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我們需要關注 Space X?
在查詢 Space X 資料的時候,我們還碰巧找到了一個信息:美國下一代主力隱形轟炸機,b21 的預告片,竟然被諾斯羅普·格魯門做成廣告,在 2015 年美國超級碗上播放。這種感覺仿佛就是你在春晚前看到了來自成飛給 j20 做的廣告。
美國在某個領域的投入是中國的十倍以上,這種情況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了。
這給 Space X 的起步創造了無窮的便利 —— 你不可能在沙特這種國家複刻這樣的事情。
比如 Space X 的最初的發動機制造負責人 Tom Miller,就是馬一龍在參加業余火箭愛好者圈子的時候認識的第一個關鍵性人才。而依照這本唯一馬一龍傳記的說法,馬一龍結識大量他未來的骨幹的場合,並非我們熟知的招聘環節。而是各種民間航天愛好者的聚會 —— 這些航天愛好者裏面有大量科學家工程師和 NASA 雇員。
世界首富貝索斯的公司叫做藍色起源。成立的目標也是搞載人航天。可惜進展相比 Space X 差距略大。互聯網上對藍色起源的關注並沒有 Space X 那麽高。我個人認爲是火箭長得太醜了。相比修長的Falcon 火箭,藍色起源這玩意兒有點像矮胖的土豆。
那同是科技界土豪,都因爲互聯網的發展賺到了第一桶金成爲了億萬富翁,而且都在美國這個産業鏈成熟、人才充沛的國家創業,爲啥 Space X 已經成功實現了商業化,並且開創了很多全新的技術,這兩家當年比馬一龍有錢的多的企業,卻進展緩慢呢?
我們下面來聊聊馬一龍這個人獨特的地方。就是Elon Musk 的
第一性原則
第一性原則始于亞裏士多德。詳細的解釋是在每一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則,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
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大多數時候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是漸進式的改進。而第一性原則是破壞性的直指問題的核心。我來舉幾個例子大家感受一下馬一龍是怎麽貫徹這一做法的。
比如我們知道,電動車早先年最大的問題是續航。解決續航的辦法是堆電池——這樣會帶來成本的上升。如何用成熟低廉的電池攢一個長續航的産品?那麽電池管理系統就是關鍵的因素。所以 Tesla 開發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電源管理系統,但搭配的卻是松下的 18650 —— 我們熟知的小米充電寶第一代用的就是這些電池。
如何讓自動駕駛變得更加普及?還是成本問題。用廉價的光學攝像頭硬件方案+極致的圖象識別算法,用軟件層面的積累去繞開成本高昂的激光雷達硬件。以 waymo 爲例,上面使用的激光雷達成本可以高達 4000 美元。遠超十幾個光學攝像頭的成本。
同理可知,航天工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爲投入産出回報周期太長,他離普通消費者太遠了。而核算完成本後,你會發現主要的成本在于將載荷送出大氣層外的成本。詳細一點就是燃料費用+一級助推器的費用。常識可以告訴我們,燃料費省不掉,那只能想辦法回收助推器。所以 Falcon 9 火箭的一級助推經曆了多次試驗之後,成功做到了可回收。大幅降低成本。
馬一龍還有一個騷套路。地面軌道想拉滿極速,最大的問題就是空氣阻力。解決之的方式就是抽個真空,讓磁懸浮列車在真空軌道裏面跑。這樣就可以解決非洲際旅行的問題。 這個新公司叫做 Hyperloop。
總而言之,這種思維方式深刻的影響了馬一龍企業發展的方式。馬一龍傳記的作者稱之爲物理性思維。直指問題核心的物理性思維,配上it 行業的叠代思維,在極強願景的驅動之下,讓馬一龍的 Space X 同樣作爲 IT 新貴的創業項目,卻進展神速。
有關馬一龍還有一個有趣的八卦。他在創辦 Space X 早期,自己搞來了幾本討論航天的硬核教材,自己閱讀了十幾遍。最開始沒有團隊造火箭,馬一龍還想花2000萬美元去毛子那裏買廢棄的彈道導彈當火箭雛形 —— 頗有一種 007 裏面才出現的鏡頭:邪惡的大公司資本家想要毀滅世界,向獨聯體國家購買蘇聯遺産。
那除了思維方式之外,馬一龍能勝過保羅艾倫和傑夫貝索斯的地方在于,他是硅谷裏,將制造業的大批量生産和 IT 行業快速叠代,整合的最好的企業家。我們看他所有的公司,都貫徹著三個方針:
省成本,大批量,叠代快
就在2月4日的今天,Tesla 股價漲到了 720 美元,作爲汽車企業的市值,僅僅比豐田少。
那在最近的大衆認知中,tesla 跟 space x 的關聯就是, tesla 那輛加速 2.3 秒的 roadster 被 Space X 用 Falcon Heavy 發射到了太空中。然後還拍了一段特裝逼的視頻。
但事實上,這兩家公司的聯系比我們想象的要緊密的多。比如,這兩家公司負責材料研制的技術負責,是一個人。比如,cybertruck 上使用的鋼鐵,爲 starship 上的同款。而早期Tesla 的設計中心幹脆直接跟 Space X 的廠房靠在一起,方便馬一龍管理。
除此之外,我個人更看重的是,在這兩家公司,Elon Musk 共享了他對大規模制造的理念。因爲創立 Space X 的目標,就是價格低廉,可以重複利用的載人航天,將人類通過殖民火星的方式,避免出現大規模滅絕事件,維系人類這個種族。
而汽車作爲人類能自主消費的,最複雜的工業品,發展了幾十年,開創了極多制造管理的理念。比如福特的流水線,比如豐田的精益制造。馬一龍的想法就是,既然汽車制造業這麽成熟,那何不在火箭制造上複制汽車制造的經驗呢?如果火箭可以流水線制造,配上 it 行業的叠代更新,不停打磨新的版本,一旦成熟元器件的大量模塊可以複用,那麽成本將大幅下降。
所以 Musk 選了一個非常符合第一性原則的方法:批量生産一個型號的發動機,打磨一個型號的火箭。而如果需要更大的推力,將其捆綁即可。
從 wiki 資料顯示來看,在2010年前,Space x 還會使用一款叫做 kestrel 的發動機,作爲第二級的助推器。而隨著 Space X 重心逐漸向 Falcon 9 轉移,對 Merlin 的打磨到了一個巅峰。我們可以看到 Space X 的官網,Falcon 9 是 10 發 Merlin。Falcon Heavy 是 28 發梅林。
用互聯網公司的扁平化管理來降低企業內部溝通成本。在通過合理的技術路徑,降低試驗成本。並且反複快速試錯和叠代,來降低最終産品的風險。跟以往以國家行政機構爲主導的航天行業完全不同的現代企業玩法,徹底的顛覆了現在的載人航天市場。
所以同爲NASA 扶持的國際空間站項目,波音的飛船一個人飛一次要9000w美元。而馬一龍的龍飛船,只需要 5500 萬美元。
那說完了過去 Space X 爲什麽這麽牛逼,我們可以來看看現在 Space X 在全力做的新項目:
Starship
這一款立志于將人類送往火星甚至更遠地方的宇宙飛船,搭載的是全新的猛禽發動機,由一個叫做 Super Heavy 的一級火箭助推。這套搭配一共采用了 43 台猛禽發動機。飛船和一級火箭都可以回收,來節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