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湖北省的簡稱,大家都知道是“鄂”。有人認爲湖北省是春秋戰國時楚國的發源地兼核心地區之一,應該簡稱“楚”。但也有人認爲湖南省也是楚國的核心地區之一,湖北省簡稱鄂,豈不是把湖南省也包括進去了?
湖北省和河南省一樣,都位于我國相對中間的位置,湖北省省會武漢市就被稱爲九省通衢。湖北省北鄰河南省,東鄰安徽省,東南接江西省,南與湖南省爲鄰,西接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接壤,面積約19萬平方公裏。
湖北省的地形概括起來就是西高、中低、東略高。湖北省的西北群山環繞,有大巴山、武當山、神農架等山,包括十堰市、省直轄的神農架林區、襄陽市西部。湖北省的西南有巫山、齊嶽山(也稱七曜山)等山,包括恩施州與宜昌市西部,這裏山高林密。湖北省中北部有大洪山,大洪山以南就是江漢平原。作爲我國母親河之一的萬裏長江從重慶出三峽後,橫穿湖北省。作爲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在下遊與長江呈平行狀態向東流去,最終在武漢彙入長江。這裏土地肥沃,是著名的漁米之鄉。古人雲:“湖廣熟、天下足。”江漢平原就是“湖廣”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洪山東北過了隨州,就是與河南省交界的桐柏山、大別山。在湖北省東南部與湖南省、江西省接壤地帶,有幕阜山。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失敗後,據說逃到了幕阜山脈的九宮山,並戰死于此。
以上是湖北省的地理概況。那麽湖北省爲何簡稱爲鄂呢?這與湖北省省會武漢市有關系。武漢位于湖北省東部,長江、漢水之畔,分爲三鎮:武昌、漢陽、漢口。不過在三國時期,武昌並不是指現在的武漢市武昌區,而是武漢市以東、長江南岸的地級市鄂州,在東漢時設鄂縣。吳主孫權割據江東,但東吳必須占據荊州才能守住江東。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得手。爲了控制荊州,孫權將國都遷到了武昌(今鄂州)。武昌與建業(江蘇南京)成爲東吳的雙國都,東吳皇帝經常在武昌與南京之間來回跑。
武漢市武昌區在當時還不叫武昌,而稱爲夏口,是一個沒多少人口,但在軍事上非常重要的要塞。從三國到南北朝,武昌一直是指鄂州,而非現在的武漢市武昌區。武漢在南北朝時設郢州,置江夏郡。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出兵消滅了割據江東的南陳,廢江夏郡,改稱鄂州。隋炀帝楊廣把鄂州改回江夏郡,楊廣的表弟李淵建立唐朝後,複設鄂州。唐朝時鄂州的轄區在湖北省的長江以南,包括武漢市東部、鄂州市、黃石市、鹹甯市。
唐朝、宋朝皆稱武漢爲鄂州。元世祖忽必烈時設鄂州路,到了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鄂州路改稱武昌路。此後的“武昌”主要指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但也要注意,明朝時的鄂州依然設武昌縣。
武昌府(爲行文方便,下皆稱武漢市)控扼江、漢,北可望中原,南可望湘、粵,西可望川、蜀,東可望吳、越。唐宋元時期的武漢並不是省級行政區的治所,但由于武漢“居天下之中”,戰略地位特別重要。明朝設湖廣行省,武漢就成了湖廣行省的省會。清康熙三年,清朝拆分湖廣行省,設湖北省與湖南省,武漢依然是湖北省的省會。由于武漢被稱爲鄂州有幾百年的曆史,久而久之,人們就把湖北省簡稱爲“鄂”。
再講講與湖北省有關的著名俗語——“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湖北人爲何被稱爲九頭鳥?很久以前,古楚人生活在湖北一帶,他們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就是九頭鳳。《山海經-北大荒經》記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爲九鳳。”有這麽一種說法,認爲真正將“九頭鳥”與湖北人聯系在一起的是明朝萬曆初期的宰相張居正,萬曆皇帝的“張先生”。
張居正在個人問題上可能有些不太注意的地方,但治政能力一流,爲國也肯盡心。張居正主政大明朝十年,推行于國有益的一條鞭法。同時,張居正爲了推行新法,不得不與大太監馮保稱兄道弟,這讓很多官吏不滿張居正的所作所爲。更讓這些人不滿的是,張居正派出九名剛直不阿的湖北籍監察禦史到地方上巡視,發現有不作爲的官吏,上報朝廷後給予嚴肅處理。官吏們痛恨張居正,但他們不敢指名道姓罵張居正,就罵這九名湖北籍的監察禦史,暗中諷刺張居正任人唯親。有人編了一個順口溜,就是“天下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湖北佬”指張居正,“九頭鳥”指那九名湖北籍的監察禦史。
明朝早已作了古,但這句“天下九頭鳥,地上湖北佬”卻流傳下來,成爲代表湖北最有名的俗語之一。這句俗語在剛開始時還具有明顯的諷刺意味,後來就不再具有諷刺意味,更多的是能反映出湖北人精明能幹、吃苦耐勞、敢爲人先的良好形象。
更多曆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號:地圖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