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勢論市
商場引進更多門檻較低的餐飲業者並不算壞事,一來可快速填滿零售面積,二來消費者有更多餐飲選擇,還能爲商場注入活力。
在米其林指南國際總監邁克·艾裏斯眼中,新加坡的島國飲食文化非常豐富,新加坡人或許是全世界最有熱忱的饕客,難怪本地的米其林星級餐館逐年增加。
今年5月底,數百名蘋果迷通宵排隊進入位于烏節路騎士長廊購物中心(Knightsbridge)專賣店搶購的盛況,記憶猶新。
兩周前趁一年一度的熱賣會正在進行,到烏節路感受一下我國經濟的溫度。或許天氣太熱,路上人潮不多,但進入商場,卻見識了零售業的“冷暖”。明明大家都打著二到八折的優惠,有些商店門可羅雀,有些卻擠滿了人,例如某西班牙品牌連鎖時裝店裏,人潮湧動,試衣室外和付款處都出現長長的人龍,這種一冷一熱兩極化的景象,在一些大商場相當普遍。
如果有人問我,今年的新加坡熱賣會“熱不熱”?我的回答是:“零售業冷,餐飲業熱”。至少我親眼看到幾乎所有大型商場裏都有一個現象,就是在商店裏購物的人潮不多,見不到類似“果粉”排隊搶購的盛況;餐館外卻大排長龍,想吃一餐至少要等上45分鍾到一小時。美食區則擠滿人,一位難求。
如果根據數據,本地零售業表現有所改善,4月份的零售銷售指數同比增加2.6%,創九個月來最強勁增長。其中手表和首飾銷售增加14.3%。
新加坡零售業不景,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事。五六年來,面對網購沖擊、遊客開支減少,以及鄰國的競爭等各種因素,導致本地零售業吹冷風,我國這個“購物天堂”也失色不少。
其實,零售業冷風在其他國家也同樣吹起,例如美國的零售實體店,已經掀起一波接一波的關店潮,上兩個月有報道說,短短三個月內,美國共有14家連鎖零售業者尋求破産保護,包括服飾零售商The Limited、Wet Seal、BCBG Max Azria等。連鎖鞋店Payless則將關閉400間店面。
商場餐飲區面積逐年擴大
在新加坡,近年購物商場的空置率已達7%至8%,即使租金有所下降,一些業者還是難逃關閉店面的命運。
每年六七月舉行的大熱賣,再也挽救不了遇冷的零售業,購物商場業主只好改變租戶組合,以減少零售面積空置率。
我們發現越來越多商場業主開辟更多餐飲區或美食區,一些商場的餐飲區甚至比10年前的大一倍,幾乎占了商場40%至60%樓面。位于市區的丹戎巴葛中心,其餐飲空間更是占了70%的商場面積。難怪有外國朋友開玩笑說:新加坡的購物商場更像美食廣場了。
根據仲量聯行的一份報告,新加坡的餐飲空間一般在商場的占比都超過30%,比其他國家高,香港的有23%,而歐洲僅占10%至15%。
對商場業者來說,將商場空置單位轉爲餐飲或美食區,必須投入一筆改裝費,但租金收入未必會比租給賣服裝的高。然而,爲了減少空置率及避免失去租金收入,業主只好這麽做。
這也算是我國商場的一個特色,或許外國商場業主也在觀察我們的這種模式。引進更多門檻較低的餐飲業者並不是壞事,一來可快速填滿零售面積,二來消費者有更多餐飲選擇,而且還能帶動人潮,爲商場注入活力。
擴大商場餐飲空間,可以爲習慣在外用餐的本地饕客提供更多選擇和便利。加上新加坡具備打造美食天堂的條件,林林總總的美食齊聚獅城,餐館、食閣、小販中心、咖啡店等隨處可見,已經打造出深具本土風味的飲食文化,足以讓外國遊客掏腰包享用美食。
過去,本地老饕要上“米其林”餐館還真不易找,如今“美食聖經”——米其林指南一共給了新加坡38顆星,就連兩家小販——“吊橋頭大華豬肉粿條面”和“了凡香港油雞飯面”都獲得一星。人們要在新加坡享用米其林美食,還有什麽難?
在米其林指南國際總監邁克·艾裏斯(Michael Ellis)眼中,新加坡的島國飲食文化非常豐富,新加坡人或許是全世界最有熱忱的饕客。難怪本地的米其林星級餐館逐年增加。剛出爐的《新加坡米其林指南2017》就有38家餐館和小販上榜,比去年的29家多。
全球經濟逐步複蘇,政府也預測我國今年的經濟增長會高過去年的2%,這個樂觀數據有助加大消費者的信心。
民以食爲天,新加坡應該在力保“購物天堂”美譽之際,也乘搭米其林的順風車,積極打造“美食天堂”,但首先得解決餐飲業所面對的人手不足困境。