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武漢天河機場,出境旅遊團在機場內集合,絕大多數旅客均佩戴了口罩。
海外病例的持續增加,進一步提示了新冠病毒人傳人的風險——2020年1月13日泰國公布的首個海外案例就顯示,確診患者此前未到訪最初發生疫情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但曾定期前往其他生鮮市場。也正是海外人傳人案例的不斷浮現,促使WHO加緊行動,並在疫情曝光一個月就將其定性爲“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據WHO了解的最新情況,目前在中國以外共出現98例新冠病毒確診病例;其中在德國、日本、越南和美國等4個國家,已出現8例人傳人病例。
盡管當前中國境外尚無死亡病例,且總體病例數量相對中國國內仍然較小,但考慮到病毒傳播到衛生系統較弱國家將造成的危害,WHO認爲現在必須采取行動,幫助各國爲這種可能性做准備。
按照WHO的判斷,只要各國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及早發現、隔離和治療病例,追蹤接觸者,並提倡針對風險程度采取相應的減少社交接觸的措施,就仍有可能阻斷病毒傳播。不過,隨著疫情變化,各國預防和減少感染傳播的目標和措施也應作出相應調整。
世衛定調
對于如何爲這場情況危急但細節尚不明朗的新冠疫情定性,WHO的專家和官員起初頗顯慎重。
此前,WHO突發事件委員會曾在2020年1月22日至23日連續兩天召開會議,討論此次疫情是否足以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當時,委員會內部對此分歧嚴重。WHO突發事件委員會成員、澳大利亞籍的傳染疾病專家約翰·麥肯茲(John Mackenzie)曾在首場會前向財新記者坦言,由于外界對新冠病毒的毒力、傳染性、嚴重程度以及臨床症狀,都亟待掌握更多的信息,因此難以就其特性得出統一結論。
導致WHO推遲作出判斷的另一原因,在于中方在疫情暴發後增加的透明度。在WHO首次就疫情召開發布會時,該機構曾表示,“目前已經看到密切接觸導致的全家感染,這在呼吸系統疾病中並不鮮見,但目前尚未獲得連續傳播至第三代或第四代的證據”。但次日WHO發布的最新聲明披露,中國已經向其報告了“武漢的第四代病例和武漢以外的第二代病例”。換言之,僅僅不到24小時,中方已向WHO更新了疫情當地的即時信息。
在許多國際專家看來,相較于17年前SARS發生時的情況,此次中國政府應對新冠疫情的態度更加透明。2020年1月23日,譚德塞在日內瓦的記者會上對財新記者表示,中國當局已對遏制疫情盡力而爲,從政府最高層到國務院總理、部委負責人都作出了積極表態。
譚德塞在這場記者會上稱,中國已掌握了疫情的基本信息,也具備了應對疫情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此次中國盡快向國際公布了信息,所以日本、韓國、泰國可以迅速確診同類案例,以此提高國際上的防範應對能力,盡力阻止蔓延。
據他介紹,自疫情發酵以來,WHO每天都跟中國決策層保持24小時的密切溝通,並能夠直接跟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聯系。
即便在1月30日最終宣布新冠疫情爲“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譚德塞也多次強調,這一決定不應視爲對中國政府和人民不信任的表現。他甚至認爲,“在許多意義上,中國正在制定一種新的疫情應對標准”。
譚德塞說,正如他從北京返回後曾反複表示的:中國政府應該因其不凡的、控制暴發的應對措施受到肯定──即使采取這些措施,對中國人民的社會和經濟帶來了顯著影響。“若非中國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及他們所獲致的保護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進展,我們恐怕已在中國之外看到更多的病例,以及死亡”。
他還稱許中國偵測到這場疫情暴發,以及分離病毒體、對病毒基因組進行測序並和WHO及全球分享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中國對透明度的承諾和對其他國家的支持也是如此。
在譚德塞中國行結束後,WHO發布聲明稱,中方已同意WHO“盡快”派遣國際專家前往中國,以增進對新冠病毒的了解,並指導全球應對此次疫情;聲明還指出,目前各國急需“更好地了解”此類新冠病毒人際傳播的能力。
WHO突發衛生項目負責人瑞安(Michael Ryan)表示,圍繞新疾病的共享數據確實具有敏感性。“我相信在這種情況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受影響國家在這方面已經非常透明。”
瑞安舉例稱,中國的實驗室主動聯系了德國,知會他們有1例返回德國的感染案例。“因此,中國不僅在管理自己國家的病例,也積極主動聯系個案,幫助世界其他國家的夥伴更有效地應對”。
此次陪同譚德塞訪問北京的瑞安還稱,自己對中國各級政府的參與程度“印象深刻”。“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爲我和WHO總幹事從來沒有看過這一級別的流行病應對措施的規模和承諾。從中央政府到武漢和湖北,具有高度組織化的應急管理架構。挑戰是巨大的,但是反應是大規模的。中國政府的應對方式當之無愧”。
2003年SARS暴發期間,在美國衛生部(HHS)任職的現任衛生部長阿紮爾(Alex Azar)也回憶,與中國政府的互動“非常富有成效和合作性”,他對此表示贊賞。
阿紮爾稱,正是因爲中國遵守了《國際衛生條例》,將基因序列上傳,美國才能在一周內研發出檢測試劑。“就像我們對待迅速出現的傳染病形勢一樣”。“這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們需要讓世界上最優秀的公共衛生人員就此開展工作。”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意味著什麽?
在宣布某種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前,WHO總幹事要作出多方面考慮,包括審查和疫情相關的所有可用數據,考量疫情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國際傳播的風險,並聽取“突發事件委員會”的建議。
據《國際衛生條例》定義,“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他國家的公共衛生風險”,並可能需要采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的“不同尋常”的事件。
2007年以來,WHO共宣布了五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別爲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4年的脊髓灰質炎疫情、2014年的西非埃博拉疫情、2016年的“寨卡”疫情以及2018年的剛果(金)埃博拉疫情。
“突發事件委員會”負責判斷某種疫情是否屬于緊急狀況。這個委員會是臨時組建的,成員由WHO總幹事根據具體討論的疾病和事件性質來任命,通常由來自各國的疾病控制、病毒學、疫苗開發或傳染病流行病學專家組成,其中至少有一名專家來自出現疫情的國家。
若最終宣布某疫情爲“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則WHO總幹事將有權力向其他國家發布建議,例如敦促它們不要在疫情暴發時關閉邊界,不要對疫情暴發國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因爲一旦其他國家實施這些限制,就形同實際意義上的經濟制裁,可能會使疫情暴發國隱瞞疫情的真實情況,對于疫情的全球應對非常不利。
另外,宣布疫情爲“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還有利于出現疫情的國家獲得外部幫助,例如籌集外界援助資金等。
即便針對看起來已十分嚴重的危機,WHO也傾向于謹慎下論斷。
最近一次被宣布爲“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剛果(金)埃博拉疫情,暴發于2018年8月,到2019年7月已造成2300多人感染,超過1500人死亡;鄰近的烏幹達也確認了一些病例,疫情還流傳到盧旺達附近的一個剛果城市。
面對洶湧疫情,WHO仍在近一年時間裏召集了四次突發事件委員會會議,僅在2019年7月的最後一次會後才以疫情發展和病毒的地理擴張態勢爲由,宣布剛果(金)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此後,委員會和WHO仍不建議對旅行或貿易進行任何限制,因爲這會影響人員和物資的流動,從而妨礙抗擊埃博拉的鬥爭。
針對更早于2013年12月暴發的西非埃博拉疫情,在疫情發酵八個月、已擴散到三個國家的主要人口中心之後,WHO才于2014年8月將其確定爲“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當時這一決定被認爲“嚴重滯後”,引發了外界廣泛批評。而在此決定兩年後,西非的埃博拉疫情才最終得到控制,造成超過1.1萬人死亡。WHO事後承諾,將對內部工作機制進行改革,尤其是要提高危機應急能力。
此次由武漢暴發的新冠疫情,是中國首次出現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疫情。WHO突發事件委員會主席烏桑(Didier Houssin)介紹,作此判斷的考慮有三點:中國國內病例數量的增加;確認感染病例的國家數量的增加;有些國家對旅行者采取了可質疑的措施。
總的來說,突發事件委員會不主張基于此次疫情對國際旅行和貿易采取非必要的限制,認爲“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下限制人員和貨物流動可能是無效的”,可能阻斷疫情所需的援助和技術支持、擾亂企業活動、對受緊急情況影響的國家經濟産生負面影響等。
但突發事件委員會也承認: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此種限制措施或被證明暫時有用,“例如,在應對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或者在脆弱人群之間感染強度很高的情況下”。
突發事件委員會據此呼籲,各國應在實施限制性措施前進行風險和成本效益分析,評估一旦實施其益處是否大于損害。各國也須按照《國際衛生條例》規定,向WHO通報所采取的任何旅行措施,且不得采取助長羞辱感或歧視的行動。
宣布新冠疫情爲“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將給予WHO更多審查、質疑一些國家采取限制性舉措的可能性——例如針對拒絕簽證、對狀況良好的旅行者關閉邊境並隔離等行爲,質疑其原因和科學依據爲何、可否重新考慮等。
各國行動
早在武漢曝光感染病例後,許多國家就對此輪疫情嚴陣以待。除了發放旅行警示、逐步加強邊防檢疫力度,不少國家都對疑似病例采取了確診測試手段前置的辦法,即依據自身公共衛生條件,在擁有相關接觸史的病患尚未出現症狀時,就通過確診測試一步到位。如此可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和程序,提升確診效率,避免疫情由于技術延誤出現加速蔓延。
美國對疫情的反應尤爲迅速。泰國通報首個輸入案例四天後的2020年1月17日,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就召開媒體會,宣布CDC將在舊金山機場、紐約肯尼迪機場和洛杉矶國際機場等絕大多數來自武漢乘客入境的美國口岸實施篩查。而在當時,美國尚未出現任何確診病例。
隨後,在1月21日美國確診首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後,除上述三個機場,亞特蘭大和芝加哥兩個機場也新增設了入境篩查。數天後,美國又將針對中國旅客的篩查機場從5個增加到20個。
就美國境內疫情態勢,CDC也多次向公衆通報情況。2020年1月29日最近一次通報顯示,在美國CDC的監控下共有165個待確診病例分布在美國36個州,其中68個已確認未感染,92個還在等待樣本檢測結果,或還在送往CDC途中。CDC判斷,雖然在密切接觸者之間已發現病毒的人際傳播,但目前該病毒尚未在美國社區傳播,因此當前對美國公衆的直接健康風險較低。
與此同時,CDC也不斷上調對中國的旅行建議,目前已將最高的三級旅行警告從湖北省拓展至整個中國,即勸告對中國“避免非必要的旅行”。美國國務院則已發布對中國全境的四級旅行警告,即勸告“不要前往中國”。
1月31日,美國政府宣布新冠病毒爲美國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自美東時間2月2日17時起生效。
美國總統特朗普還使用《移民和國籍法》第212條款賦予的總統行政權力,暫停終止對“有可能傳播新冠病毒的外國公民”的入境。
依據此令,除了美國公民和美國永久居民的直系血親,凡是其他在過去14天內曾有中國旅行史的非美國國籍人士,自美東時間2月2日17時起,將被暫時禁止入境美國。此外,在過去14天內去過武漢和中國其他地區的美國公民如果入境美國,亦需接受不同程度的篩查和隔離。
《財新周刊》印刷版,各大機場書店有零售;點鏈接 商品–財新商城 即可線上優惠訂閱,隨時起刊,免費快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