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老羅的一句話,認爲大部分手機硬件都是使用了供應鏈的技術,並沒有太多自研的成分在裏面。除了華爲有一些自研的黑科技之外,其余手機廠商都是做爲一個整合商的存在。當然也不無道理,畢竟小廠商資金不足是正常的,所以只能使用供應鏈的方案,不過也是有好處的,節省了成本,可以將價格定的比較低,而且供應鏈技術也都相對成熟,適合小公司初始階段使用。但爲什麽都是使用供應鏈技術,小米成功而錘子失敗了呢?
時間節點成就了小米,累垮了錘子
我們都知道小米誕生的時候智能機還沒有開始普及,記得當時三星htc等品牌智能機價格普遍都在五千以上,賺取了豐厚的利潤。而小米做爲一個初創公司,想要跟這些國際巨頭相較量,就必須做出差異化極高的産品或者直擊底價放棄高額利潤。而小米選擇了後者,從最開始就走上了性價比的道路,正巧趕上了電商的發展,通過互聯網銷售省去了不少成本,所以才有了小米1代1999的驚爆價。
也正是如此性價比高的産品帶動了中國整個智能機的發展,小米乘勝追擊依舊穩紮穩打,低廉的價格高端的配置迅速占領了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直到2015年之前,小米還依舊保持著互聯網品牌第一的位置。小米的成功雖然營銷模式占據一部分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趕上了好的時間節點。如果當年三星htc也做一些性價比高一點的中端機型,那麽以小米的品牌實力跟影響度是完全沒有辦法相比擬的,也就不會再有小米的半壁江山跟飛速發展了。
差的時間節點,對于錘科這樣的小廠實在是難以生存。再加上産品的定位太高跟不上品牌效應,發布的時間點也相對不好,自然也就拖垮了錘科。
錘科的定位沒問題,産品差異化也夠,但對比小米缺的還是錢
了解小米的用戶都知道小米是含著金鑰匙出出生的,當時的雷軍已經擁有多家公司,例如金山就是非常成功的一家。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小米從誕生之時就不缺資金。而且雷軍當時在圈裏的人脈也非常的廣,甚至不遜色于現在的馬雲,因此籌集資金的容易度或者投資小米的基金大有人在。
小米由于最初始不缺資金不缺人脈也才能從供應鏈上拿到比較成熟低成本的方案,而且可以支持規模量産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産品不會存在dely現象,因此跟競品可以形成直接競爭力。強大的資金能大規模量産也可以讓用戶快速拿到手機,從而形成口碑的輿論漩渦,從而引爆産品的銷量。這點上就必須有強大的資金鏈支持。
例如smartisan T1發布之初,憑借高顔值,完美對稱美學以及smartisan os的獨特ui風格獲得if金獎,並且也收獲了不少用戶跟訂單。但卻在手機發布後的黃金時期T1的量産出現了問題,有訂單發不出貨,而且接近半年的難産導致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據說是因爲一些小的無關緊要的元器件導致生産嚴重dely,原先過份苛求的細節之處如今也變爲了絆腳石,因此t1上市的時候所有配置已經比競品晚了許多。而且小公司也就是這樣,最開始沒有一個好的開頭連帶著後續産品同樣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錘科力求完美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但這樣的打磨做爲一個小公司沒有那麽大單量供應商難以滿足,不僅影響銷量也容易拖垮了自己。所謂的細節決定成敗也是需要一定基礎來實現的。
過份的認真造就了錘科同時也拖垮了錘科,錯過黃金時期大衆的認可,再想翻身就難了。
綜上所述,既然都是“方案整合商”,小米的成功不僅僅是靠好的營銷得來的,可謂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才有了今天的小米。而錘子科技雖說也同樣爲方案整合商,但對比小米,初始值跟時間點的差距可以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沒有對比性可言。因此錘科最終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