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場商圈等區域,我們看到了豪華品牌越來越多的把宣傳廣告換成了新能源車,同時品牌的新聞稿裏,豪華品牌向電氣化轉型的決心和口號通常都被放在非常顯眼的位置。象征著環保的Formula E電動方程式,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豪華汽車制造商們參加。
“豪華品牌出手發力電動車,就沒新勢力們什麽事了。”
這句話的上半句實現了,但下半句還沒有。傳統豪華品牌的電動車,在銷售終端遇到了極大的阻力。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汽車市場,豪華品牌推出的電動車,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一款車取得了銷量上的突破。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手機行業曾經發生的故事,能套用一遍嗎?
咱們先聊點別的。2007年第一代iPhone發布,它去掉了傳統的手機鍵盤,轉而使用了更加直覺化的觸控操作,不過那時候統治手機市場的還是諾基亞。2010年蘋果發布了iPhone 4,頂級的工業設計和App Store帶來的軟件體驗讓它成爲了智能手機的裏程碑,但是“天線門”事件和雙面玻璃的易碎問題,又讓iPhone 4顯得不那麽完美。
電動車擊敗燃油車,新勢力擊敗傳統車廠,相同的劇情會在汽車行業發生嗎?我看很難。首先手機這類的消費電子産品和汽車這樣的工業品,複雜程度完全不是一個量級,造車所需要的錢可比造手機多多了。其次蘋果獨霸手機市場的關鍵在于iOS系統以及背後的軟件生態,而電動車的核心則是電氣化架構,至少目前的正向開發純電平台還沒有一家有著碾壓性的優勢,這又回到了第一點,車型平台的開發需要很多很多錢,也需要足夠的經驗和創新的思維方式,這怎麽來說都是傳統豪華品牌更有優勢。
傳統豪華品牌沒那麽脆弱,造車新勢力們也沒那麽強勁。所以不要把諾基亞和蘋果的例子,當成是過往的案例參考了,這不現實。
銷量不佳,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既然豪華品牌們手握優勢,那麽爲何電動車的銷量還是如此的慘淡?這大概只能從它們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
傳統汽車廠商都有著各自的新車研發流程,車型平台更是如此,它需要提前很多年預留很多資金來進行謀劃。雖然傳統汽車廠商們不缺錢,但時間是他們最大的敵人。目前來看傳統的豪華品牌們推出的電動車,大多還是在現有燃油平台上進行再次開發。呈現在電動車産品身上,就有一些難以解決的矛盾,最終造成了使用體驗的缺憾。
最後的問題,價格。傳統豪華品牌推出的電動車産品價格都很高,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研發生産、電池采購以及品牌溢價等等。目前來看這些電動車還很難用産量來攤開成本,這又是一個躲不開的麻煩。
電驅動,這是傳統品牌的優勢,不過新勢力們正在以極快的速度追進;自動駕駛,新勢力們起步較早,但是傳統品牌將來也大可通過科技企業的配套服務來實現自動駕駛功能。從這幾個角度來說,我們認爲傳統品牌和造車新勢力之間的差距並不會特別的大。
效率,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電動車雖然還是工業産品,但它們身上已經有了科技屬性。車聯網、電驅動和自動駕駛的加入,注定了必須要快速叠代才能獲得不錯的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