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位于福建的南部沿海,原來是一個必須乘船前往的海中孤島,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了高集海堤,才讓廈門島與大陸相連。現在這條海堤拆除了,廈門島通過多座跨海大橋與大陸聯通。而對于老廈門人,只有廈門島內和鼓浪嶼才算是廈門。
在廈門大街上隨便走幾步,就有一家沙茶面店。沙茶來自于印尼馬來西亞一帶,是下南洋的華僑帶回的。沙茶與面一相逢,便産生了離開廈門便無法複制的味道。
一般沙茶面店都是開放式廚台,方便客人自行選擇加入海鮮或豬、鴨等內髒或是豆腐、油條等輔料。店家把堿面放入笊籬下開水鍋燙熟,撈到碗裏;放入配料,快刀剪碎,放入沙茶湯中燙熟入碗;最後淋上大鍋裏滾開的沙茶湯,一分鍾之內一碗面就可上桌了。
好的湯底,是一碗沙茶面的靈魂。熬制這碗金黃中帶著紅亮油花的濃湯,需要選用花生、蝦米、辣椒、沙姜等等。花生醬香和沙茶辣的無間融合,辣中帶香香中顯鮮,是沙茶湯的極致。
喜歡沙茶面,喜歡的這是這種鮮香濃郁的湯頭,還有料足味好的口感。沙茶面的性格就像是百年來廈門的城市性格,開放、包容。
約在鴉片戰爭後,不少從南洋回來的閩南人在廈門建商鋪經商,他們把異國他鄉的建築形式用在本地建築上,騎樓這種“商住合一”的居所應運而生。下做商鋪,樓上住人,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變成與顧客的共享空間。後來騎樓逐漸傳播開來,成爲閩南極有特色的建築樣式。
最早的騎樓建在中山路、大生裏一帶,喧囂的市井人氣和濃重的商業氛圍在這裏交融。走在騎樓之下,小小的功夫茶桌,穿著背心的阿公坐在街邊飲茶,旁邊的阿婆靜靜曬著太陽。有客人進門也氣定神閑。街區雖老,但路大多比較寬敞,沿街卸貨的小面包車,工人們邊聊天邊搬運貨物。這裏有一種南洋的慵懶和惬意,不著急,一心一意踏實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這個名爲沙坡尾的地方,是如今廈門這一切的根。這裏是老廈門港的避風塢,是漁船的退潮後停靠點。對許多以海爲生的廈門人來說,只有這裏才是真正的廈門港。許多海外鄉親就只認沙坡尾,當年他們就是從這裏出發,漂洋過海到外面闖蕩的。
曾經,在這片古老的避風塢裏,生活著一些以船爲犁、以水爲天,被喻爲水上吉普賽人的漁民。他們常年在外漂泊,生命難以得到保障,如同蛋殼一樣脆弱 ,疍民之稱由此而來。
隨著時代變遷,城市發展,本可停泊約80艘百噸位漁船和百余艘小型漁船的避風塢,目前已被關閉。一些小漁船還到此停靠,漁民們在岸上販賣海鮮,形成了現在的魚市。
現在的沙坡尾,既保留著古早味,又有更多的新事物湧進來。在原有的城市肌理上,文化秀場、創意空間紛至沓來。廈門雙子塔就在附近,一座爲希爾頓酒店一座爲SOHO辦公樓。漁港淳樸的氣息和景象與現代城市文明兩相對望,互不打擾。
廈門,有著一種傳統的、溫潤的、內斂的城市味道,海島的清新淳樸融合了南洋文化,塑造出令人難以忘懷的特點。你與廈門發生過什麽故事呢?
文/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