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福利理事會服務策劃與發展處處長安詹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2015年開始的“一起玩”計劃旨在鼓勵特需孩童和同齡人在無障礙遊樂場一起玩樂,創造具有包容性的玩樂環境。
原本活潑好動的赫爾萬多九歲時確診患有肌肉萎縮症,從此須面對肌肉功能日益退減的事實。不過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選擇抛開負面情緒,走入無障礙遊樂場與其他孩子同樂,在特制秋千上找回自由飛翔的感覺。
今年13歲的赫爾萬多是聖升明徑學校(Assumption Pathway School)的學生,平常須以輪椅代步。他的母親賽依達(39歲,家庭主婦)無法忘記,兒子小學時因患病被同學嘲笑。
“上體育課時,朋友邀請他一起玩。他說,不好意思,我無法加入你們。他的朋友說,不好意思,你不能走路。他哭了,回到家時不斷錘著自己的膝蓋,問我爲什麽他不能走路。”
赫爾萬多曾是一個喜歡在操場上追著球奔跑的男孩,患上肌肉萎縮症後除了到戶外走動,多半只能在家和家人唱卡拉OK。
直到本地開始興建具包容的無障礙遊樂場(inclusive playground),他終于鼓起勇氣走入人群,參與由國家福利理事會推出的“一起玩”(Children In Action)計劃,同其他孩子共同玩樂。
國家福利理事會服務策劃與發展處處長安詹(Anjan Ghosh)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2015年開始的“一起玩”計劃旨在鼓勵特需孩童和同齡人在無障礙遊樂場一起玩樂,創造具有包容性的玩樂環境。
至今已有三個社會服務機構在這個計劃下,到無障礙遊樂場舉辦共九場具包容性的社交及自由玩樂活動。
國家福利理事會估計,已有超過200名三歲至18歲孩童及青少年,包括有特殊需要者,在計劃下參加一起玩耍的活動。
新加坡肌肉萎縮症協會至今已三度在“一起玩”計劃下以小組或大組形式開展活動。除了讓家長可以遠遠看著孩子在遊樂場玩樂,協會也在場邊舉辦野餐活動,分享育兒知識。
肌肉萎縮症協會主席:提高公衆特需孩童意識
也是肌肉萎縮症患者的協會主席羅淑娴(58歲)說,她親自試過無障礙遊樂場的設施,確保安全,才邀請家長和孩童參與。
“我覺得這項計劃主要是要提高公衆的意識,讓他們看到本地有一群特需孩童。”
她坦言,有些特需孩童曾在遊樂場邊被其他孩子嘲笑,盡管他們的家長持開放態度,但孩子一開始還是不願意加入,所以她會不斷地嘗試說服這些孩童。
她希望,本地未來建造新設施時能自動融入無障礙元素,“只要體制具包容性,人們自然就會接受這樣的文化”。
全島建造五無障礙遊樂場
根據國家福利理事會資料,本地目前有約2萬名四歲至12歲的特需孩童。考慮到本地的戶外遊樂場一般缺乏能迎合這個群體需要並方便他們使用的設施,國家福利理事會與國家公園局和相關市鎮理事會合作,在全島建造五個更具包容性的無障礙遊樂場。
位于碧山—宏茂橋公園、巴西立公園、西海岸公園、荷蘭—武吉知馬區和淡濱尼區的無障礙遊樂場已陸續建成。
談及“一起玩”計劃的重要性,特別需求者協會(APSN)主席鄭嘉順受訪時說,有些特需孩童的家長比較傾向于保護孩子,像是把他們留在家中或特需學校內。
“結果這些孩子不懂得如何與廣大社會共存。有一天,他們始終必須像一般人一樣,在上班時和他人共事。因此,早些與其他孩子互動能讓他們更好地處理隨之而來的正面與負面反應,更合理地處理當中的差異。”
赫爾萬多患上肌肉萎縮症後除了到戶外走動,多半只能在家和家人唱卡拉OK。直到本地開始興建具包容的無障礙遊樂場,他終于鼓起勇氣走入人群,參與由國家福利理事會推出的“一起玩”計劃,同其他孩子共同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