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傷亡”變成了“11名傷員”,靠的不是統計數據,而是特朗普的一張嘴。
很明顯,這個理由並不能服衆。明明是兩國之間極端敏感且一觸即發的國際爭端,兩國的最高軍事指揮和總統必然神經緊繃,怎麽可能出現一周之後才“獲悉傷員情況”?更何況,襲擊當日即有軍事愛好者曬出衛星監控圖,稱美軍“連夜運送傷員”。爲何這些情報特朗普在此前的通報中只字未提,等到媒體連連曝光後才選擇“說出真相”?
美國之所以選擇撒謊和瞞報,是因爲美國慫了。
通過“斬首行動”刺殺蘇萊曼尼,搞亂伊朗的國內政治,從而在混亂中扶植親西政權,這是美國一直所打著的“如意算盤”。但特朗普千算萬算沒想到,伊朗國內的反美勢力會如此強烈,從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報複行動。
對美國而言,“零傷亡”是一個更加完美的結局。特朗普很清楚,自己正處在即將遭到彈劾的節骨眼上,被冠上了“美國史上第三位被彈劾總統”的罵名,本就已經讓自己心力交瘁,難以應對各種各樣的輿論壓力,如果此時再因爲“美軍傷亡”而節外生枝,還不清楚是否參議院中是否會有好戰之人“臨陣倒戈”,因爲看不慣特朗普的“軟弱無能”而投出反對票,從而讓自己的總統之位不保。
更關鍵的是,如果美國民衆獲悉“美軍傷亡”的消息,向來鼓吹“不和恐怖分子談判”的美國必然民粹主義高漲,必然會導致美國國內爆發要求報複伊朗的呼聲。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很可能在民意的裹挾之下被迫卷入與伊朗的大規模沖突。如果美伊之間真的開戰,那麽不僅意味著軍事經費節節攀升,而且意味著大規模征兵,還需要進行越洋作戰,對美國而言這絕非易事。況且,對謀求連任的特朗普而言,貿然開戰可能會讓自己的民意大跌,影響2020年的總統大選。正是基于多方考量,特朗普才選擇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上“三緘其口”,甚至不惜通過“撒謊”和“瞞報”的方式欺騙民衆,維持人氣和口碑,最終導致了這場“你瞞我瞞”的“年度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