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開”的倉庫工作人員深夜裏仍在緊急配貨
這次災情,由于線下藥店調撥能力弱,“德開”還幫助密雲的線下藥店調撥了5萬個口罩,保證沒有網購習慣的老百姓的供應。
此外在慈善救助方面,“德開”的工作也在進行中: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合作,線上派發民用物資,直接把物資送給武漢居民,解決信息的公開透明問題。
誰在發國難財?
近日,關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引發了諸多討論。也有投資人稱,互聯網藥店迎來一波曆史性的發展機遇。在數據上看來確實如此。同比2019年,2020年春節期間“德開”營收增長了206%,訂單增長了242%。並且較往常而言新注冊用戶增長率超過300%。
但是,數據猛增之下卻是互聯網藥店的超負荷運作。“雖然在用戶看來産品很貴,但實際上我們這些互聯網藥店可能都是賠錢在做。”劉函瑜說道。
她透露道,“大部分的互聯網藥店的綜合毛利是15~20%左右,利潤主要集中于慢病用藥這上面。如果賣口罩、賣抗疫情用的醫療物資的話,是近乎沒有任何毛利的。”
民間也有聲音講,藥店現在可以坐地起價大賺一波錢。但按劉函瑜的說法,真實情況並非如此,一部分互聯網藥店現在屬于半公益的性質在做事。
疫情期間,由于緊急調配貨品,“德開”的現金流壓力極大。由于在此之前“德開”的儲備資金只有500萬元,因爲這次對資金的需求量過大,不得已之下,靠員工募資了100多萬元來持續備貨。劉函瑜表示,互聯網藥店也希望可以得到政府、銀行以及其他機構的支持。
不過,確實有人趁機在發國難財。
近日,多起新聞報道了部分線下藥店的“天價口罩事件”。此外,在疫情持續不退,口罩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甚至有些不合規的網店、微商趁機售賣假口罩、回收後的口罩。
圖爲劉函瑜提供的政府部門發放的控價函
劉函瑜表示,相比較傳統的線下藥店模式而言,互聯網藥店對于貨品的把控能力更強。
在貨源方面,互聯網藥店由于受到強監管,一直把控貨源的品質與安全性。“就口罩而言,其實一些微商、網店都在賣口罩,但是消費者不知道這些口罩的進貨渠道是什麽,有可能是這種二次回收的口罩,有可能是過期的口罩。線上藥店監管非常嚴,所有進貨口罩必須帶發票,帶票,以保證整個的銷售鏈條可追溯、可監管。”
在銷售方面,互聯網藥店有更強的用戶觸達率。單個線下藥店本身的流量與用戶基礎較小,除了連鎖大藥店,大多數沒有物品調度。比如,單個藥店到底該拿10萬支貨還是拿1萬支貨,把控能力較弱。劉函瑜補充,“德開”的線上會員就有600萬,單次進貨多也基本能保證消化得完,不會造成積壓。
疫情之後的互聯網藥店?
出身于醫藥世家的劉函瑜曾是一位創業者,學互聯網産品出身的她堅信互聯網可以改變很多行業,醫藥也是如此。
藥廠賣藥主要就是臨床、藥店還有少數的基層三大渠道。有了互聯網之後,就打開了第四個銷售的大渠道。
據劉函瑜介紹,在此之前中國的互聯網藥店主要曆經了三個發展階段。
在2014年之前,中國的互聯網藥店以小型的自行B2C互聯網藥店爲主,比如金象網。自由發展,缺乏監管。“那個時候大家做的都是自營電商,大平台是不能讓你上去的,因爲大平台監管會更嚴。做的人通常都是能拿到貨源的,也有可能是依托于像線下的大藥房的人。”
在2014年到2019年,由于醫改釋放信號,群雄逐鹿,湧現大批B2C互聯網藥店,比如康愛多。由于藥改政策不明確,監管“朝令夕改”,大部分平台都在打擦邊球。例如法律法規規定網定點送是合法,但網上交易處方藥不合法,有些平台就通過貨到付款,規避相應法規。
從2019年至今,網上藥店處于優勝劣汰的階段。目前“德開”的綜合毛利爲15~20%左右,劉函瑜稱,“賣藥其實並不是一個很賺錢的生意”。此階段可能會有大批互聯網藥店面臨淘汰,生存下來的是供應鏈能力、運營能力強的平台。
2019年8月新藥法頒布,監管逐漸清晰,政策明確。互聯網藥店開始良性發展,大平台的自營開始進入,京東、阿裏自營的互聯網藥店逐漸開始賣處方藥。
互聯網藥店發展至今,消費者的接受程度與心態也逐漸發生改變。
劉函瑜表示,互聯網藥店發展初期,有些人賣的都是從代理商手裏拿的“竄貨”(有假貨與無售後保障風險),價格相比線下賣的很低,因此一部分消費者抱著圖便宜的心態在使用互聯網藥店。
如今,物流配送帶來的便捷性,以及線上可保證用戶的私密性,致使互聯網藥店的發展穩定上升。已“德開”爲例,劉函瑜透露,占互聯網藥店銷售訂單大頭的慢病用藥每月大概有30萬單。
據相關機構數據顯示,預測2019年中國互聯網藥店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達到1020億元;2022年中國互聯網藥店市場規模將接近1500億元,並預測在2023年中國互聯網藥店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660億元左右,2019-2023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爲12.95%。
經過這場疫情,互聯網藥店行業有了一個加深用戶教育的機會,進一步刺激到無法出門的用戶線上消費習慣。
劉函瑜判斷,疫情過後,民衆的衛生意識也會加強,對于互聯網藥店而言,也有機會進入新一個階段:醫藥新零售階段。
她補充道:“醫藥這個行業實在太大了,德開不把自己看成一個賣藥的,我們看到的是整個診後需求市場,病人從醫院出來之後有一個很長的需求鏈條,我們想做的是把整個鏈條串聯起來。”比如說男科與肝膽科用藥,一些用戶長期依賴藥品 又不想去醫院,互聯網藥店就能解決他們的需求。
自2018年政策法規改變之後,醫藥到未來還會有一個巨大的改變,就是從醫院臨床的售藥渠道切換到院外渠道。
“之前看到一些數據,網上藥店大約以40%的增速發展,可是它的基礎非常低,大約只占整個市場盤子的2%-3%。要是之後可以把臨床的藥切出來,那麽利潤與市占率就非常可觀。”
她還表示,在醫藥新零售階段已經不分線下藥店還是線上藥店。以“德開”爲例,線上有旗艦店與官網,線下有院邊店聯盟,“就相當于是一個雲藥房的模式,我們互聯網藥店跟所有的線下的藥店的在系統上都是打通的,成爲一體。線上還能爲線下帶量,和德開合作後,平均一家線下店可以實現三倍的銷售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