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是中国古代很常见的一种刑罚,自秦朝时便被正式列入法典,也是从隋朝至明清时期最主要的死刑方式。斩首执行起来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须斩在关节之间,还有不能全部斩断,要连着一层皮,因为中国自古就有着全尸的观念。
相对于其他的死刑,如车裂、凌迟,斩首算是比较痛快的死法了。当然如果运气不好,遇上一个不够专业的刽子手,或者自己脖子太硬,那可就惨大了。

清咸丰年间,有一批海盗被捕,在福州北郊一带被斩首。由于这些海盗都有些功夫,刽子手砍了数刀都砍不断,最后找来木匠使的大锯,两人对拉,生生将囚犯的脖子锯断,场面简直惨不忍睹。
人被砍头后,是个什么感觉?脑袋离开身体的刹那间,是个什么状态?活着的人永远无法知晓,等知晓了也就活不了了,所以这似乎是个无解。但在古代一些文学著作或史籍中对此有所描述。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讲到,一盗贼即将被斩首,在押赴刑场的路上,见到一士兵,正是他认识的一个人,于是请求这个士兵一会儿给自己行刑,因为他知道这名士兵有一把快刀。士兵答应了。行刑时,士兵一刀砍下他的脑袋,只见这颗脑袋翻滚出好几步,还未落定时,嘴里还叫道:“好快刀!”
毕竟是小说之言,可信度不高。因为脱离了声带,只有脑袋按说是无法发出声音的。但在一些史籍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明末抗清,杨廷枢被俘,被斩首前连呼“大明”。头落地后,嘴里还喊出一个“大”字。

脑袋离开身体后,到底有没有意识?从医学理论而言,被斩首后,虽然颈部总筋已经断了,但脑气还没有立即消亡,可能会有微弱的意识。但是无从印证,后来有一个法国人,亲身做了一个实验。人被砍头后,还有意识吗?他拿自己做实验,用生命得到了答案
此人就是法国的化学家及生物学家拉瓦锡,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担任税务官。当时一个叫马拉的人写了一篇论文,遭到了拉瓦锡的批评,之后马拉就写了一本抨击税务官的小册子,将矛头直指拉瓦锡。就这样,倒霉的拉瓦锡,在1794年被推上断头台。

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决定做人生最后一次实验。于是与刽子手事先约定好,等他脑袋被砍下后,他会尽量地多眨眼,请刽子手帮忙数下眨眼的次数。最终拉瓦锡一共眨了15次,留下这一最后实验结果,只是他再也无缘知道。
拉瓦锡的死,对世界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有人曾感叹:“他们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头砍下来,但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再长不出一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