知,雙溪路舊貨市場關閉日期不能延至今年12月31日。
上述部門發給本報的聯合回複也指出,不會重新安置雙溪路舊貨市場,它最後一個營業日鐵定是7月10日。
時過境遷,上述地方的性質已改變,包括攤販和所售賣的貨品。政府進行評估後發現這些街邊買賣,應該只在貿易展或跳蚤市場等指定場地進行,而不是以永久形式運營,這也是爲了減少對公衆造成的幹擾和不便。
政府于上世紀70至80年代將一群街邊小販重新安置在建有適當設施的巴刹和小販中心。當時,有31名在街邊營業的舊貨收購商因爲行業性質關系,沒被納入重新安置計劃,而是獲頒准證繼續在雙溪路營業。
這31人當中,目前只有11人還繼續在這個地點擺攤賣舊貨。 這11人日後可考慮是否要接受國家環境局提供的選擇,以受津貼租金在指定小販中心租下上鎖攤位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